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为什么要学习党史——学习党史中寻找答案

  专题党课:为什么要学习党史——在学习党史中寻找答案 关于党史,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知道一些的,如 1921 年建党、南湖红船上的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常识类的知识点。但如果深究一步,1921 年建党后陈独秀、李立三、向忠发等最早一批领导者经历了什么,党的一大后革命怎么样了,为什么有井冈山根据地、它的历史地位如何,也许研究的人就不多了。我们常常讲“读史使人明智”,但因为年轻,总没有多么深刻的感悟,爱学历史的年轻人还是少数。至于我们年轻党员,认真学党史的也就更少了。单位的多数党员,对于经常听到的大道理,如讲政治、有信仰、为人民服务等等,总是听得多,却因为并不深入理解而缺乏一份敬畏和笃信,也自然谈不上言行上的坚守,只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但内心总有疑问,中国共产党明明就是靠着这些大道理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啊,所以这些大道理一定不是空话,既然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何尝不认真学习下党史,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呢?恰巧近期上级下发了最新版的《苦难辉煌》,我们每名党员都要进行学习,我们将在党团日开展“党员讲党史”活动,前期,副书记为我们讲了周恩来的事迹,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我相信党员同志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地会找到了自己心中追寻的答案,或者说启发。也许随着继续深入的研究,会有更丰富的答案、更深的感悟,甚至对同一事件、同一问题会有新的理解,且学且品吧!下面我就围绕十个“为什么”,讲一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党史。

 第一,为什么要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习 xx 总书记提出的“四讲四有”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讲政治,有信仰”,如何评判讲政治,讲政治究竟讲什么,答案是“有信仰”。作为共产党员,我们的信仰就是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有的人不理解信仰的含量,我跟大家分享朱总司令的两个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答案。第一件事,朱德入党。朱德曾是滇军的准将旅长。1922 年 8 月从四川北上到上海

 找陈独秀要求入党,结果因为他的旧军阀经历被拒绝了。换作一般人,肯定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况当时的共产党刚刚成立不久,还是个不成气候的小党。但是,朱德打听到中共有个旅欧支部在法国,于是从上海坐船到法国,在马赛登岸后听说支部负责人张申府和周恩来去了德国,朱德又从法国追到德国,最后在柏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现在入党的考量估计很少是为了信仰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入党之前研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论述。也正因为此,我更钦佩朱德的千里入党之举。而这个行动背后,反映的是朱德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绝对信仰,为了信仰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第二件事,朱德率领部队火种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南昌起义”在中共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建军节定在 8 月 1 日也不是随随便便选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 10 位元帅中的 8 位、10 位大将中的 6 位都与南昌起义紧密相连。但尴尬的是,朱德当时只是一个边缘人物,边缘到什么地步呢?起义当天晚上,朱德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和闲谈的方式,拖住滇军两个团长。他名义上是 9 军副军长,但实际上 9军只是个空架子,且没有军长,一共只有 500 人不到。可是,南昌起义却奠定了朱德的地位。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直奔潮汕;朱德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进行阻击。朱德一共4000 余人,三天三夜阻击后还剩下 2000 余人。主力部队在潮汕全军覆灭、领导人分散突围,朱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看到形势不好,建议解散。但是朱德坚决反对,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到了天心玗的时候,已经到谷底了。部队党代表中,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均已离队,只剩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军事干部中,师团级干部只剩一个王尔琢。部队面临的形势,用“顷刻瓦解”“一哄而散”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关键时刻,是朱德站出来了。他鼓励大家相信中国会像俄国一样,1905 年的失败只是暂时的,终将迎来 1917 年的革命胜利。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最后,部队留下了火种,800 人。这 800 个留下来的人,全部是因为信仰而留下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火种。没有话语权的朱德因为南昌起义而站到了“朱毛会师”

 的位置。朱德为什么能成为总司令,为什么能成为十大元帅之首?究其原因,不仅与他的赫赫战功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第二,为什么要坚定政治立场? “政治”就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凡是背离这两点的就是政治立场不坚定。“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中央委员会的力量和权力,党的坚定性和纯洁性——这就是实质之所在”……在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中,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总是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八个明确”,其中一条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的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可见,拥护党的领导,就是讲政治。“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在我党的认知中,向核心看齐、维护领导核心,总是作为“最最紧要的政治”。全体党员必须坚决落实“两个维护”,维护习 xx 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体统一领导。必须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是长期革命实践得出来的经验。且看张国焘不讲政治、不维护党中央核心所带来的的惨痛教训。1935 年 6 月 25 日,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毛 xx、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几十人 3 公里外迎接张国焘的队伍。从中共一大开始,张国焘就开始并长期处于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其“资格”之老远在毛 xx 之上。以毛 xx 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关于会合后的发展方向有分歧。毛 xx 主张目前在岷江以东,向岷江、嘉江两江之间发展,而张国焘认为岷江、嘉江两江之地形给养均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应该向南进攻。面对分歧,6 月 26 日,党中央召开了两河口会议,一致通过北向甘肃,去川陕甘,并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但很快,张国焘不同意了。会师后,张国焘向周恩来了解到了一方面军的实际人数,大约 3 万人不到,也就是说两军会合后的 10 万兵力,四方面军是绝大多数。这一情况开始让张国

 焘的野心膨胀起来。为此,他开始向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的林彪、彭德怀“做工作”。6 月 30 日中共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驻地慰问,张国焘表示了对中央的不满,要求“充实红军总司令部”。7 月 8 日,张国焘召开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借“西北联邦政府”事件攻击中共中央。9 日,张国焘向党中央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人员。10 日,党中央致电希望红四方面军分路迅速北上,到芦花集中指挥。16 日,中央红军攻下毛儿盖,张国焘不仅不执行计划,按兵不动,还提议由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担任红军总政委。18 日,陈昌浩致电中央,提出由张国焘任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任前敌总指挥,周恩来兼任参谋长,“中政局决大方针后,给军委独断专行”。同日,中共中央在芦花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解决组织问题,作出了很大让步。张国焘成为军委的总负责人。7 月 21日,中革军委修改了红一方面军番号,下达《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并将红军混编为五个纵队北上。大军刚到毛儿盖,张国焘就拿出了对政治局芦花会议的不满,召开紧急干部会议,宣布党中央执行的是机会主义路线。要求将红四方面军的十几个干部分别批准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及书记处书记;同时指责遵义会议是调和主义,要求博古退出书记处与政治局,周恩来退出军委工作,不达目的不进军。矛盾空前激化。8 月 4 日至 6 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毛 xx决定再次退让。会议后,党中央恢复了一方面军番号,周恩来任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红军改称一方面军。由于时间耽误,胡宗南部已集结松潘,完成了堡垒封锁。中共中央只能放弃松潘战役计划,改经草地北上。此时,将红一、四方面军进行了整编,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军主力为左路军,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其他军为右路军,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在犹豫中开始北上。包座之战胜利后,打开了北上大门。但是,张国焘又不愿意了,于 9 月 3 日公开反对北上计划,要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9 月 9 日,张国焘致电右路军和中央,坚持南下,并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他发密码电报给陈昌浩,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幸亏叶剑英提前看到了电报,并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决定离开四方面军到三军团去,依靠彭德怀。这一天开始,中共中央与张国焘在战略行动上要分离了。中共中央决定与四方面军分离,紧急北上。《苦难辉煌》中介绍了毛 xx 一生中最难忘的三个 9 月 9 日。第一个是 1927 年 9 月 9 日,毛 xx 发起秋收起义后,被清乡队抓住,死里逃生。这是关系个人安危的一次。

 第二个便是此时的 1935 年 9 月 9 日,这是丢失苏区后、长征走到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内部分裂而出现了巨大危机。第三个是 1976 年 9 月 9 日,毛主席去世了。回顾这一段历程,张国焘对于权力的热衷与追求,置大局于不顾,完全不讲政治,不维护核心,使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发生分裂,引发内部矛盾,给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实不应该!对于“位置 ”的迷恋,确实值得我们警醒。习总书记强调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其实是为我们考虑问题提出了一条基本遵循,切莫因为个人的权力野心而使眼界狭隘,作出错误的选择。再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那些落马的的“大老虎”倘若能从讲政治、讲大局、向党中央看齐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何至于到如此境地?这样的教训难道不够深刻吗? 第三,为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可以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基础,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从群众路线教育、到“两学一做”、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伟大的转折》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湘江战役后从 8 万人锐减到 3 万余人,被国民党湘军、川军、黔军、中央军围追堵截,我们党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除了李德博古军事指挥的失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红军在湘黔川边界活动时,就有军团负责人感慨,没有群众的支持,打起仗来都颇有些困难,阵地战、消耗战红军打不起,最擅长的游击战、运动战,因为没有深入群众,无法发挥所长。直到最后长征结束,在陕北重新建立了根据地,我们党才又迎来了“复兴”时刻。再从我们党 1921 年建党讲起,当时陈独秀、李立三、向忠发等最初一代领导人都没有看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没有意识到最广大的农民阶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多地依托工人阶级领导革命,无法摆脱苏联共产国际经费支持,只能作为共产国际第 57 个党支部,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进行革命。这也导致了后来照搬苏联革命经验而发动的南昌起义、长沙起义等中心城市起义的失败。直到毛 xx 在井冈山领导建立了我们党自

 己的根据地,植根于人民之中,才完成了经济独立,才有了独立自主领导革命的基础。《共产党宣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习 xx总书记指出,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中。这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真正对共产党执政根基的深刻认识。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信任,才能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无往不胜。我们再来从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理解看看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七七事变之前,日本统治者以为 3 个月就能灭亡中国。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对亲信说,可以支撑 6 个月。如此论断,如果仅仅从中国政府现状,即军队作战力来看,是合理的。1938 年 5 月,毛 xx 发表《论持久战》,则是看到了中国民众中蕴含的巨大力量。下面摘录部分原文: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

推荐访问:党史 党课 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