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卖座的游戏_什么样的译名最卖座

  扎堆也要讲技巧      《洛杉矶之战》、《奇袭60阵地》、《舞力对决》、《侠盗石川》、《整编特工》、《再吻我一次》等多部影片的扎堆上映,预示着2011年的电影市场如同战场,恶斗在所难免。在专业电影人看来,引进片的片名对票房约能起到20%到30%的作用,所以那些不给力、或是不知所云的片名也会大大影响影片的票房。
  所谓类型片有着普遍吸引力的标准情节,并表现具有广泛文化意义的人物、背景和复杂紧张的场面。对知名度不高的引进片来说,片名尽可能向类型化靠拢,包装成一个符合市场口味的类型片。《洛杉矶之战》,一听片名就知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动作片,类型片气息十足,刺激着观众的观影欲望,相比在港、台上映时的“异形侵略战”、“世界异战”更具个性,这个春季最具卖相的进口片。
  而2月档的约翰尼・德普和安吉丽娜・朱莉《The Tourist》如果沿用“游客”这一英译名,太过文弱,难免被看成是部风光片。修改过后的中文片名叫《致命伴旅》,既体现警匪片的惊悚刺激感,又应情人节的景,即便在北美上映口碑不佳,在内地票房也轻松过亿了。
  
  大家都一样就没意思了
  
  片名耸动一些,如影片有一点惊悚的,名字就会起得特别惊悚。这些极致刺激的片名,往往能吸引到观众掏腰包入场。但这也造成了外国影片的译名往往喜欢以“孤”字开头,常用形容词“夺命”、“致命”、“非常”、“极限”、“迷魂”、“迷途”等在进口批片的出现频率颇高,引进动画片则离不开“总动员”。这其中最令人诟病的当属1995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多年以后,一位作家回忆起这部曾深深影响过的电影时还不忘打趣道,“这部电影当时有个费解的名字,叫做《刺激1995》”。――尽管多年以来,它一直高居在各类电影排行榜的前十位。
  而多国别、题材、多样式的进口影片钟爱着四字格,至多不超过五字,朗朗上口又好记。这与汉语的朗读习惯有关,成语大多是四字的,四字格片名言简意赅。诺兰的神作《Inception》,原意是开端、开始,在网络上曾被译为《奠基》,很漂亮,但过于概念化,缺乏市场。在内地上映时译名为《盗梦空间》,相比港版不知所云的《潜行凶间》与台版过分直白的《全面启动》,不仅充满悬念,听上去也够炫,《Unstoppable》英译而来的《不可阻挡》有些不温不火,但在内地上映时更名为《危情时速》,电影看的是心跳,片名也充满了紧张刺激感,“时速”二字还紧扣住飞驰的火车。只是自《生死时速》之后,凡是跟速度有关的影片都爱用“时速”,不免使很多人丢失了观看的兴趣。――起片名时市场化和艺术性要双重保障。四字片名常常发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撞车事件。
  
  外来和尚不一定好念经
  
  有的引进片在海外风靡,但进入内地市场后,因片名如温吞水般,连带着拖累了影片的质量,让观众做了错误的定位,扫了一眼就没在意。如果满以为在海外品质口碑好,在内地也一定吃得开,随便换个名字就贸然打入,这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风靡全球的经典电影《速度与激情4》,在被引进内地后为了与德国赛车影片《速度与激情之A2狂飙》有所区别,贸然译名为丝毫不沾边的名字《赛车风云》以致没打出经典旗号,让观众误以为只是一部与赛车有关的电影,片名还被一些观众直批山寨、过时,上映首周末仅收获1500万票房表现很一般。
  外语随意性太大,太过于自由发挥,所以翻译电影名称本身就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求翻译者除了精通这一门语言之外,也要了解和语言本身相关联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翻译者必须知道如何看懂一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以此结合电影原来的名称,加上独具一格的创意,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电影译名。因此,重要的是在翻译的时候,要寻找一个既与原文相近、又符合影片风格的名字,还要预先考虑市场可能有的反应。
  相反华语电影输出外国就显得颇有意思了。它们的译名往往和电影的主创人员的品味紧紧相连:《东邪西毒》(In the Ashes ofTime意为“时间的灰烬”)、《旺角卡门》(As Tears Go by意为“当泪水滑落”)是王家卫的种种微言大义;《辣手神探》(HardBoiled意为“无情”),《侠盗高飞》(Full Contact意为“完全接触”)、《喋血街头》(A Bullet in Head意为“子弹头”)是吴宇森的直白,而简单如成龙,片名过于直接,好像《A计划》就是Project A,《警察故事》就是Police Story,实在没有多插嘴的必要。
  
  (摘自《看天下》2011年4月下)

推荐访问:卖座 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