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后依旧兑现的爱心承诺] 爱心商务卡怎么刷

  李思俭是农业银行南京城南支行的一名职员。9年前,她在给老区捐赠的一件小棉袄里放进了一张纸条。漫长的9年过去了,李思俭接到了一封迟到的求助信。      一张纸条串起不解之缘
  
  2005年8月22日上午,正在上班的农业银行江苏省南京市城南支行信贷科副科长李思俭接到传达室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封从陕西省镇安县寄来的挂号信,需要她签收。
  “陕西来的信?”李思俭疑惑了,那里没有一个亲友呀,是什么人来的信?她赶紧过去拿了那封挂号信,打开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体映入她的眼帘:“李阿姨,您还记得9年前您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袄里放了一张纸条吗?我就是穿那件棉袄的小孩。当时,我家里的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所以没有联系您。可这几年,我们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我弟弟得了脑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母为此借了很多外债,但最终仍没能救回他的命。后来,我父亲学着做生意,又亏了……现在,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天天到处借钱,但是没有人愿意借给我们。看到他们每天回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我想放弃了,可是我不甘心。阿姨,您知道吗,对于我们山沟沟里的孩子,上大学是惟一的出路啊……”最后署名是王翠。看着看着,李思俭的眼角湿润了……
  李思俭1959年10月出生在古城南京。10岁那年,她随父母下放到淮阴县农村,在那里上了小学和中学,还在那里插队劳动4年,直到1979年和父母一起回到南京。这段经历,让李思俭对农村生活、对贫穷有了切身的感受。
  回城后,李恩俭被分配到信用社工作。1983年初,她和插队时认识又一起返城的南京青年杨俊成了家,第二年9月有了个宝贝儿子,一家人过着平静而温馨的日子。
  1996年9月的一天晚上,已经是南京农行中华门分理处主任的李思俭回到家里,翻箱倒柜地把儿子几件不常穿但又较新的棉衣找了出来,准备参加全市农行系统组织的为贫困老区学龄儿童捐冬衣活动。整理好衣服后,细心的李思俭突然想,捐衣服只能解决一时的保暖问题,如果老区的孩子连一件棉衣都买不起,那他哪里有钱上学接受教育呢?比起这些棉衣,他们肯定更需要钱。
  这样一想,她拿起一张纸写道:“孩子,当你穿上这件棉衣的时候,我们就相识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我想,你还在上学吧。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我可以帮助你!”接着,她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地址。然后,李思俭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纸条放在儿子一件小棉袄的衣袋里。
  第二天上班后,李思俭把棉衣送上了单位那辆装满救济物资的货车。那段时间,李思俭几乎每天都往单位的收发室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她的来信。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李思俭没有等来回音。李思俭曾想过,也许穿上那件棉衣的孩子粗心,没有留意衣袋里的小纸条,纸条被家人洗衣服时洗碎了。这之后,李思俭因工作需要在银行系统内部调整了6八单位,而当年小纸条上留下的“长乐路10号”这个地址,如今门庭已变换成了商店,一切似乎注定那张小纸条不会再有什么奇迹发生。
  9年过去了,李思俭一家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几年前;她的丈夫杨俊从江南光学仪器厂下岗,每个月只能拿到200多元的生活补贴。她的儿子正在读大二,家里还有年逾8旬的老父老母需要赡养,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李思俭一个人身上。
  如今,这封迟到了9年的信辗转到了李思俭手中,她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纸条是女孩心中的靠山
  
  写这封求助信的女孩叫王翠,家住在陕西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岭深处的丰河村更是全县最贫穷的村子。王翠家住的是土坯房。父母两个劳动力,耕种6亩山地,却要养着4个子女和一个80多岁的老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996年10月,陕南的天气已渐渐变冷,村委会按时把各地捐赠的棉衣发放到各家各户。11岁的王翠领回了一件灰色格子的小棉袄。此时,王翠正上小学四年级,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个妹妹两个弟弟。她把棉袄拿回家后,一家人围着这件八成新的小棉袄看来摸去,都很高兴。正当一家人兴高采烈地说着话时,王翠突然从小棉袄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她兴奋地叫道:“棉袄口袋里还有一张纸条呢!”展读纸条,李思俭的留言让一家人都非常感动。父亲王保山对王翠姐弟说:“李阿姨的一片好心你们要记住,咱们家现在虽然很困难,但咬咬牙还能过得去,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麻烦人家。”爸爸的好强和自尊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翠,她懂事地点点头,把字条细心地折叠好,夹在一本书里,珍藏在家里惟一的箱子底下。
  从此,王翠的学习愈加用功。她时常想起;在遥远的南京,有粒未曾谋面的李阿姨在默默地关心着自己;自已的身后,有一个坚实的靠山!两年后;王翠升人初中,弟弟妹妹也都在小学读书,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生活更加艰辛。王翠上初二那一年,她的小弟弟突然患了脑溢血,需要开颅治疗。但王翠家实在拿不出钱来给他做手术,只好进行保守治疗。从此,她的小弟弟就留下了病根,连续几年,每年都要犯几次病,一天都离不开药。为了给弟弟治病,家里经常揭不开锅。王翠的母亲就对王翠说:“女孩子家识几个字就行了,村里的姑娘们都是这样,你也别去上学了。”王翠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她不甘心自己就此放弃,所以坚决不同意辍学。她从箱底拿出李思俭那张纸条,对母亲说:“如果你不支持我上学,我就写信告诉李阿姨,她会资助我上学的。”但父亲王保山又一次制止了她:“爸有一双手,无论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供你上学,千万不要去麻烦那位李阿姨,咱们这点困难能克服。”
  2002年7月,王翠考入了省重点中学二-镇安县中,由于住校,入学耐需要交1000多元钱的费用。王翠的父母借遍了村里的亲戚朋友,才凑够了这笔钱。然而,刚把王翠送进学校,王翠的小弟弟病情又加重了,父母只好又四处借钱,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院方从西安请来了名医为小弟弟做了开颅手术,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他们家却因此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
  看到家里的状况,懂事的王翠含着泪向父亲提出,自己不念书;了,回来帮助父母赚钱。父亲没有同意。为了缓解家里的困境,王翠的父亲变买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和村里的一位朋友合伙做生意,但由于经验不足,最后不但血本无归,又添了3万元新债。这么一折腾,王翠家的生活可谓雪上加霜。这时,王翠几次想提笔给李思俭写信,又都被父亲制止了,他说:“人活一口气,如果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就不要伸手向别人讨要!”上高中的3年里,每个双休日王翠都要到商店做售货员,到了寒 署假,她就留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以后,一个月也只能挣150元。
  王翠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完”戒了高中学业,2005年高考,王翠以587分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王翠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小大学的女孩子,村里人都很羡慕她,父母也高兴地合不拢嘴。但兴奋过后,一家人又为王翠开学所需的6000多元钱学费发起愁来。当年王翠读高中和给她小弟弟治病,已经借遍了村里海一户人家,王翠的父亲做生意又欠下那么多债,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哪里还能借到钱呢?眼看就要临近开学,王翠的父亲每天蹲在地上抽闷烟,愁苦异常,这个倔强自尊的汉子实在想不出任何法子为女儿筹钱了。
  王翠想到了放弃,但又不甘心,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冲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决心在她的心底呼唤着。王翌又一次从箱底翻出了李思俭的那张纸条。王保山沉默了半晌,才开口对女儿说:“都过去9年了,李阿姨不知还记不记得这张纸条?再说她的工作单位和地址不知有没有变化?”而王翠的母亲也觉得,这么长时间没有和好心人联系,有事的时候却求到了人家,实在有些“不合常理”了。但别无他法了。为了让女儿能圆大学梦,王保山夫妇同意她向远方的李阿姨求助。2005年8月16日,王翠流着泪水给李思俭写了一封求助信,并留下了村里惟一的一部电话的号码。
  
  9年后兑现的承诺
  
  由于李思俭调动了工作,王翠的信转投了3次,这才送到李思俭手里。读过信后,李思俭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一张小纸条能够珍藏9年,而且家里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伸手求助,这是怎样一种坚强和执著啊!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难得!想想自己的儿子,现在正在大学校园里读书,设计着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这个叫王翠的女孩,却因为贫穷,徘徊在大学的门外,如果失去这次上大学的机会,她也许就永远走不出那个穷山沟了。
  回到家后,李思俭把信交给丈夫杨俊,两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杨俊也感慨不已:“这个孩子能把一张纸条珍藏9年,这是对社会的信赖,对爱的希望,我们不能让一个刚刚踏进社会的孩子失望啊!”于是,两口子商量,尽管现在家里的负担较重,但9年前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本分!接着,李思俭又打电话给正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的儿子,征求他的意见。儿子听说后,也表示支持,他说:“妈妈,我明年就不住学校公寓了吧,省下来钱资助那个可怜的妹妹!”
  毕竟9年过去了,为了进一步确认王翠的身份,第二天,李思俭登录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网站。在新生录取名单中,李思俭看到了王翠的名字,经过核实,与王翠来信介绍的情况全部吻合。几天后,恰好单位发下来2000元钱,这是李思俭在二季度机关员工营销活动中荣获全行第一名的全部奖金。本来,夫妻俩打算再添些钱给儿子买台电脑的,但李思俭把这笔钱全都汇给了王翠。
  正在王翠一家人几乎绝望的时候,李思俭的电话打到了村委会。电话中,李思俭告诉芒翠,自己先汇了2000元钱,剩下的学费她还会帮忙想办法,让王翠和家人放心。王翠在电话那头感动得哽咽起来:“谢谢你,李阿姨,你是个好人,我和全家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2005年8月31日,王翠告别亲人,坐了48小时的火车硬座;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李思俭一家商定,对王翠的资助要细水长流,在她大学期间,每年都要给她力,所能及的帮助。
  由于李思俭是在单位拆阅王翠来信的,所以一张小纸条的传奇故事很快在单位同事中间传开了。南京市农行的领导获悉后,立即做出决定:不能让李思俭一个人承担这么大的经济压力,要发动工会,组织机关干部募捐,帮助王翠完成4年大学学业。给王翠募捐的倡议发出后,短短两天;农行职工的捐款额就达1万余元。
  9月13日,南京市农行的领导带着李思俭来到哈尔滨。他们和东北农业大学签订了一份资助王翠4年大学学费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东北农业大学每年年末向南京市农行汇报王翠一年来的学习情况,由南京市农行向该校汇去王翠下一年的学费。在东北农大的校园里,李思俭和王翠第一次见面。在两人相见的那个瞬间,热泪模糊了她们的视线,她们相拥而泣……
  (摘自《人物周刊》)

推荐访问:兑现 爱心 依旧 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