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通创新的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_推进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在回顾以往学者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流通的角度,深入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运行机理,并以此作为指导,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流通创新不足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通过农村流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流通创新 农业 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推进使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借助于服务业尤其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效率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发达农业国家的首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容易破坏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农业的创新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良种服务、农资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效率,也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打造更好的品牌,开发特色农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和增值空间,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在目前我国新型产销关系背景下,农业生产者服务与流通服务日益融合。因此,基于流通创新视角下,研究我国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综述
  有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着手,较少有专门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进行细化的研究。只有Stan-backetal(1994)研究表明分工深化导致农业生产中“服务”内容不断增加,Kenneth A. Reiner(1998)和Postner H. Harry(1977)分别研究了作为直接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对于农业的影响,研究加拿大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农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国内,杨杰(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测度了2003- 2007年我国各省农业生产效率变化, 并进行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效率的提升,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与互动。于爱红(2010)基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比较,描述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姜长云(2011)基于对山东平度市的调研,分析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对策建议。庄丽娟、贺梅英、张杰(2011)以广东省荔枝主产区的18个县(市、区)61个乡镇的450份入户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郝爱民(2011)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汪建丰、刘俊威(2011)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参照比较OECD一些重要发达经济体的相关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结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农业服务化总体水平较低,差距明显;我国农业服务化总体水平有走低趋势,2007 年农业服务化程度明显低于2002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与OECD发达经济体的相应指标相比,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农业中的投入差距更大。
  以上学者针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其中所暴露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为后来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中大都忽视了流通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而在当代,流通已经成为生产者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变革要遵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和规律。因而,单纯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就难以避免分析的不全面性和非系统性。因此,本文拟从农村流通创新角度入手,结合现实经济的发展,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演进的规律,从而为加快构建我国农业生产者服务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基于流通创新视角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机理
  学者Kenneth A. Reiner(1998)按照功能内涵,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三类:产品服务、要素服务、专业服务。结合农业的具体特点,本文认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作如下分类:
  其一是农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的三部分构成中,农产品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和先导,它将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要素服务和专业服务等导入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
  其二是农业生产要素服务。主要包括农机作业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与农村劳动培训服务;要素服务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重要的要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生产要素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金融、劳动培训等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生产要素服务。
  其三是农业专业服务。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服务、农技推广服务与基础设施管护服务。农业专业服务是分工深化的结果,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技术进步,形成了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农业专业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进器和重要保证。为农产品服务和要素服务提供了现代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而其中农村流通又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理由如下:
  (一)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农产品服务的基础环节
  1.农村流通的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是农产品营销服务的关键环节。农村流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销联系的实现提供了通道,农产品服务的销售过程能够弥合、化解社会和产业分工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 。农村流通服务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上,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接,并且可以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选择与决策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成为农业生产者服务的先导。   2.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和规范化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有力保障。构建农产品规范化流通体系建设,将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农村流通领域,实施“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的连锁经营模式,从供应、渠道、终端三个方面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可以形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农村流通先导作用拓宽了农业生产要素服务的功能
  1.创新现代农村流通农资连锁经营可以有力促进农机作业服务。通过对传统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改造,大力建设现代农资流通体系。可以按照“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的模式,作为为农资供应的主渠道,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对于净化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创新农村流通的供应链金融功能可以大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在农村信贷创新中引入供应链金融思想,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农村流通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销售、储运、加工等环节。为农业农村流通的供应链的参与者提供适合其需求的融资服务手段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高农村各行业参与者的收入,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机构和农户贷款中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通过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可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农民培训的有力形式。加强农民培训是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与农业流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流通合作社等合作,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农户的需求,因而,能够实现对农户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可以缓解农民培训的工作压力,还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
  (三)农村流通网络创新为农业专业服务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农村流通网络为农技推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渠道支持。合理有效的流通创新,可以拓展流通布局,使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为农业生产要素以及农产品的高效流动创造渠道。与此同时,农业专业服务机构也可借助于流通渠道,将其专业服务导入农业生产中去。使专业服务与农业生产深入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农业生产者服务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农业面临的“小生产、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前提下,基于现有的农村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这两大农村流通网络有效创新就成为拓宽农业生产要素服务功能的现实选择。
  2.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本身具有社会公众服务性与产业服务性,农村流通体系不仅包括了物流平台,也搭建了信息和农化服务两大平台。通过现代农村流通体系信息平台,将农村连锁终端网络作为信息点,搜集、反馈市场信息,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的资讯服务。
  3.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完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切入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建设生态化,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实现目标,就必须依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公益性明显,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依靠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的示范、桥梁和纽带作用(例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物流中心、农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支撑),要进一步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基础地位,加强公共财政投资力度,积极完善道路、批发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
  农村流通创新不足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阻碍
  (一) 农村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低社会化和低专业化
  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化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由专门的服务者来分别完成。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集成性、专业性程度较低。农村流通体系的农产品流通、生产资料流通和消费品流通一体化的严重不足,市场发育程度还不成熟,造成流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仓储设施利用不足、车辆返回空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通信息不能共享。上述缺陷直接导致成本上升,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生产外包服务的内在动力。
  (二)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的发挥
  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网络系统不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必不可少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基本配套设施发展缓慢,影响到了流通体系的完善,使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平台支撑,难以推进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和管理方式。这样就限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农产品服务、农业生产要素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难以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难以充分释放,进而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流通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发育不成熟
  我国现行的流通体制仍然带有计划体制的色彩,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从而相对弱化了市场自身的力量,限制了市场的自发作用。导致我国农村市场处于“小生产、大市场”的不平衡状态,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金融服务能力弱,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农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
  (四)城乡二元流通结构,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由于长期推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我国农村优质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方面造成农村流通主体经营中的现实困难,使其缺乏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的动力,无法引入新型业态和现代物流技术,无法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流通结构的阻隔,承载着产品服务、要素服务和专业服务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向农村地区扩展。而农村地区由于本地条件的缺失,难以孕育出农村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这就导致农业发展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   (五)农村流通组织问题,限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
  我国农村流通组织存在创新结构及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农村流通组织结构呈现出的“小、散、乱、差”根本性缺陷,即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偏小;众多流通企业被各个部门、各行政区划分割,分散经营;低水平分散的过度竞争造成农村路通秩序混乱,导致了效率低下,使流通服务肩负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品服务、要素服务的重要任务难以发挥。直接限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高。
  基于农村流通创新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农村流通,加快农村流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步伐,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
  当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的流通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应该着力加快我国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金融支持,改变传统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增加财政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服务支持。有必要提高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资源,必须依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加大农村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的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消除不利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性障碍,充分调动私人资本进入农业生产服务工业。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
  任何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适宜的外部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支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构建起有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才能够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另外,从最终目的来讲,只有建立起完备现代的流通基础设施,建立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才能释放出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持久需求。为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流通结构,加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在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还未充分发展期间,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城乡流通体制,畅通城乡流通渠道。积极引导城市生产性服务企业向农村扩展市场,加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市场体系是由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要素市场体系构成的。在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过程中,要实现城乡市场体系的对接,关键是要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要完善以产地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批与城市相对接的大中小型超市,逐步规范城乡零售市场,并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的市场网点,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在城乡商贸统筹中,以推进城乡双向流通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双向流通市场的建设,将城市的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农村,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在农村,我国合作社组织和邮政网络组织具有较广泛的组织网络,二者的融合可以做到商流与物流的合一。合作社组织具有悠久历史,与农民联系的更紧密,邮政具有稠密的网络。如果相互相联系,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
  (四)促进农村流通组织创新,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
  流通组织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演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要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流通组织创新是其中必要一环。通过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发展零售商终端控制、供应链动态联盟、业务流程外包等新兴流通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生产和销售组织化程度,以此带动整合现有农业生产性服务资源,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充分利用外部专业资源,降低成本,减少市场风险,提高效率,就会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五)以农村流通技术创新为突破点,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
  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乡镇、重点行政村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点;加强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网上农产品交易和结算;加强不同地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建立农产品销地市场信息采集网络,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引导农民运用市场信息指导生产。 其次,大力发展冷链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冷链系统作为一种保证易腐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不可或缺。可以尝试成立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在科技攻关、技术交流、技术与操作标准、人才培训、各类企业间的业务合作等方面发挥组织与协调作用。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使得各类大型批发市场、大型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起生鲜食品保鲜冷库主要组织者责任,通过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将生鲜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与零售门店销售衔接起来,以商业模式和创新带动物流配送模式创新,加强相互合作,逐步建立健全与生鲜食品供应链相适应的冷链物流系统,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满林.我国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9)
  2.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3.易兰华.湖南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9(8)
  4.徐从才,原小能.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2008(1)
  5.汪建丰,刘俊威.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6.姜长云.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1(3)
  7.关凤利,裴.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J].经济纵横,2010(4)

推荐访问:流通 我国农业 服务业发展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