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诗歌看其人] 朱元璋诗歌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20-01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之君,他从乞丐僧人到开国君王的传奇经历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还是一个诗人,他留下的诗歌约有二百余首,从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位一代枭雄的性格特征。
  下面几首诗,是朱元璋早期的作品,说明朱元璋在争取军事斗争胜利的同时,也在争取着文学上的突飞猛进。
  其一《野卧》:“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樱穿。”其二《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其三《咏雪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
  这几首诗都是不加雕琢、放笔去写的诗歌,它们于粗豪中见天然野趣,很能显示出朱元璋早年的帝王气象,也显示出了顶天立地,天地之间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咏菊花》和《咏雪竹》两首诗都是通过咏物来抒怀,心气很高。《咏菊花》明显脱胎于黄巢《不第后赋菊》一诗,不过其口气的强硬,其词风的凌厉,都显得杀气十足,诗中表现出来的气势,如快剪利剑,斩钉截铁,又似狂风肆怒,横扫万物,显示出作者扫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河山的决心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与志气。
  还有两首诗,记录了朱元璋的征战生涯,对认识朱元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不忘文化学习的优秀品质具有一定作用。其一《征陈过潇湘》:“马渡沙头首稽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成阳是洛阳。”这首诗写得颇有风韵,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斗必胜的信念,又体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丝毫看不出朱元璋对这场恶战有什么畏惧心理,显示了英雄的自信。
  其二《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问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晓晓问姓名。”此诗是朱元璋率军攻取浙西时所写。他带领部队路过太平时,曾微服到不惹庵,与僧人闲话。僧人问及朱元璋的籍贯姓名,他即提笔写下此诗。诗中充满了这位久经沙场,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大英雄的豪迈气概和自信心,也只有朱元璋这种资质才能作出此诗。从少年时的目不识丁到提笔即能作诗,也说明了朱元璋高度重视文化学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洪武建国后,朱元璋的诗风已从先前的粗豪直露转为文采风流的文人诗,但其诗的格调还是他特有的那种宏伟、壮阔的气魄。例如:《咏雪》:“腊前三白旷无涯,知是天官降六花。九曲河深凝底冻,张赛无处再乘搓。”就表现了其一统天下的宏愿。
  《新雨》:“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该。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空一碧见天开。”显现出诗人要在政治上进行一番改革的伟大理想。
  他的《题西施》古诗这样写道:“天生两奇绝,越地多群山。万古垂青史,西施世美颜。窈窕精神缓,悠悠体态闲。笑拥丹唇脸,皓齿出其问。一召起问里,勾践抢雄关。伐谋应得志,西浙经亲攀。铁甲乘湖渡,黄池兵未还。”抒发诗人打天下的实际感受,充满了雄壮的阳刚之气。
  《接树》一诗则云:“老干将去伐去烧,从新接起旧枝条。虽然未历风霜苦,自是先沾雨露饶。三四铁泥牢护足,二三皮蔑紧缠腰。东君看顾归家后,分付儿童莫去摇。”此诗写得通俗易懂,说明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天下初定,要像爱护小树苗一样约己利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能擅加动摇。
  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政治家诗人,朱元璋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到能够写诗作文,且有佳作传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虽然,朱元璋文才有限,那些真正属于他自己创作的诗文不免粗浅直白,整体上看文学价值不高,但其不加雕琢中显示出了雄豪之气,读其文即可想见其人。读他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明王朝在建国期间所呈现的大一统的富强昌盛的气势,同时也可以全面了解他的为人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建树,这也是我们解读朱元璋诗文的意义所在。

推荐访问:朱元璋 诗歌 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