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吧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在阜平的出版宣传研究]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日报》在河北阜平地区出版了3年半的时间,体现了《晋察冀日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游击出版的出版特点。《晋察冀日报》在阜平的出版也具有出版时间长、驻地多、地方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等特点。
  关键词 晋察冀日报;阜平;出版;宣传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河北省的阜平雄踞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革命战争年代,阜平是一块孕育革命的红色土地:早在1925年阜平就建立了华北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阜平县小组,1931年又建立了北方第一个红色政权一一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抗日战争时期,阜平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中央机关驻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阜平工作和战斗过。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区域,阜平在战争年代出版了一份有着突出贡献并且影响深远的报纸,即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城创刊的《晋察冀日报》(创刊时名为《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其实,在报纸创刊之前的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就迁往了阜平县城,军区和中共晋察冀省委领导人聂荣臻、黄敬、舒同等共同商议筹办一份晋察冀全区性的党报,这是报纸创刊的背景,也为以后的宣传定下了基调。
  《晋察冀日报》是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创刊的。它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存在了10年零6个月。期间,《晋察冀日报》的工作人员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创造了中国共产新闻史和战斗史上的奇迹。
  一、在阜平出版时间长,驻地多
  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在河北阜平出版的时间前后达3年6个月,其中包括创刊和抗战后期的报刊活动。
  《晋察冀日报》创办于阜平县城的文娴街。创刊后四个月,《晋察冀日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报社主任,著名摄影家沙飞和越南人洪水担任副主任。当时,从四面八方积极加入晋察冀这支办报战斗队伍的十几个革命青年,在聂荣臻将军的亲切关怀下和舒同的直接领导下,“发奋挥毛剑”,艰苦创业。由于当时物资奇缺,《晋察冀日报》只能用黄毛边纸,初为三日刊,四开单面两个版,从第12期起,黄毛边纸改为新闻纸,两版扩大成四版,报纸有了新的发展,也为以后报纸的发展和扩大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初创的《晋察冀日报》,在阜平出版了23期就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于1938年3月初转移至五台山继续出版。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省委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将原来的晋察冀省委改为晋察冀区党委,《晋察冀日报》也从军区政治部划出来,改为晋察冀区党委机关报,由邓拓任报社主任。
  1939年春天,《晋察冀日报》又转移至阜平境内,一边战斗一边出版至1940年底,这两年是报社大发展的两年,报纸对国内国际革命形势作了大量报道,并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初步适应敌后游击办报的新闻队伍。
  在抗战相持阶段,《晋察冀日报》在滚龙沟出版两年后,又于最艰苦的1943年初转移至阜平,并在阜平坚持出版至抗日战争胜利。
  阜平是战争年代《晋察冀日报》出版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晋察冀日报》是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创刊,并随着边区根据地一起壮大起来的一份大区党报,同时也是随着战争的需要不断迁移的一份游击报纸,在阜平境内出版过《晋察冀日报》的就有阜平县城、马兰村、伯崖、大台村、连家沟、车道等多个地方。其中,1938年3月5日,阜平县城被敌机轰炸后,报社就随边区军政领导机关转移到五台山东麓的大甘河村,并于9月底转移回阜平地区。
  阜平西南部的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出版时间较长的地方之一。《晋察冀日报》第一次转移至马兰村是1939年3月15日,并在马兰村战斗到8月间;第二次为1940年11月8日,《晋察冀日报》改名出版第一期后,即离开阜平连家沟,向南渡沙河,当日到达阜平西南部的马兰村,突击编辑出版了两期《晋察冀日报》,敌人于12日袭人马兰村搜索时,报社已转移到平山滚龙沟出报;1943年12月,《晋察冀日报》转移至太行山中盂县、五台县,受到敌人猛烈攻击,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19日,报纸停止出版十几期后,报社第三次返回马兰村,恢复出版。报社在1943年反击日寇的“扫荡”战中,有些同志英雄牺牲,1945
  年邓拓题写了《题马兰烈士墓》来纪念他们: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
  除了阜平县城、马兰村外,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在阜平的驻地还有伯崖、大台村、连家沟村、康家沟上下车道村等地,大致情况为:
  1937年12月11日至1938年3月4日,驻阜平南关;
  1939年3月至同年8月,驻马兰村;
  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初,驻伯崖、大台、上下车道、康儿庄;
  1940年4月中旬至同年11月10日,驻连家沟、马兰村;
  1943年初至同年12月,编辑部驻栗树庄,出版经理部驻马兰村,工厂驻坡山;
  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下旬,编辑部驻雷堡,工厂驻槐场、苏家台,后搬到山峪村。
  二、出版成就突出
  《晋察冀日报》在阜平期间,无论是报纸的业务还是报社的发展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作为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成为当时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第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的主要渠道,也是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
  《晋察冀日报》第一次转移至马兰村时,于1939年5月14日奉北方分局决定在阜平的百户湾村成立了“晋察冀通讯社”。刘平由报社调去任通讯社社长,报社的通讯员都转移到通讯社,当时通讯社有外勤记者10人,通讯员四五十人。通讯社在出版了《晋察冀通讯》之后,又出版《文艺通讯》、《通讯往来》两种油印刊物。   《晋察冀日报》在阜平时,新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报纸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社论、评论都代表着党在这个时期新闻业务的最高水平。《晋察冀日报》的社论,体现了党报的党性、战斗性、指导性和群众性、组织性的原则,以及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这些都为战争时期军民抗战、生产、军民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1939年10月6日的《认清当前战争形势》、1940年12月28日的《论坚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及方针》、1940年6月5日的《论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纲领》、1944年5月8日的《检查一下我们的群众观点》等社论就充分体现了党报的党性特点。
  《晋察冀日报》在阜平时期的新闻报道也很突出,报纸不仅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及时迅速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而且在报道中采用了连续报道、新闻与评论、副刊相结合等方式,使报道更加深刻、细致、详实。无论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还是战略相持阶段、反攻阶段,《晋察冀日报》用新闻、通讯、特写等方式对战争和军民的生产建设加以全面报道,生动有力,及时地把党的政策传达给了广大人民群众;报纸也针对战争问题、生产建设问题等在报道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党报新闻报道追求时效性、真实性和战斗性等特点。
  除此之外,报纸的副刊也不断发展,除创刊后相继创办的《老百姓》、《海燕》、《文化思想》、《农村经济》等副刊外,在阜平地区,《晋察冀日报》还和当地的相关组织合办了《边区青年》、《抗战农民》、《文化界》、《边区妇女》、《工人先锋》等副刊。这一系列对受众群体细致划分、针对性强的副刊是《晋察冀日报》副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察冀日报》联系群众、鼓动群众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体现了《晋察冀日报》分众化的特点。
  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在马兰村利用报社的设备印刷出版了由社长邓拓主编的《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共收入毛泽东同志的著作29篇,约46万字。这部《毛泽东选集》,分为五卷:第一卷5篇,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第二卷11篇,主要论述抗日战争的形势、任务和统一战线问题;第三卷3篇,论述战争与军事问题;第四卷3篇,论述经济与财政问题;第五卷7篇,是关于党的建设和整风的论述。以后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均是以其为基础增订、选编、翻印、翻译的。聂荣臻称赞道:“邓拓同志在抗战后期还编纂了《毛泽东选集》,这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
  三、宣传具有时代特色,注重提升理论和业务水平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曾给予《晋察冀日报》报很高的评价:“《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区党报之一……在晋察冀边区党的领导下,它宣传了中共中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宣传了边区党所制定的具体方针政策,热情讴歌了边区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英雄业绩,及时地揭露了敌人的种种阴谋和罪行,有力地批判了各个时期的有害倾向和错误思想,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集体鼓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在阜平办报期间,《晋察冀日报》为革命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宣传了中共中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宣传了重大的革命事件,热情讴歌了边区军民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敌人的英雄业绩,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和罪行,起到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的重要作用,成为了人民群众了解抗日战争情况和根据地建设的窗口。同时在报纸理论和报纸业务上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与群众紧密联系是报纸生存的基础。《晋察冀日报》创刊初期,就十分重视与群众的联系,邓拓任主任后又不断强调报纸一定要联系群众,他常说,《晋察冀日报》能够在艰苦的游击环境中坚持出版,就是因为有人民的支持。他还精辟地阐述了党报工作群众路线的3个问题,即群众内容、群众形式和群众写作。邓拓注意在报纸中反映群众生活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进行宣传,提倡建立群众写作队伍,这为报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发展党报理论,1944年1月30日,晋察冀分局宣传部在《关于1945年宣传工作方针与任务的指示》中,提出了“实行全党办报”的方针,在报纸理论上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报纸还发表了一些领导人对于提高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的讲话。“实行全党办报”的方针提出以后,报社对报纸业务进行了提高,如在1944年3、4月份的报社委员会启事中,要求投稿的同志注意充实新闻通讯内容,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与此同时报纸还改善了报纸的出版和印刷技术,提高了报纸的质量,保证了报纸的宣传效果。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晋察冀 阜平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