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困境及出路_人在困境中怎样找出路

  摘 要:“农家书屋”工程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之下,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而建立的。本文以实证的调查方法,对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农家书屋”进行了调查,客观地反映了其生存现状,以及在边远的土家族地区发挥的作用和困境所在,试图探索更好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出路。
  关键词:农家书屋; 少数民族; 困境; 出路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湖北省恩施州农家书屋惠民工程于2007年启动,截止2011年9月,全州已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2282个。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家、省级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4773万元,地方落实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1]农家书屋的建设和有效利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
  汪营镇基本情况:汪营镇地处八百里清江之源,位于利川市西部,东与凉雾接界,南与佛宝山、忠路镇接壤,西与建南镇毗邻,北与南坪交界,宜万铁路、渝利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国土面积431平方公里,辖50个村(居委会),551个村民小组,21324户,103897人,其中农业人口85373人。[2]
  农家书屋工程完成情况: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截至2011年8月,汪营镇已经建成农家书屋36家,共拥有图书册6.1万余册、视频光盘900余张,内容涵盖政策法规、卫生保健、少儿读物、文学、文化教育、生活科普、实用技术等上百种。[3]
  选址及面积:汪营镇的农家书屋规划和选址工作坚持“先有屋,后配书”的原则,并充分利用村文化室、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村党建活动室、村部或中小学空闲教室等场所,有一部分是和村级图书馆(室)合并而成的,还有少数建在村农户家里,一般使用面积能达到 20㎡以上,有书架、阅览桌椅等设施。有些经济较好的行政村,如白泥塘村,农家书屋藏书1000 册以上,其中实用科技类图书占 20%~30%,订阅报刊 5种以上,还配有电脑、广播、影碟机等设备。
  管理人员:从实际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汪营镇各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情况大致相同,文化程度高中居多,也有大学生但数量极少,多由村干部兼职管理,只有极少数的书屋由专职人员管理,管理员中老教师、村书记、团支书和妇联干部居多。
  借阅及使用效率:据统计数据,条件较好的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能达到 30 小时 每天能接待读者70人,借阅书刊均在40册左右,解答农民咨询达 20 余人次,但多数书屋不能实现固定开放,书屋服务方式单一,以阵地服务为主,而且有的书屋甚至从来没开过。
  二、农家书屋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汪营镇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比较偏远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之一,其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一些迷信、赌博、喝酒滋事等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汪营镇农村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然而,随着农家书屋的出现和广场舞的兴起,农民的精神真空得到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填充,农村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正逐渐减少,有利于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有效提高了农民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农家书屋关于农业种植类、养殖类的科技图书所占的比例均比较大,这类图书在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比较受欢迎。在汪营镇调查时,有53%的人表示喜欢看农业、畜牧业类书籍,在“日常生活类、文学类、哲学类、时政类、少儿类、农业、畜牧业类、经商投资类、医疗卫生类、法律知识类”等图书中,所占比例最大;在音像制品方面,有61%的人喜欢看传播农业知识的专题片。可见,农民群众对于农技类知识的需求是很强烈的。
  增强了部分中小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汪营镇农村的中小学生自主购买能力非常有限,拥有的课外读物较少;学校图书室图书数量少,内容陈旧,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为一些距离农家书屋较近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通过访谈了解到,因为学校图书室的课外书太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教育类、政治类方面,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多,小说、童话、动漫、科幻类图书都有,所以吸引了学生。
  当然,农家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远远不止上述的三个方面,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农家书屋为边远贫困农村的人们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三、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自建立以来为农民读者送来了致富的信息、 健康的文化、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
  读者太少。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和耕作方式,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风气,要把读者吸引进来看书并不容易,另外农民工进城打工潮,使大部分有知识的青壮年人员离开农村,许多村已成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留守处。这样就使部分图书室成了摆设,读者太少的现象非常严重。 农民是农家书屋工程的主体,农民的阅读状况决定着农家书屋的存亡,如果农民的阅读兴趣不浓,书屋就像没有市场的商品,即使政府下再大的决心,花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选址单一。除了极少数建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办小学、农户住宅等场所,绝大多数在村委会。这一较为单一的选址模式,不利用充分调动农民的读书热情,也使得农家书屋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管理不合理。一是管理人员选配不当。管理人员中多是由村干部、乡村教师和农村妇联主席等兼任,由于这些人员忙于事务和家务,工作时间无法保证。除了大学生村官和乡村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外,大多数管理者无法胜任书屋管理工作。二是开放时间难以保证,做不到定时、足时开放。三是借管制度不够规范。很多书屋建有制度难以执行,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制度,无法保证图书的顺利归还。
  宣传力度不够。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宣传不到位或者宣传效果不明显,没有做到家喻户晓。据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对农家书屋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另外还与农民本身的素质有关,他们自身受教育的水平导致无法阅读。
  资金投入难题。目前,农家书屋缺乏有效的管理及维护经费。“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只包括购置出版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经费,没有建设、管理、更新和报纸期刊续订经费,也没有管理员的薪酬等。再加上地方政府资金缺口大,地广人多资金少,负责的项目太多,无法保证农家书屋所需费用,来完善相关的设施和书籍报纸更新。
  四、更好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建议
  合理选择处所,实现资源整合。一是合理选择书屋处所。在农村地区,学校往往是该村子的知识文化中心,人员比较密集,对图书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根据实地调查,汪营有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50所,私营幼儿园10所。容纳的学生近万人,学生成为“农家书屋”的主要读者群。把“农家书屋”设置在当地学校、集镇文体服务中心和农机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比较合理。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就近选书,同时通过学生向家长介绍实用图书来调动农民的读书学技术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图书的循环利用和归还存储,节约资源。二是书邮结合整合资源。在汪营,全镇10多万人只有邮政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2个银行可用,只有2个自动取款机。而且由于农民的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和保守思想观念的影响,加之近些年来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存取。所以使用存折和银行卡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他们一般都会采取到柜台办理相关业务的习惯,所以银行供不应求。常常可见农商行和邮政银行门前等待的人群排着长长的队伍。若把“农家书屋”和银行结合,必将带来二大好处:减少拥挤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和保障农家书屋报刊的及时配送。
  加大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当前,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要让每一位农村居民知晓国家专门为他们而设的这一文化粮仓,知晓农家书屋是他们精神文化的驿站和脱贫致富的加油站,提高农家书屋的知晓度,进而才能通过知晓度提高农家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首先,农村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者村干部在召集会议的时候,对农家书屋进行大力宣传,让每一位农民知道有这么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读书、看光盘和读报纸。其次,通过新媒体发布农家书屋的相关信息。例如可以通过手机不定期播报农家书屋的内容信息,如新到了什么报纸、杂志,书屋里有什么内容的图书、光盘等。通过手机的精准传播,自然会提高农家书屋的知晓度。第三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吸引农村居民对农家书屋的注意力。如三下乡活动、农家书屋读书征文活动、农家书屋杯好媳妇评选活动和农家书屋阅读讲演等活动,以农民为主体,讲述真人真事,真实反映读书给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等等。 这些活动需要农村居民的广泛参与,可以说从全范围内对提高农家书屋的知晓度、满意度大有裨益。第四是印发农业知识小手册,把农家书屋的在册书目和各村的管理员信息联系方式印发成小本,免费赠送给农民,并且实行送书上门服务。
  政府给力,引入多元支持,强化造血功功能。经费保障是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费不能作为制度落实下来,农家书屋的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虽然农家书屋建设是“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参与、自我服务” 的公益性模式,但是建成的农家书屋首先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各地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预算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因为农家书屋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它需要定期更换新书才能维持发展,所以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才能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农家书屋建设虽说要以政府持投入为主,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能把书屋创建起来已相当不易,想全面依靠政府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所以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可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捐建农家书屋,支持农民自己筹建农家书屋,逐步增强书屋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农家书屋业务管理能力。农家书屋存在与发展的理由是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所需的服务,所以书屋要赢得农民朋友的支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可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初建的农家书屋凭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目前农家书屋大多采用兼职或临时人员管理,没有图书管理经验,书屋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市县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读者服务和图书管理的业务优势,对书屋管理人员加以日常辅导和集中培训,逐步提高管理员的服务水平,让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为农民朋友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引起农民读书的热情。
  配送好书,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配送好书,突出特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图书是农家书屋的生命之源,为农家书屋配送的图书 、期刊、音像制品等,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在内容上应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能够集中反映出农民所需要的科技文化知识,应该是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籍 。汪营是以生态型高山蔬菜、畜牧、米业、山药、黄连等为特色产业的地区。所以农家书屋的图书配送要优先考虑这些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重点突出图书的实用性,才能满足农民创业致富的需求。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说他们就是通过在农家书屋中学到了很多种植、养殖等知识学会了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才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样的特色书屋,既能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差异性需要,也深受农民的欢迎。
  新农村建设,文化应先行。农家书屋是一个新生事物,村民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它的日臻完善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农家书屋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区要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让农家书屋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边远少数民族稳定繁荣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湖北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20110617/ca220501.htm.
  [2]资料来源:由汪营镇人民政府办公室提供.
  [3]数据来源:由汪营镇文体服务中心提供.
  作者简介:王小平(1985.10-),女,土家族,湖北利川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文化批评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运作与管理。

推荐访问:农家 出路 困境 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