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灯敖寸心之情断 谁道闺中情,惆怅寸心知

  “思归闺情”这类诗歌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倾向,鉴赏这类诗歌,我们只要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基本特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闺怨诗多是“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一般认为,闺怨诗的抒情主人公主要是征妇、宦妇、商妇和游子妇,抒发的情感也基本趋于类同,丈夫或情人长期在外未归,思妇或无限惦念、牵挂(征妇担心丈夫的冷暖和安全);或一往情深,坚贞不渝;或孤独难耐,心生怨恨;或担心丈夫负心薄幸,自恋自艾。
  闺怨诗有着浓重的感伤情调(深情幽怨,以悲为美)、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常见意象包括:生愁之景(月、梦、雁、更漏、笛声);行为意象(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室内用具类意象(灯、烛、帘、团扇、床枕、帷幕、镜等);庭院建筑类意象(高楼、玉阶、窗等)。
  了解了闺怨诗的基本知识,下面通过一首富有代表性的诗进行赏析。
  典 型 例 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请陈述理由。
  2. 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错 答 列 举
  第1题:
  错答一 用开始的“不曾愁”和后文的见景生愁对比,衬托了愁的强烈。
  错答二 没有违反题意。开头的“不曾愁”是一般情况下少妇不会发愁,然而这个少妇却有愁,突出了她的幽怨之深。
  错答三 不是,以此更突出了“闺怨”的特别,“不曾愁”的闺妇这次愁了,说明很特别。
  错答四 没有违反题意,更好地表现了少妇从“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2题:
  错答一 从开心、愉悦到之后的一时惊异,再到最后的后悔、愁怨。 当少妇看到杨柳色时,一种伤感之情不免产生,四周一切变得陌生,便加深了对夫婿的思念和内心的悲伤。
  错答二 先写少妇登楼看风景,看出她的心情愉悦,当看到柳色时,心情一下低落起来。因为春天来临,自然界充满了勃勃生机,相比自己是多么孤单,不禁后悔让丈夫离开自己。
  错答三 从不曾愁到悔教夫婿觅封侯,在久日未见夫婿,不曾想时未愁,但独自观陌头杨柳色却勾起了丝丝寂寞,这时才明白悔教夫婿觅封侯。
  错 因 分 析
  第1题:
  1. 答题规范。第一问要求先作判断,然后展开分析,错答一不作判断,直接进行分析,虽然对诗意的理解较为准确,但要扣掉1分。
  2. 答题少整体意识。错答二、错答三局限于“闺中少妇不曾愁”,没有考虑诗歌的后三句,孤立作答,答案空洞甚至有些荒诞。
  3. 答题片面。错答四注意到了少妇情感变化的过程,是从内容角度切入的,没有提及形式(结构、手法)方面的作用。
  第2题:
  错答一 第一问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少妇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没有结合诗歌内容,也漏掉了手法。第二问对于杨柳意象未做阐释,答案不够全面。
  错答二 第二问抛开杨柳意象的阐释,直接答春天,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扣题不紧。
  错答三 第一问能结合诗歌内容,但少了心理的概括。第二问漏答。
  正 确 答 案
  第1题:
  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少妇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2题: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例 题 解 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主人公是宦妇(丈夫在外为官)。首句写其“不知愁”,生活优越,充满幻想,二句写她浓妆登楼赏春,三句急转,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春光无限好,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感叹春光易逝;四句忽然醒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全诗不刻意写怨愁,但无限愁怨尽在其中。少妇的心理变化过程是这首诗的抓手。第1题需明确判断,然后分析。分析时不仅要扣住首句,还要关注它与后三句之间的关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考虑。第2题有两小问,分别作答。描述少妇的心理变化过程时需结合诗歌内容,并准确概括。“杨柳”在古典诗歌当中的特定内涵需作简要阐释,然后再点出少妇的心理。
  矫 正 方 案
  1. 明确诗歌题材类型,从而确定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这样可快速准确定位,缩小答题范围。本诗一目了然,抒情主人公属于典型的宦妇(由末句“夫婿觅封侯”可以看出)。因当年鼓励夫君外出做官,丈夫长期在外不归,思妇孤独寂寞,顿生悔意。
  2. 抓住闺怨诗中的常见意象内涵。抓意象本身也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本诗中就出现了柳(生愁意象),登楼(行为意象),高楼(建筑类)。柳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不独闺怨诗有。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联系在一起,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又暗寓了殷勤挽留的意愿。闺怨诗中“高楼”“登楼”意象往往暗含着闺中思妇登高望远、思亲盼归的寓意。
  3. 从闺怨诗的常见表现手法入手。闺怨诗善于通过动作、梦境、强烈对比、环境烘托等手法刻画人物心理,闺怨诗具有明显的伤春悲秋的倾向,美好的春色往往会勾起抒情主人公的愁苦之情,本诗中春色起到了反衬的作用,而春柳寓愁心,极写相思之情。
  4. 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首先是审清题意。少部分同学在作答第1题时未作判断而直接分析,这样的扣分就很可惜。其次要有整体意识,答题时要关注整首诗的语境,从联系中思考。这首诗中不曾愁与后面的悔有着密切的联系。再次是理解一个词或一句话的作用时,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出发。很多同学只从内容出发,由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却忘了结构上的铺垫和欲抑先扬的手法。最后赏析时务必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切勿架空,展现心理变化的词要准确概括,可在文本分析过程中点出,也可分析完集中点出。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 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 唯看新月吐蛾眉。
  (1) 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2)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
  (3) “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 草 子(其一)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 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 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2) 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孙海荣,江苏省天一中学)

推荐访问:中情 心知 惆怅 谁道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