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回忆 [布达拉攀登纪事]

  作为一名攀登者,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选择像布达拉这样一座雄伟的花岗岩山峰作为攀登目标。首登是2003年的一对斯洛文尼亚攀登向导夫妇,他们采用了轻装快速的阿式攀登方式,虽然是高差1200多米的大岩壁攀登,但他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登顶,用另一天时间下撤,共攀登了22个绳距,令当时的国内攀登者很是向往和仰慕……之后就有了国内攀登者的不断尝试:刘喜男和谢卫成、李红学和拖鞋、徐老幺,邱江和阿东、邱江和古古……但无论是天气还是其他原因,终究没有攀登到顶,这也让国内的攀登者对此峰敬畏有加,同时也更激起了攀登此峰的强烈欲望。
  
  TIPS
  作者介绍
  古古:CMDI(中国登山高级人才培训班)专职教练,中登协中级攀岩教练,专业攀岩、登山向导;1999年开始攀岩登山,始终对攀登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在国内各地攀岩登山,2007年获国内户外金犀牛最佳攀登成就奖,多次赴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攀登、训练。
  我和邱江在2010年7月曾尝试攀登布达拉峰,但因为季节的原因,整日下雨,大本营帐篷也被飞石击破而被迫放弃。于是我们计划2012年再回来攀登此峰,将攀登的日期选择在了天气相对稳定的9月。为了此次攀登,早在一年前我们就开始了计划和准备,对着以前拍摄的山体照片,反复研究可行的攀登路线,通过以往的尝试经验,仔细斟酌需要怎样的攀登和露营装备来应付可能发生的天气状况,力求保证能够继续攀登;开始计划中的攀登队员只有我和邱江两人,后来又加入了澳大利亚攀登者Dave(David Gliddon),之后又加入了杨帆,成了4人的攀登队伍。目的是想有多的人员来分担需要背负的重量,而给领攀者创造更轻松的攀登条件。邱江提前好几天就到达了成都为攀登做准备,心里暗暗地绷着劲,希望在这次他的第三次攀登布达拉时能够成功。9月2日,我们所有人员齐聚成都,所有的准备工作也都基本就绪,挑战即将拉开帷幕,当天下午我们从成都进入双桥沟。
  
  9月3日
  依照计划,我们4人运送攀登装备到达岩壁下,天气并不是很好,遭遇阵雨,是双桥沟里山区的小气候形成,下午温度升高,山下的水汽上升遭遇上空冷空气形成降雨,返回牛棚子,傍晚时天气转好。
  9月4日
  零晨3点,观察天气时我们大吃一惊,整个布达拉居然穿上了白茫茫的雪衣,夜晚气温骤降,导致山上降雪,山下结霜。无奈,只能推迟攀登的时间,权当老天多给我们一天时间来适应高海拔。白天天气很好,但覆盖着一层雪的岩壁是无法攀登的,我们期待着气温回升让这一层薄雪尽快化掉。
  9月5日
  零晨3点,夜空晴朗,繁星密布,月亮皎洁。攀登就要开始了,我们比计划晚了点,3点半离开牛棚子,差不多7点到达岩壁下。经过观察,发现新路线上因为昨天的一场雪,导致岩壁上流水太多,整个路线都比较湿,因此决定改变攀登路线,选择重复斯洛文尼亚攀登者的路线。起点比我们原计划路线的起点要高,高差大约100米左右的冲击乱石坡,乱石坡结束的地方开始使用绳索进行攀登。这时我们位于整个布达拉峰西壁底部的中间位置,从这里一直向北斜上,直到西壁靠近北侧边缘的凹部,然后直上到山肩,再横切到顶峰的右下方,然后基本直上到顶。
  我们4人攀登队分工如下:1人领攀,1人跟攀并带上一根静力绳,然后固定静力绳,最后2人沿静力绳上;这样领攀者可以继续攀登,而不用等所有人都攀登到一起才开始下一段。行进并不如预想的快,但也不是很慢,天气很给力,一直都不错。
  由于经过地震以后,山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路线也和2003年有了不少差别,我们在路线上只是偶尔发现留下的下降站痕迹,可以寻见路线的基本走向。到下午6点左右,我们上升到了4550米左右,差不多完成了7段左右的攀登。但是天气在逐渐变坏,西北方的积雨云慢慢飘了过来,天空也暗了下来,大约6点半左右,开始打雷和闪电,几分钟之后居然下起了黄豆大小的冰暴,才十几分钟,积雪就超过20公分,能见度急剧下降,峭壁上的流雪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无奈,被迫停止攀登,开始下撤,寻找可以露营的庇护所。
  所幸,雪没有下很久,但继续上攀已没有可能了;下降60米后,邱江很幸运地就发现了一个岩洞,虽然很小,但还是可以暂时作为这夜的挡风遮雨之地了。4个人蜷缩在岩洞里度过了潮湿、寒冷而难熬的一夜。半夜,夜空中又是繁星点点了,唉!老天爷啊!
  
  
  9月6日
  天气晴朗,岩壁上依然积雪,唯一的选择是下撤,没有了压力,加上好天气,这一天下撤的比较轻松。当天夜里又下了一场暴风雨。至此,第一次攀登以失败告终!
  9月7日
  邱江和杨帆因为个人的行程改变,结束了此次布达拉攀登之旅,离开了双桥沟。我和Dave则休息调整,养精蓄锐,准备进行第二次攀登尝试。
  第二次的攀登计划在战术上也进行了调整,因为人数减少,两人结组使得行进间攀登保护成为可能,准备在难度较低的部分使用,提高攀登效率和速度;同时我们达成一致,为了能在清晨有充沛的体力直接上岩壁攀登,决定提前一天上到大本营的位置露营一晚,储备体能;吸取前一次的经验,决定将睡袋留在大本营处,只带羽绒服和露营袋作为岩壁上的露营装备,使背包更轻一些。一天半的充分休息很快使我们的体能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恢复,又生龙活虎地准备迎接再一次的挑战。
  9月8日
  天气晴朗,当天任务是到达大本营即可,下午直接进沟,因为接近路径的熟悉和背包的减轻,很轻松就到达了大本营处。所谓的大本营,就是在一块类似屋檐的倾斜的巨石下,用辅绳和地席在石头上搭了一块天幕,淋不到雨雪而已。不过我们觉得已经很好了,地面还算平坦,十几米外的岩壁上就有积雪融水,只偶尔有一点儿小西北风。
  
  TIPS
  攀登信息
  我们计划用一天的时间来适应高海拔,同时运送攀登装备到岩壁下,以此作为热身,然后返回山下的牛棚子露营,不设大本营;在好天气的前提下,临晨3—4点从牛棚子出发,经过3小时徒步到达岩壁下,带上事先运上来的攀登装备,在天亮时开始攀登;计划从邱江和阿东几年前曾攀登过6段的新路线开始,然后与斯洛文尼亚路线会合在最陡峭的部分,直到最后登顶;如果一次尝试没有成功,退回山下的牛棚子休整,或调整攀登计划进行再次尝试,直到成功或完全放弃。
  攀登路线:基本与斯洛文尼亚攀登者的路线一致,横切之后的3段和登顶前的4段可能有些差别。
  路线长度:1300米
  路线难度:VI 5.11c
  攀登时间:4天:2天半上,1天半下,露营3晚。
  攀登装备:机械塞14个,岩塞1套,扁带若干,岩锥17枚,辅绳若干。
  9月9日
  零晨5点我们出发,大约9点半的时候已经到达第一次攀登的最高点了,行进间保护提高了不少速度,再有4、5段60米的攀登就可以到达这条斯洛文尼亚线路的关键几段了,那是我们今天的目标,争取攻克最困难的3段。
  根据之前获得的路线信息,这几段包括一段宽缝路线,难度UIAA7+(5.11ab),一段1米左右宽的烟囱路线,难度UIAA7+(5.11ab),一段带仰角屋檐的窄缝路线,难度UIAA8-(5.11c),之后再有100米左右的夹角路线就可以翻上山肩,在之后的攀登就会相对容易很多了,我们估计在2天之内应该可以到达顶峰。天气一直都不错,虽然空中一直都有大朵白色的积云,但还没有强烈的高空风,没有变坏的迹象。
  大约下午3点半左右,开始攻克第一段比较困难的攀登:宽缝。所谓的宽缝真的比较难搞,比你的拳头宽,但又比你的身体窄,攀登时想挤进身体却又进不去,尤其是背上还有背包,涨拳却又不够宽,只能进去一半身体和大腿来挤住向上攀登。这一段结束时,我发现了斯洛文尼亚攀登者留下的保护站,一枚探洞挂片(8mm螺栓,铝合金挂片)和一枚岩塞。
  接下来的烟囱路线也比较困难,Dave领攀这一段,为此他卸下了背包以便能够攀登烟囱时充分利用背部和双脚的对抗。挑战是刺激和艰难的,尤其是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高山上,当他到达此段顶点时,时间已经过了6点,而刚才还一直不错的天空也在不知不觉间飘来了一团积雨云,下起了小雨,岩壁逐渐被淋湿。接下来是最难的一段攀登,看情况是不可能继续了,今天的攀登只能到此为止了。
  在Dave攀登烟囱的这一段时,他发现了烟囱里的一个岩洞,虽然狭小,却能挡风遮雨,作为露营的地方还是不错,就在保护站下方数米的位置,看来这里就是今夜的安身之地了。当我带着两个背包进入岩洞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雨淅沥沥地下着。经过10多个小时的攀登,我俩都累了,坐在岩洞里歇了好一会儿,这岩洞虽能挡风遮雨,但雨水顺着岩壁渗下来,到处都是湿的,这一晚干爽不了了!
  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的路线,明天的天气状况如何,还未知晓,但我们不打算轻易就放弃,准备坚持到最后关头。有了坚定的信念,剩下的事情,就是吃饭、睡觉,恢复体力。夜里,羽绒服加露营袋,我们两个人蜷缩在一起,寒冷倒还可以忍受,潮湿却让人有点儿崩溃。
  9月10日
  岩壁仍然湿的,但雨基本停了,岩洞外面云遮雾罩,能见度很差。早餐之后天气稍微好转一点儿,但不能算晴;但这样的天气无论如何是不会下撤的,抓紧时间,上!湿漉漉的岩壁给攀登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原本轻松的地方现在要费一番周折,今天挑战的第一段就是最难的部分,速度大受影响,难点在快接近结束的地方,仰角和一个小屋檐,在这里因为湿滑,无法自由攀登,不得已使用器械攀登;通过最难这一段之后,后面相对而言还算顺利,但雨时断时续,岩壁上的雨水完全打湿了绳子,加上保护点的设置又多加了小心,使得攀登速度比较慢。
  这一天结束时,距离顶峰还有150米左右。一天的攀登全部是在湿漉漉的环境中进行的,高海拔和不到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让身体感觉寒冷,尤其是双手,一直出于湿和僵的状态,指尖的知觉时有时无。不过,运气还不错,在我们结束攀登的附近我发现了一个岩缝,是一块巨石和岩壁之间形成的,安全的露营地,状况跟上一个岩洞相仿,到处湿漉漉,地面上积着30公分以上的积雪,不过顶上是空的,能挡风但不能遮雨挡雪了。因为有积雪,使得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前担心岩壁上的饮水不够,我们每人都背负了4升水,还不敢放心大胆地喝,现在可以充分的补充水分了。露营同样在潮湿和寒冷中度过,晚饭后,穿着羽绒、冲锋衣裤、攀岩鞋就钻进了露营袋,蜷缩着勉强躺下。防潮垫是湿的,露营袋里也是湿的。
  
  
  9月11日
  阵雨加雪,天气没有坏到必须下撤的程度,但夜里降温或者海拔升高的缘故,清晨时候,岩壁上结了一层薄冰,对于攀岩这可是不幸的状况,但万幸的是只有流水的岩面结了冰,其他地方还可以继续攀爬。完全湿透的绳子,僵冷的手指,使得攀登很是艰难,我们拖了一些时间才出发,为的是让气温有所回升,让攀爬的感觉好一些,冻僵的手指恢复一些知觉;湿透的双绳使得攀登时抽绳非常困难,每段起步时还好,当攀登超过一半距离也就是30米之后,绳子就像一条又长又重的尾巴,拖在身后,仿佛耕地的黄牛努力地拖着绳子前行。虽然外部的条件很差,但我们还是在一步一步向顶峰靠近,而且,攻克了最难的那几段之后,我们清楚登顶应该不会遇到什么阻碍了,况且最后的几段路线还算比较清晰,直上就能攀登到顶峰。
  中午1点左右,在翻过一个小仰角之后,在飘飘洒洒的雪花伴随下,忽然就到顶了,想放眼远望四周,无奈我们的目光无法穿透周围的浓密雾罩,回过神来以后,心情开始有些激动,我们相互拥抱、击掌祝贺。我们第一时间将登顶的消息告诉了几次来布达拉攀登都未成功的邱江,想让他分享我们的成功和喜悦。
  顶峰是一块不大的相对平坦的平台,在一块岩石上有一个小玛尼堆,告诉后来的登顶者之前已经有人到达这里,我在玛尼堆下发现了一件塑料纸包裹的东西,经过辨认发现是首登此峰的斯洛文尼亚攀登者留下的名片,名片用塑料纸包裹的很好,用胶布贴着,压在玛尼堆下,所以能够在9年之后还能辨识出来。
  我们在顶峰停留了差不多半小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之后开始下撤。对于这种高山大岩壁的下撤,我是有过一些经验的,最大的担忧是下降后在抽绳时卡绳或者带下落石,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条件下,绳子湿透,下降距离长,地形复杂,摩擦力巨大。我们决定在每个下降保护点都留一把锁,以减少抽绳时的摩擦力;把双绳设置成每次下降完后都先抽同一种颜色的绳子,避免下降之后搞错,然后祈祷不要卡绳。我们力求每次的下降设置都做到尽可能的完美,避免卡绳的出现。
  抽绳果然如我们意料的非常困难,60米的下降完成后,要抽动湿透的摩擦力巨大的绳子,往往要让Dave用上整个85公斤的体重和我的协助,而我的体重经常起不到作用,把整条绳子抽下来常常累得我俩气喘吁吁;不过不知是我们设置的很好还是边抽绳时边诚心的祈祷,居然没有一次卡绳,虽然很累,但每次都能顺利地把绳抽下来。
  下午6点左右,我们又到了第一天露营的岩洞,必须再露营一夜,不能在夜里下撤,那将是噩梦。不过这一夜比第一夜可痛苦多了,我们的食品除了难吃的能量棒和能量胶之外,就只有一包方便面了;身上几乎全是湿的,我们俩在岩洞里哆嗦了近一个小时;但无论如何,吃饭、睡觉是必须的,温度还没有低到冻伤的地步,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浑身湿漉漉地钻进露营袋,蜷缩着靠在一起;不过这一夜几乎没睡着。
  可能是上天觉得我们的登顶还不够艰辛,还要继续给我们更严苛的考验,夜里居然开始下大雪;当第二天早晨起身时,岩洞外已是白茫茫一片,整个布达拉完全被雪覆盖,挂在岩壁上的装备上都结出了小冰挂。这场大雪给下降又增加了难度,我们一身攀岩的装备却要应付这冰雪环境;没有高山靴,只有薄薄的攀岩鞋,没有防水的手套,却要在雪地里需找保护点;来吧!让暴风雪来的更猛烈些吧!
  刚出岩洞,就被岩壁上瀑布似的流雪浇个劈头盖脸,到了设置保护点的位置,得先用手刨开几十公分厚的雪层,寻找结实的岩缝;在下降过程中整理绳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被雪打湿的绳子又重又容易缠绕,指尖很快就失去知觉。有好几次,因为雪的融化,开始有落石,所幸,我们都发现的比较早,可以看着落石的走向,避免被打到;天气还算可以,没再下雪,下午,气温逐渐升高,积雪开始大面积融化,我们下降的越靠近底部,岩壁上的水流越大,最后的几段下降就像溪降,但不是夏天里玩的溪降,是满身攀岩装备,湿透的岩鞋在雪水中的溪降,身上还穿着羽绒服和冲锋衣的溪降!
  下午5点,我们站到了地面上,已是精疲力尽,嘴里继续如前念着“come on baby!good baby”!两人全力合作拉下了最后一段绳子;整个下降虽然异常艰辛,但是因为我们的虔诚,没有一次卡绳,真是万幸。到达我们简陋的大本营之后,我们都不愿再继续下山了,也没什么体力下去了,都想留下来在睡袋里睡个温暖的好觉,明天再下山;况且,营地还有一些之前留下的食品,可以好好吃一顿晚餐。大本营虽然简单,但有温暖的睡袋,相对平坦的地面,下来之后还出了一小会太阳,相比我们之前的状态已经是上了天堂了。Dave嘴里不停的念叨“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不管怎样,我们登顶了,并且安全地撤回来了。
  

推荐访问:攀登 纪事 布达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