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怎样不被轻易舍弃]曾被舍弃的微光 作文

  天才的发明,就孕育在日常被舍弃的微光中,我们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力也得到全面释放。  要让每个人重视心中的“微光”,需要自我坚持之外,还必须有让“微光”发光的外部环境。总体来说,我国当前正缺乏这种外部环境
  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像往年一样,备受关注,其中上海的考题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道题富有思辨意味,考生可以谈平凡与天才、天才与勤奋、小的思维火花与伟大的发明的关系等等。但这道题把心灵微光被舍弃的原因,归为每个个体“只因为是自己的东西”,其实并不全面,在现实之中,“微光”被舍弃,很多是因为环境的原因。
  比如,2010年,两名物理学家凭借“用普通胶带成功地从铅笔芯的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方法简单得令很多人不可思议,也被我国学术界认为是“传奇”。可是,如果他们生活在我国,他们这样的“微光”会被嘲笑——这么高科技的东西怎么用这么简单的“游戏”来弄?
  再比如,朱清时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1953年,已经是美国知名教授的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去参加全美物理年会。吃午饭时他与27岁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格拉泽同桌。交谈中,格拉泽告诉阿尔瓦雷茨,自己的报告被安排在大会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他非常担心到时人们因提前离会而不来听。阿尔瓦雷茨好奇地问格拉泽报告的内容。格拉泽说,他受啤酒摇晃后冒气泡的启发,想以此寻找探测基本粒子的方法。几年后,阿尔瓦雷茨在格拉泽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终于成功作出了第一台液氢气泡室。虽然格拉泽的思想并不成熟,而阿尔瓦雷茨的液氢气泡室的设计思想也远超格拉泽当初的设想,但196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授给了年轻的格拉泽。
  这个故事中格拉泽的想法就是“微光”。他的“微光”经另一位大师发扬光大后,还是把天才的成就归属到了他的身上。同样在我国,年轻学生的想法,能大胆说出来吗?另外,更重要的是,这种想法一说出来,就可能变为“他人”的了。在我国,原创性的思维是被轻视的,谁最终作出成果,才被认为是最大贡献者。
  所以,要让每个人重视心中的“微光”,需要自我坚持之外,还必须有让“微光”发光的外部环境。总体来说,我国当前正缺乏这种外部环境,虽然我们鼓励中小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但基础教育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背记知识点,而不是采取讨论式、交互式,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大学,最近的调查显示,211院校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很差,学生不愿意提问,自然,再“天才”的“微光”也黯淡了。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已经工具化、程式化,学者们已经很难为“灵光乍现”而激动,俨然成为机器。
  如果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学生说出的一个想法,不被周围轻易“否决”,而是被某位大师在这一想法基础上,作出伟大的创新成果,大师把最大的功劳归属到这名年轻的学生身上,那么,天才的发明,就孕育在日常被舍弃的微光中,我们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力也得到全面释放。
  (原载《青年时报》)
  李俊民荐
  推荐者说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是思路的创新,不舍弃自己身上的微光,这当然重要。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制度的层面及文化的层面构成不舍弃微光的环境,微光仍然会被舍弃。

推荐访问:微光 不被 舍弃 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