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征文【我国农业灾害情况的统计及其风险估测】

  摘要 阐述我国农业灾害的统计分析情况,并介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及估测方法,以为减少我国农业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灾害;统计分析;风险估测;中国
  中图分类号 X43;S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14-03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因此,制约农业生产的灾害种类繁多,包括自然灾害(风暴潮、旱灾、水灾、台风、冰雹、霜冻)、环境灾害(赤潮、酸雨、水污染)、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地质灾害(地震、滑坡)、人为灾害(农药失效、火灾、种子不良)等。农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面临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灾害种类,而农业露天作业的生产方式,由于抵抗力低,易受自然灾害危害[1-2]。
  1 我国农业灾害情况的统计分析
  1.1 农业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依赖性大。1978—2007年近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冷冻和台风灾害)与粮食产量时间序列如图1所示。1980、1997、2000—2003年全国总受灾面积较大。总体上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灾损程度与粮食总产为负相关。灾损严重年份,粮食总产呈现减产趋势。2000、2003年旱灾比较严重,粮食总产明显下降。2004—2007年随着气象灾害的减少,粮食总产量呈增加趋势。
  1.2 农业灾害灾种较集中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灾种是洪涝、干旱、霜冻、风雹、病虫害,其中水、旱灾害的危害占所有农业灾害危害面积的80%以上(表1)。
  1.3 农业灾害呈周期波动性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的说法,概括的即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周期性的。丰收几年后必有灾年出现,大灾之后则可能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年。由图2可知,1979—2009年农业生产的周期波动明显,除1983年无规则的变化趋势外,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年际增长率与粮食产量的年际增长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每4~6年为1个周期。1983年较为异常的原因是自1982年在全国开始实行的承包责任制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即使1983年的灾情较1982年较大,而粮食产量却较1982年增幅稍大。
  1.4 农业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旱灾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最大危害因素;水灾主要发生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均来自海洋,其主要危害着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业生产等。1995—1999年我国各省市干旱的空间格局分布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华北地区农业旱灾最为严重,以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北四省区最严重。其次为陕西、山西、黑龙江和甘肃四省区。1995—1999年我国各省市洪涝灾害的空间格局分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我国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集中分布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以湖南、湖北二省最为严重,其次为安徽和江西二省。
  2 农业灾害风险分析及估测
  2.1 农业灾害风险分类
  农业灾害最终成为风险,受到风险源及其危险性、风险载体(农业生产对象或农作物)及其脆弱性和防灾减灾措施及其防减灾有效度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灾害的冲击很小,或者虽然冲击很大,但风险载体抵受灾害冲击的脆弱性低,或防灾减灾有效,则也形不成风险。而对农业灾害风险的分类即可以按风险源、风险载体和风险管理三大系列进行分类。
  2.1.1 以风险源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具体可分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农业地质灾害风险、农业生物灾害风险;②农业人为灾害风险。具体可分为农业人类灾害风险和农业技术灾害风险,又可以分为人为活动直接引起的农业灾害风险及人为活动间接引起的农业环境风险。
  2.1.2 以风险载体划分。风险载体指遭受风险的农业生产对象。可依据农业的行业分类划分为:①农作物种植业灾害风险;②林业灾害风险;③畜牧业灾害风险;④渔业灾害风险;⑤农、林、牧、渔服务业灾害风险。
  2.1.3 以风险管理划分。根据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风险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可保风险,指可以接受保险的风险;②不可保风险,指保险人不能承保的风险;③基本险,指必须纳入风险管理范围的风险;④附加险,指附加管理的风险;⑤可转移风险,指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措施进行转移化解的风险;⑥保险风险,指保险业或保险行为存在的风险,在此专指承保农业灾害风险存在的风险;⑦科技风险与工程风险,指科技活动和工程建设存在的风险,在此专指农业灾害科技活动和防灾工程建设出现的风险;⑧决策风险,在此专指减灾决策及各项减灾对策的实施存在的风险;⑨其他。
  2.2 农业灾害风险的估测
  农业灾害风险是农业灾害系统的一种状态。研究灾害风险事实上就是研究灾害系统的不确定态势,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确依据什么对风险估测和评判。可以通过分析风险源及其危险性、风险载体及其脆弱性和防灾减灾措施的有效度这3个灾害风险的成因性要素入手。
  2.2.1 理论模型。第一,风险源及其危险性。农业灾害风险中的风险源是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变(或致灾因子)。风险源不但在根本上决定某种农业灾害风险是否存在,而且还在量上影响这种风险的大小。因为风险源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异常过程或超常变化,且这种过程或变化的频度与程度越大,给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与破坏就越大,相应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承受的来自该风险源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3]。风险源的危险性是对风险源的灾变可能性大小和变异强度的综合度量,且风险源的变异强度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或灾变发生的频度越高,则该风险源的危险性越高。因此,风险源危险性的高低通常可用如下函数式表达:   H=f(M,P)
  式中,H—风险源的危险性;M—风险源的变异强度;P—灾变发生的概率。
  第二,风险载体及其脆弱性。首先,风险源是风险载体之灾害脆弱性存在的外因和条件。风险源的种类不同,该风险载体的脆弱性形式和水平通常都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农作物或怕水灾或怕旱灾;某种病虫害对某种作物、动物或林果的危害较大,但对另外的作物、动物或却不会产生危害或危害较小。其次,风险载体自身的性质是其灾害脆弱性产生和产生多大程度的内因和基础[4-5]。对于同一风险载体来说,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来自不同类型的风险源的影响,具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反应,如农作物对各种水灾、旱灾等气象灾害的反应敏感,而对来自地震振动的反应比较迟钝。
  由此可见,风险载体的灾害脆弱性高低可用如下范式加以表达:
  VU=f(k1,k2)
  式中,VU—为风险载体的灾害脆弱性;k1为风险源的种类标示码,如1代表干旱,2代表水灾,3代表病虫害等;k2为风险载体的种类标示码,如a代表水稻,b代表玉米,c代表水产养殖等。
  第三,防灾减灾措施的有效度。农业防灾减灾措施的种类有工程性、非工程性措施。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度可用如下范式加以表达:
  VDR=f(CE,CNE)
  式中,VDR—防灾减灾有效度;CE—工程性防灾有效性;CNE—非工程性防灾有效性。其中,CE和CNE也是一系列相关变量的函数。
  农业防减灾措施及其防减灾有效度是农业灾害风险能否产生以及产生多大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一般情况下,防减灾有效度越大,相关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小;反之,可能越大。
  综上所述,可以在理论上对灾害风险描述为如下函数表达式:
  DR=φ(H,Vu,VDR)
  式中,DR—为灾害风险;H=f(M,P),为风险源的危险性;VU=f(k1,k2),为风险载体的脆弱性;VDR=f(CE,CNE),为人类社会的防减灾有效度。
  2.2.2 已有的灾害风险建模与评估方法。确定农业灾害风险的理论函数,可以描述灾害风险。界定灾害风险与灾害损失的关系对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意义巨大。目前,已有的灾害风险建模与评估方法有基于GIS的风险建模与评估、基于风险概率的建模与评估、基于指标体系的风险建模与评估、基于情景模拟的风险建模与评估。不同风险建模与评估方法,有不同的原理,需在农业灾害研究中加以区别,并科学利用。
  3 结语
  各地在制订农业灾害防灾减灾政策时,除研究其集中性灾种的成因外,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更为重要;除了做好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等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外,依靠各种信息技术,建立各种农业灾害数据库、建立农业灾害监测评估系统、完善服务体系等非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也更为重要。
  4 参考文献
  [1] 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J].地学前缘,2003(S1):272-279.
  [2] 吴菊.农业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2):96-98.
  [3] 刘旭,冯百侠.农业灾害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96.
  [4] 王国敏,周庆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求索,2008(1):48-50.
  [5] 翁文先.我国农业风险系统分担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46-448.

推荐访问:估测 灾害 我国农业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