湿地植物名录 认识我们身边的湿地

  在欧洲童话里,沼泽始终带有神秘的色彩,这种泥土非常松软、淤泥又非常深的沼泽地,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它却是地球上与森林、海洋并称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因此,湿地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可以说,从雪山到海滨,从无人区到房前宅后,湿地几乎无处不在。
  湿地,让生态更和谐湿地生态环境复杂,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地,是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基因库。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760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约有1380多种,高度濒危物种有100种左右。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其中一个遗传材料就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在我国,大约有2000多种野生动物以湿地为家,其中水禽约250种,包括亚洲57种濒危鸟中的31种,如丹顶鹤、黑颈鹤、遗鸥等;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中,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
  湿地在蓄水方面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大的蓄水库。它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质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被大片湿地所环绕,可蓄积江西省每年洪水总量的1/3。
  当暴风雨来临时,沿海盐沼和红树林湿地可作为巨大的暴风雨缓冲器,增加地面摩擦力,削减风暴的能量。
  湿地还是一个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带来的有毒物质进入湿地后,许多湿地植物、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对这些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另外,湿地还可调节气候,在全球氮、硫、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湿地,人类的衣食父母自古以来,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类、贝类、蟹类、虾类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据报道,每年每平方米湿地平均生产9克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而取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目前,我国造纸原料中,取自湿地的芦苇约占26%。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湿地常常作为工农业和居民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沼泽、池塘、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湿地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盐类资源以及油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湿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换能量,最普通的就是水力发电薪柴、泥炭发电。许多河口还有生产潮汐电的能力。
  另外,湿地中的草本植物也是一个潜在的能源。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农场内1000公顷水域中的水葫芦每年可以产生相当于1012吨标准煤的沼气,同时可以去除70万人城市所产生的废水中的氮。近年来,利用水生植物生产沼气及液体燃料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同时,湿地也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湖泊、河流、海岸,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是人们旅游、娱乐、疗养的最佳场所。我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如西湖、滇池、太湖以及一些海岸带湿地等。而近年兴起的湿地公园,更是将湿地旅游推向了高潮。
  人类,湿地破坏的“主力军”虽然湿地是一类具有很高价值的生态系统,但是,全球自然湿地数量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持续。美国自殖民时期以来,已经有50%的湿地消失,即使是现在,湿地仍然以每年8000~16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而以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湿地现状也不容乐观:近40多年来,我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失,东北地区的天然沼泽地已丧失了半数以上,全国7大水系过半河段的水质受到污染,失去了饮用水功能,等等。
  湿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人类。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多种功能和综合价值认识不足,保护和管理的力度薄弱,随意开垦、围垦湿地或把湿地改为建设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面对湿地资源的严峻现状,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湿地资源。但是,不论是何种湿地生态恢复,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至少是15~20年的时间,才能使系统达到自我平衡、自我维持的阶段。
  现今,湿地的生态恢复已经越来越成为流域管理中的重要内容。2006年2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消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90亿元人民币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4项重点建设工程,使我国半数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美丽的湿地,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
  
  (李卫摘自《科学画报》2006年第3期)

推荐访问:湿地 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