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师大商圈”:一场为争夺巷弄文化的战争:歌词里台北101什么意思

  ●师大商圈曾经台北的艺文之堂  ●今日面临被执法取缔  ●渐渐失去人文的师大商圈  近日,台北师大商圈许多商家,因为违反土地使用分区管制,遭台北市政府发出限改公文,将处停业。师大商圈有近70家商家,不符“都市计划法”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又遭到居民不断投诉。这把火是否也会延烧到其他商圈?由于台北市许多地区都是住商混合,其他商圈商家,是否只要不符合土地使用分区,就会收到市政府限改公文?据传永康商圈知名的艺文咖啡店,也收到台北市政府的限改公文书。不仅如此,这波师大商圈事件还引发了台湾巷弄文化的一场争夺战。
  消息
  台北师大商圈问题不断延烧
  台北师大商圈问题不断延烧,连咖啡名店都受到波及,经常在其间流连的文人杨泽与广告片导演罗品喆,都希望这件事能“刀下留人”,留下台北特有巷弄文化。
  杨泽不无感慨地说,六米巷弄不得作为店面使用的“法令”,和各地比较,都是个不合理的“法令”,需要讨论跟修改。罗品喆更以“痛心”形容。他说,“找到咖啡”还从台北市长郝龙斌手中接下“老屋新生铜牌奖”,现在却遭停业通知,昨是今非,令人无所适从。
  罗品喆说,台湾的大事如政治都做得不太好,最精彩的都是些小事。台湾本就是个小地方,人很靠近,所以才容易碰撞出火花。过去人们聚集于庙口,现在改到咖啡馆去取暖,他尊重师大商圈应该要被整顿,但不应该连其文化价值都一并被抹灭。
  杨泽说,台湾原本就是个住商合一的地方,不像美国是住商分离,相较于大马路边的水泥丛林,巷弄就是其间的绿洲,用以抵挡过度的开发,“如果没有了这些巷弄小店,不知道台北还剩下什么?”
  现象
  谁杀了师大夜市!
  房产业与投资客是杀手
  不能否认,生活在这里10多年的人,都感受到师大商圈变了,变得杂、脏乱与治安不佳。师大学生常吃的师大自助餐不见了、师大路水果摊消失了,学生们最喜爱的政大书城也收掉了,台大与师大教授最爱、营业20多年的布拉格咖啡馆,也在去年搬离了师大商圈,商业气息远远盖掉了以前人文荟萃的氛围。
  究竟是谁杀了师大夜市?“师大商圈曾经是台北的艺文之堂,当局观光部门宣传营销台北魅力的所在,前后不过一年多,师大夜市却成为人人喊打的区域,最可恶的是,市政府高张正义的大旗,没有配套,也未曾给予居民与店家公开对谈的机会,就雷厉风行立即要店家停业。”一位长期居住在这里的文化人气愤地说。当地居民表示,像陈叔、小温与阿楷等人的店家,并不是师大商圈真正受益者,他们也是在这股师大商圈店面房价与租金暴涨下的受害者,现在又成了市政府扫荡师大夜市的牺牲者。
  房产业是师大商圈的加害者之一,在当局大力吹捧师大商圈的美好时,嗅觉敏感的房产业主,卖命地梭巡在师大附近的泰顺街、云和街等地,挨家挨户按着一楼的门铃,不断从每平方米2000万元(新台币,下同)、3000万元的加价,怂恿一楼的住家卖房子,再找投资客进来将一楼改装成店面。就这样,房产业主与投资客连手大炒师大商圈店面,让房价从一坪五六十万元,炒到一坪一二百万元,甚至还出现过一坪四五百万元的天价,总价出现上亿元,3年间,竟然飙到与东区店面价格相同的地步。
  也拜当局推展观光之所赐,师大夜市成了年轻人创业的天堂,缺乏就业机会的年轻人纷纷跑来这里开店,但由于租金太贵,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想快速获利,最快的方法是“卖衣服”,因此,新增的大多是特色不足的“服饰店”,师大夜市顿时成了另一个五分埔或西门町。这些年轻人哪懂什么是“都市计划法”,什么是“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办法”?他们只知道自己拿到了商业登记证,按时向税局缴税。3年来,甚至10多年来,不曾被告知违法,现在却成了众矢之的。
  成本节节垫高加速了夜市乱象
  成本节节垫高后,用天价买进的一楼店面投资客,当然希望收到更好的租金回报,于是纷纷涨价,或是在房产业主的建议下,把30坪店面,隔成三四间出租,每间租10万元至12万元不等。就有一家30多坪的店面,不仅隔成3间店面租给服饰店,店面前还租给两家摊位,一个月可收取超过30万元的租金,获利颇丰。
  投资客眼见靠近师大路的店面不足,开始把手往泰顺街内伸,更得寸进尺鼓吹原本是住家的一楼房东高价卖掉或是改成店面出租,由房产业主当起二房东,甚至有投资客把停车位变成了车棚店出租,价格从3000元涨到2万元,一丁点空位都不能放过,全部拿来设摊位,就这样在房产业与投资客合力不断的投机炒作下,10年前巷弄间一楼60坪租金只要10万元,现在一坪可以喊出1万元,更加速了当前师大夜市乱象。
  渐渐失去人文“找一下”的乐趣不见了
  师大教授庄坤良在去年9月的一场演讲中曾经提到,师大商圈的特色是“胡乱弄”(flaneur,漫游者),“找一下”是大家来到师大夜市会常做的事,但现在却失去了“走丢”的乐趣,太多的指标告诉你应往哪里走;而“胡乱弄”,现在则被年轻人开设的服饰店环绕,失去多元性。他为师大商圈渐渐消失人文而深感遗憾。
  过去当局对夜市一向不介入、不取缔、不强制管理,把师大商圈变成了商圈怪兽,惹恼了该区的公务员与高知居民,在忍无可忍之下齐声抗议,才导致今天的结果;而纵容其坐大在先的当局却在此时化身为“铁面无私”的执法者,而且还强调执法到底。施政的前后矛盾令人匪夷所思,也因此背后帮财团“都更”的阴谋论四起。
  “师大商圈的投资客正越来越少,店面价格至少跌50%!”与知名房屋投资客刘妈妈齐名的一位投资客说,他曾到师大商圈探询过,发现大马路上的店面很少释出,所以房产业主才会对巷弄内的一楼住家下手。然而,巷弄街道太小,做起生意震天价响,让静谧的巷弄变成了大音箱与大火炉,加上本区的居民素质与自我权益的意识都比较高,会有今天这种情况,他并不感到讶异。
  现在,师大商圈正面临文学大师马奎斯所著的《百年孤寂》一书中的封闭小村落的命运,这个小村庄因不断有外来者带给小村落新的冲击,最后在金钱的入侵下,失去往昔的尊严、记忆与历史,最后淹没在飓风之下,遗忘了自己,也被世界遗忘!   书评
  巷弄文化让都市更有内蕴
  一个城市不论大小,令人留恋的不外是建筑景观、公共设施便利体贴、美食与休憩地的丰富多元,还有当地因历史背景、人事的迭替而逐渐累积的生活环境,这才是评说一个城镇的外表跟底蕴双层魅力的条件。硬件易建,而人文软件难得。眼前所见的现实,还必须有抽象的感触教人自愿深入探究,能让过客变故知,甚至留居当地生根,这些都得底蕴迷人。
  越是有故事的地方,越不容易形成统一规格。我这些年来忙里偷闲,最爱钻进大台北的支脉胡同,亲身感受那形成台北元素的小小基因:文创市集、小画廊、台湾服饰设计师的专门店、当代美术馆、留着一片市景的咖啡厅、会不期遇到艺文界朋友的餐馆、只为了品尝一个口味或一杯饮料的饮食店面、近年来如香菇冒出来的独立人文书店、掏宝挖旧书的二手书店……这些都是小小的城市细胞,每个都涵蕴着台北专有的时光基因。
  从青春期便把身影投身在“温罗汀”的我,最近却隐忧其中的“师大商圈”,被台北市政府点名为过度商业化,商家不断扩充,造成当地居民抗议房价乱涨、人流暴增、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并被第一个拿出来检验,引发“住商分离”两派争议,甚至双方人马走上街头抗议,把个艺文气息浓厚之地,弄成商机与生活和人文的战场。
  近期因策划于“永乐座”书店(6080诗人诗刊书籍展),当我经过原先静好氛围的“温罗汀”跟“青康龙”,一出了捷运(地铁)口,师大路、龙泉街、云和街、温州街、蒲城街等大小街弄,总是那些被写着抗议口号的黄丝带、支持某一理念的海报,看进眼里不再是美感,而感受到不同心声和情绪在空气中,激烈又隐忍地互相辩护。是的,在这场域,哪方能拉到更多支持的作家、媒体人、艺术工作者,就代表自己的诉求更具人文高度。因此振臂高呼、冲撞的肢体行为,在这场小区争夺战中,是不管用的。
  你得柔性发动并不在此地居住的他者,为你主动说话、争取媒体跟民众的注意力。从这场运动里,我看到居民互助会跟商家联盟,都主打网络社群的策略,媒体甚至得追着相关发动或渗入的人士,他们的Face Book网页、Blog种种电子平台,以了解最新发展动态。这也是台北特有的某种都市性格的彰显。
  常有大陆作家来过台北后遇到我说:“台北的建筑并不好看、台北的饮食也还好、台北人穿得不奢华,但是台北有24小时的书店。”那是因为他们匆匆旋过一圈台湾,只有匆匆路过这座新旧建筑杂陈的城,只看到他的脸,而没触摸到台北的灵魂。其实台北跟北京相较,巷弄文化是我们极想要留下来的“常民环境”。

推荐访问:台北 商圈 师大 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