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语文真面目,,,只缘情在此山中:不识什么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

  目前,有不少的中学生厌学语文已成为事实,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本,或迷惘茫然,或无动于衷。时常听到语文老师在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浅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理解;许多感染力极强的情感就是不接受。”这是由于语文老师对文本过度肢解,忽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所致。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我们教师付出真情,使文本的情和学生的情融为一体,才能使有情文本的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巨大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互动呢?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以爱激情,春风化雨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1、用巧妙的导语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好的导语如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入的设计。 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常见的有切入法和起兴法。切入法是教师以教材为本,在教材中找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起兴法是教师利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用较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用渊博的知识去感召学生的情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应凭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尽量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我在讲杜甫的《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句时,便同时列举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通过鲜明的对比、类比,学生就能顺利地明白作者笔下的鸟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化身,使学生形象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用满腔的热情去触动学生的情感。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老师讲课若是富有激情,精力充沛,感情投入,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感染,随之也就思维活跃、精神饱满,若是老师上课萎靡不振或冷若冰霜,学生随之也就紧张起来,导致思维迟滞、情绪低落。因此教师应以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导引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教《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突出刘和珍的形象,我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 “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
  二、披情入文,沐浴情感
  语文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的作品一般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因此,教师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披情入文,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身临其境”, 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等情感因素所感动。
  1、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震荡情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在朗读中,学生会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当面对话,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会因他们的命运和态度而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与他们融在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归去来兮辞》通过想象中的家园、田园美景的描写,将陶渊明那种洒落的胸怀和高洁的志趣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可扣住情感因素,通过朗读展开。我在朗读教学时运用了多媒体,用大屏幕显示作品的文字内容,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用轻音乐“DAWNING”作背景音乐,然后由教师朗读,给学生以听觉感染。一阵悦耳的鸟鸣声过后,随之是悠扬的乐声,仿佛大自然在呼唤,这时,一个震撼人心的强音发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随后在人声的和唱中,进入作者的想象世界,归途中的思家之急切、挣脱羁绊的自由、轻松,归家时的喜悦,涉后园的悠闲自在。继之在鸟鸣声时续的乐曲中,进行富有淳美气息和昂然情味的田园漫游,抒由衷赞美和未及早皈依自然的惋惜之情。最后又在人声的和唱中抒乐天安命之情怀,把情感推向高潮。
  2、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沐浴情感。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深情去探寻作品中一个个生命的灵魂,求得“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操。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沉到课文中,倾听作者诉说,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与之同欢笑,与之同患难,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
  教《陈情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对文中之情有了初步印象,然后和学生一起咀嚼文章,体味其忠之情,感受其孝之意。开篇“臣以陷衅,夙遭闵凶”八字,足见命运多舛,继之痛陈身世孤苦:六月丧父,四岁母弃,既无叔伯,又无兄弟,甚无近亲。一“孤”一“弱”,正是童年的不幸显示出祖母刘氏抚养之恩的深广,伏下了李密如不供养刘氏以终天年,其不孝之罪如天的文思。而“刘夙婴疾痛,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孙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读之禁不住潸然泪下,主张“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岂能不动恻隐之心?品读千古情文,沐浴孝的雨露,作一番心灵的洗涤。正如苏轼所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3、在特定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情感。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让学生表演课文情节,来诱发他们兴奋的情绪,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把文中人物“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如教《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周朴元和鲁侍萍,通过表演、朗读来亲身体验人物的情感。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文中没有的情节让学生想象表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欲。通过他们的想象发挥,自由地去表演故事情节。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想象当杜十娘跳江后,后面情节如何发展,并让他们按自己所想象的表演出来。正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情感表演,让学生置身于课堂之中,深刻地感悟着文章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情融体态,倾情演绎
  情感的表述,只用语言有时难以奏效。若辅以动作、神情,则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借助丰富的肢体表情来加强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的情绪通过传神的眼神、富有表情的面部变化及各种各样的姿态和手势,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课堂信息的效果。如在上课时,讲到愉快之处就面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则表情凄苦、声音低沉。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这样就能课己尽而意未绝。肢体表情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教师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不能毫无节制,信马由缰。教师的感情毕竟不同于演员,演员在舞台上强调艺术表演,悲痛时可嚎啕大哭,高兴时可尽情狂呼。教师的感情则强调自然流露。虽然教学中有时也需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艺术表现,但这种表现也要注意恰到好处,和谐得体,适可而止。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

推荐访问:在此 真面目 山中 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