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文化散论》序言:大连有几个散坟

  《大连文化散论》   王晓峰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      王晓峰的新书《大连文化散论》,近日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不平常的书。说它不平常,是因为此书花费了王晓峰三十年的心血,是王晓峰三十年有关大连文艺工作的一个记录,用晓峰自己的话说,“也算是自己人生资料集的部分篇章。”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王晓峰,现为大连市文联副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协理事、辽宁省作协特约评论家,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这些头衔绝非浪得虚名,借用现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珠的话来讲,“三十年来大连文艺的发展,晓峰是亲历者,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组织工作者。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连文学、大连文艺的许多重大活动以及日常性的工作,他都以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王晓峰的这部新著,依然延续他一贯鲜明的特色,所不同的是,书中所述的内容更为广泛,涉及到大连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电影、话剧、辽剧、电视连续剧、舞蹈、摄影以及城市文化、移民文化。
  温暖、中肯、透彻、敏锐、宽容、洒脱……这是读过王晓峰评论文章的共通感受。“为文热情而不浮躁,透彻而不嘘人,要旨明确,论辩充足,讲究品格。”这是王晓峰多年来从事文学评论的准则和追求。
  为了方便读者更为便捷地读解王晓峰的《大连文化散论》,本刊特别刊发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珠为本书题写的序言,和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乔世华撰写的评论。以飨读者。
  
  王晓峰的这本《大连文化散论》,分四章:“大连文化浅论”“大连文学综论”“大连文学评论”、以及“大连艺术漫谈”;约有一百六十多篇、四十多万字的文艺评论文章,都是他在近三十年来应时而作,而不是系统的自成章节的有关大连文化的论述。但是,三十年来发展的大连文学艺术,已经成为大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说是大连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标志。记录、评述和总结三十年来大连文艺乃至大连文化的点点轨迹,理性梳理大连文艺乃至大连文化的得与失,在今天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三十年来大连文艺(差不多从新时期开始直到今天)的发展,晓峰是亲历者,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组织工作者。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连文学、大连文艺的许多重大活动以及日常性的工作,他都以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多年的文联、作家协会的工作经历,让他不但收获了较为显著的工作实绩,还收获了文艺经验与思想。辑入此书的这些评论文章,便是很好的例证。
  在与晓峰的近三十年的相处里,我十分欣赏他的勤于思考和勤于工作的作风,也十分佩服晓峰在业余时间里笔耕的顽强与执著。据我所知,他在年轻时,常常是利用业余时间灯下漫笔;年龄大了以后,他便常常在早上提笔写作。三十年来这样的日积月累,便使他有了这些文字,也在理论上有了许多重要收获。
  比如,他把文艺作为城市文化乃至文化制高点的高度来认识。晓峰曾有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一座城市的发展和文学的存在》,发表在2001年9月8日《文艺报》头版头题位置上,还附有该报的“编者按”的高度评价,文章一经登载便为国内许多报刊选载。其中主要观点是:文学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制高点。在晓峰的一些评论里这样的理性认识经常出现,比如《一个城市和一本刊物》就敏锐地指出了现代城市文化的一个表征与代表――期刊,此文观点据我所知为许多文章竞相转摘抄录。这样的理论识见,很好地认识了文学组织工作者的责任、义务,是一个新的理性发现。
  比如,他的“文学之外”的观点。在多年的文学组织工作里,晓峰对如何认识与处理当下文学的可能经典和一般的作品、名家和一般的业余作者的关系的一个理性智慧:文学不独为少数人、少数作品所构成,而是由更多人、更多作品所组成的事业,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作者及一般作品以及名家名作才构建起辉煌的文学大厦。这个观点的功用更在于:对文学来说,要善于发现、提携那些非名家非名作,鼓励、调动、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学的发展之中。可以说,本书的绝大部分评论,都是在践行晓峰自己的这样文学理念。
  比如,他认为文艺评论是相对独立于文艺创作的一种创作。这就是说,文艺评论在面对着两个对象(被评论的对象、生活与时代及评论家的个人性情)不是单纯的评论对象的阐释,而是评论家的再创作。既然评论为创作,就要发挥自己的个性,独立地表达自己对文学艺术及生活时代的看法,就要让自己的文字好看好读。系统阅读本书的评论文章,就会发现,晓峰早期的评论,较为拘谨,行文多有现成文艺理念的制衡;而后来的评论,文字表达视野开阔、舒展放达、晓畅清新,时不时出现幽默感,经常是借由被评论对象以话题,更多发挥自己的学识素养、文艺观念和个性,成为可阅读的文学化的评论,显示出宽阔的理性视野、深厚的理性功底。用评论家刘恩波的话来说:“这些智慧的文字透过阳光,连穿过的雾霭也显得迷离温煦了。大连的水土养育了作者的灵性和品格,那是润泽的,也是充满底气的美文学。批评写得有了色彩,有了他的心跳,写明白又写得好看,好看得像是情绪的小夜曲和咏叹调,甚至没来由地喜欢这样的文章。”
  
  比如,他的小小说理论,主要是小小说的综合论或说是思潮论。这是当下中国小小说理论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一定影响的理性研究。近十几年来,晓峰经常观察、思考和参与国内小小说创作,并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有人评价说,观察与思考中国小小说近十几年的发展,绕不开晓峰的小小说理论,这个观点我赞同。
  置身在当下文学的前沿,晓峰不但勤于工作,且勤于思考,勤于笔耕;不但在组织工作上有办法、有收获,在思想上也有高度的认识。认识有了高度,才有了责任,才有了干劲,才有了这本书。看起来,本书所述对象就像一个个点,形成了一颗颗或闪或隐的星星,构成了大连文艺三十年的壮丽的星空。记得王蒙在评价一个青年评论家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当代文学的爱与知。借用此意,我愿意说晓峰的这本书是:
  对大连文艺的爱与知。
  爱不必太引申了,是对事业之爱、职业之爱,也是对生活之爱:知是知晓、知道、知己、知心,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理满腔热情地投入,是深入其中而共呼吸共命运。
  
   2011年1月2日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推荐访问:大连 序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