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 1假期有收获 2周末巧安排 3欢欢喜喜庆国庆 4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 5我爱我们班 6班级生活有规则 7我是班级值日生 8装扮我们的教室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9这些是大家的 10我们不乱扔 11大家排好队 12我们小点儿声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 13我爱家乡山和水 14家乡物产养育我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16家乡新变化 2019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 1、假期有收获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小学阶段的第一个暑假,假期生活各具特色,内心充满与同学分享的期待。然而,限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假期有收获》一课将会使学生学会感受长假带来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收获。此外,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长假中缺少家人的陪伴,也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应对。与此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计划和安排生活的习惯,特别是长时段闲暇时间的安排,对他们有较大难度。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学会安排。感受长假带来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收获;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
2、周末巧安排教学反思 作为初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小菜鸟,以前在听课时只感叹:哇,这门课怎么这么有趣,太有意思啦!然而真正要到自己上时,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真大,自己要学的真的有太多太多,那我就说说在整个磨课过程中的一些所得吧。
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在刚开始的试教中,我只是拿着我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去给孩子们上课,结果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极差。后来才知道教师的教没依据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于是就发下了“我的周末”调查表,了解上课班级孩子们在周末所做的事情。这样就以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来激活教材,而不仅仅是用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时时处处不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在第一环节“周末生活大盘点”,首先由文中欣欣的周末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周末生活,在自由说中感受周末生活各不同,接着通过小组交流说、全班分享说和欣赏大家的周末图片中中意识到周末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收获多的,从而萌生要过好周末的愿望。在第二环节“观点对对碰”围绕“周末是早起还是晚起”“作业先做还是后做”“电视可不可以看”让孩子们能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情况,明白合理安排最重要。这些以孩子们课堂上的汇报、交流来演绎教材,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提供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凸显课程的体验型,体验活动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因而课堂上采用了分享自己的周末、欣赏照片、上台展示自己周末的收获、看绘本视频等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感受,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情感。在提高认知的基础上,到生活中拓展延伸,做到知行合一。比如第三个环节“解决小宝的烦恼”将文中的绘本内容进行了创编,拍成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困惑的小视频。利用很直观形象的视频,吸引孩子们感受周末安排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帮忙解决中其实也是在反思和规范自己的周末生活,从而意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要追求提问的艺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心里也有一把秤,他们已经很能分辨什么是好的,是该说的。因此老师的提问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尤其这节课涉及到“晚起,作业放在后面写,周末看电视”等对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原先观念里是错误的,这样是要被老师批评的,但在孩子的实际周末中是有的,那怎么能让孩子最真实的周末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提问技巧。比如在课堂上了解孩子们晚起的情况时,老师只能问:“老师也想了解一下,有哪些小朋友比平常稍微晚睡了一会儿?”而不能说:“睡懒觉的举举手。”老师要会打破孩子们的心理防线,呈现最真实的自己。
这次的公开课让我对道法课的模式认识深了很多,也对我平常的教学也很有促进作用。整个过程真的是特别感谢我们品德组的翁燕丽老师、王丹丹老师和谭益娇老师,谢谢你们帮我听了一次又一次,而且非常细心耐心一字一句地帮忙改教案,我就像个在水中央扑腾的小婴儿,是你们一把手一把手把我安全送上了岸。也谢谢二年级组的老师们,尤其班主任们,每试教一次就需要帮我搜集布置好多内容。有你们,真好! 3、欢欢喜喜庆国庆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及含义,崇敬革命英雄,并对其深怀敬意;
能识别自己国家的象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会唱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
初步培养学生参加节日活动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学习资源,主动探索,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国家是非常抽象的大概念,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衔接,从而真正初步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知道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能以画画、唱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因而,课堂需要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意识,强化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情怀。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情,课堂中采用小老师讲解等方式,发现学生认识、情感中的生长点,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我们也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感悟分享,提高全班学生对国庆节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很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如何让爱祖国、爱人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需要我们思考。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如认认国旗、找找国徽、学学升旗礼仪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尊严,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以此体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并让学生懂得爱国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比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
保持严肃,不随意讲话,身体不随意扭动;
唱国歌时要有精神,声音洪亮,等等。
4、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把以下几点作为本次教学设计的基础,并实施的。
一.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学生现实生活作为背景,本次教学活动设计为三块:画月亮、聊中秋和叙真情。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没拘泥于教材,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指导,让孩子从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中感悟中秋的意义,从而初步懂得珍爱亲情、友情,能积极、愉快地生活。
二.把了解学生作为教学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要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必须把了解学生作为教学基础。
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之前,我有疑问,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学生对这个节日了解的情况怎样?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能接受那一层面的知识?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状况与家庭背景。于是我对所教的班级做了一下调查,了解到这班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中秋节了解不是很多,只限于知道要吃月饼,对于其他中秋知识知之甚少。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及学过的相关诗歌。使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并在活动中体会中秋节的意义。
二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在试教中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孩子不能将故事说清楚,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只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名称,搜集故事时,也只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上网观看中秋节的有关故事,只汇报故事名称,就像目录一样,提供给没看过的同学,指引他们也去观看。其次是搜集和中秋或月亮的诗歌,类似的诗歌很多,我考虑到学生的识字水平,就固定了搜集渠道,只要求学生从自己学过的课本当中去找,进行朗诵,感受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另外布置搜集任务时,我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在学生能力与任务难度上做了对应调配,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力。
三.重视活动准备与指导。
体验是低年级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以活动体验式为主,通过生活情景的回忆交流,进而导行,使学生感受亲情与团圆。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根据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秋节的认知状况,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访谈或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和课件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都是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以孩子熟悉的方式,即制作汇报卡片进行整理、利用、交流。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路人,要想将孩子引向预想的目的地,没有了解,没有准备,没有方法,是不能引领孩子找到正确的道路的,甚至会偏离方向。所以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孩子们拥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成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 5.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 刚刚上完了《我爱我们班》,通过一节课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整节课的节奏基本能按照前面的设计来进行,学生的表现还比较令人满意。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着重考虑到了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法重难点,本节课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班级的了解和对班级深深的爱,培养班集体团结,合作,进取的品质,所以在设计中,我较多地把有趣的活动寓于课堂当中,给学生更多地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领悟。这样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喜欢,也学得更加轻松。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我把握住了课堂节奏,把握好了放和收的尺度,该让孩子们发挥的地方,就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讨论,交流,以及在班级内民展示的机会,这样,思维的碰撞,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共鸣和更加强烈的内心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我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充分表明了我的设计是符合孩子们的实际的。
6、班级生活有规则教学反思 《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列举学生“跳绳”“下棋”的事例,引导他们从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找规则,从而直观地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帮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此外,教科书还通过展示班级、学校、生活中各种各样遵守规则的情境,如上课时聚精会神地听讲、值日生按时搞好卫生、楼内慢步右行、进校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过马路时应看好信号灯等,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活动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提出建议,指导他们开展活动,使他们学会实践,乐于实践。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服务社会,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主动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了生活中的规则,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设计的“好行为示范活动”在全校普遍开展,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认识到,只要心中想着他人,就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可见,被规则约束的行为正在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教给学生用数字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办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在多方面能得到提高。
7、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学反思 我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可爱与懵懂,只会调皮,对于班级里的是都很有兴趣,尤其是值日生,都很喜欢当,可是生活经验有不足,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我针对孩子们的兴趣,抓住孩子们发生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带领学生通过对视频和情境表演的解读中了解了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激发了做好值日生的意识和愿望。并发放值日生标记,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学一学,在我的梳理下进一步建构自己对值日生的认识,在学做值日生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相一致。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经验,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我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注重亲身体验,注重学生自主间的交流,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同伴的经验,在集体中学习与发展。互动热烈,充分感受了值日生是为大家服务的,萌发了当值日生的自豪感。
不足:个别孩子上课不够专注。课前对学情不够充分。
8、装扮我们的教室教学反思 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一-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发挥并鼓励孩活动中学到东西,在活动中改正缺点,在活动中发现优点,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
金西“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悠出的调整。本来,“小小保洁员”是安排在“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前面但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到装扮我们的教室后面说服力会更大紫名因为,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以后教室富定会比较乱。肯定会有多!同时,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等方面的引导。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 学生在上完这一环节以后,真的变了很多。从后来他们的讲究卫生,注意班级的环境保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这说明,我的调整和教学是有一定实效的活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这是我上了这次课以后的最大的、最深的感受。通过这次课,我真的觉得,只要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真正的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能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只要我们敢于这样做,并能想出有效的调动他们的方法,孩子们是不会黎们失累的;我再他们令让我们座动在这次的课中。
学生们本来就喜欢适的要加上又是自己动手打扮自己的教室,他们更是热情高涨,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并能创造性的发挥,他们真的从这节活动课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也通过《道德与法治》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9、这些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参加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选择了这一-课是因为这-~课的主要内容属于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这节课的得失如: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3、存在不足:然而当我静F心来,再仔细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继续探索,克服不足,将品德课上得更有趣。
10、我们不乱扔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在教学时,为了让孩子理解课文中“我喜欢哪种环境”的意思,我就以生活中的垃圾成堆的环境图片作为范例,出示一组垃圾成对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看了这组图片的感受,再以津北小学中现实生活的场景图片,并与前一组环境图片做比较,引导他们说出他们喜欢哪种情境。其实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说教,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为了强化意识,我除了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看图说话”外,还让学生互相监督,不只是保持教室的卫生,还要养成随时捡拾垃圾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到环境保护,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东西摆在他面前,多数的孩子就会把果皮纸屑丢在一旁,针对此问题,我们又开展了此次活动,活动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了,但能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动地去扔垃圾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
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现在,班里有意识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做得很好,还能提醒别的小朋友扔垃圾,如果哪个小朋友没有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有的孩子救自己替他捡起来,有的就一直追着那个孩子叫他把垃圾重新扔进去,从这一点也看到了,孩子的确有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 在本次活动中,根据统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秋天到了,家长都会带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我特意选择了这节环保活动课程。以王勇和他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
最后,再把津北小学文明校园的创建,宁国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植根学生心中。
11、大家排好队教学反思 9月18日上午非常荣幸参加了二年级新教材培训暨江宁区青研班研训活动,更加有幸在这次活动中执教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深刻的反思,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我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方老师说得切中要害,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而在《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们排队的地方、想象不排队会怎么样,在解释排队的好处时,我还播放了一些视频,本来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因此,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体验,那样的教学将大打折扣。本次教学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与启发。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2、我们小点儿声教学反思 首先,老师在这堂课中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很多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一些公共的环境中,没有这种小点声的意识。这节课,徐欢老师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行为细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两个学生表演在图书馆对话的场景,本身图书馆就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两个孩子表演的很认真投入。但是在表演结束后,两个小朋友离开时放凳子的声音特别大,老师捕捉到这一个动作,马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帮助学生一起解决了问题。示范给学生看,应该怎样做。言传身教,恰到好处的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接下来,老师用充分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播放了巧虎的动画视频,教小朋友们再图书馆里应该怎样做,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再次渗透了教学的内容,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再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润物无声”,教学无痕。接下来,老师通过图片让小朋友们对比吵闹的医院环境和安静的医院环境,通过平时自己的亲身的体验来进行比较说明,你更喜欢哪样的环境。《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选取很是贴紧学生的生活,因此,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所以讨论起来更有话可说。
随后老师又引导孩子认识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场所,自己去设计一些安静的标志,让自己,也让所有在公共场所看到这个标志的人都能够主动努力的做到维护公共环境的安静。
老师的这堂课板块清晰,思路顺畅,各个环节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环节设计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也是干脆利落。
总之,是一节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课堂,自己感觉较好。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 13、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反思 本课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小导游等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生深刻了解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后有以下几点:
1.对家乡的概念理解不清晰,不能准确定位家乡。
2.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了解不够。
3.语言表述不准确,图画语言有待加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在其他班的教学中进行了改进。
在上课前明确了家乡的概念,并教授了相关的内容。运用对比的形式使生对家乡和家的概念进行了区别;
明确了家乡的最小单位——村,纠正了某些学生的某某小区的错误观点。
通过提问,我发现学生对家乡,可以说是非常不了解。如只知安徽有黄梅戏,不知合肥有庐剧,虽有些学生看过。此情况暴露出学生并没有留意身边的事物,且眼界过窄,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这对学生的以后发展非常不利。针对此,我采用图片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引导其去发现家乡美。并请生在遇到问题时多请教别人,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放弃不做,不理睬。
语言能力的改进与提高和学生的年龄、语文素养有关,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任课老师,我只能在其表述时引导其逐渐提高。这还需家长、学校、社会、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反思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地方,自己也在小组里练习练习.同学们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发言也积极,但说的时候注重表面上的感受.可当我让他们作为小导游站起来向同学和教师介绍家乡时却显得很茫,后来才知道是说不清家乡的具体地名.这说明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得不够多。
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谈到了对于家乡的环境美和家乡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也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家乡山山水水的美好景色画下来。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品德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我们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可是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学生常心存困惑,也会因过多依赖家长或缺少方法而导致课外探究活动效果差。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我们要对学生做细致指导,以确保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通过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使学生进入家乡丰富的物产情境中,进而叫学生把家乡各种物产一一介绍。再接着以“家乡物产博览会”的形式鼓励学生推荐家乡物产,激发了学生交流、分享的兴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丰富了对家乡物产的了解。
同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课堂活动中产生的新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物产的情感。再接着感受家乡物产对自己的养育之情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范例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打开体验的大门,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家乡物产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带来了富足的生活,对家乡物产的亲近感便油然而生。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五课,由于教学内容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我在课前、课堂上以及课后都预留了拓展内容。
一、课前资料收集、整理以及调查表的使用。
通过研究教材内容以及本地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他们分别作以下资料的收集整理:南区历史名人、家乡(南区)变化、企业、企业家故事、调查表整理等。因为方向非常明确,所以学生搜集的资料都是很丰富的,就是在整理和筛选资料的过程中仍需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二、课堂上拓展资料的使用 课堂上拓展资料可分为教师部分和学生部分,教师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了《情系竹秀园》和《新南区》,以及根据课堂推进的PPT课件,而学生准备的就是课前要求搜集整理的资料。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尽管两个视频都非常好,我还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作为教学辅助,学生对于视频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这样的片段截取对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在课后让学生观看完整的视频,从而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而PPT课件的使用能使课堂各环节条理清晰,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学生的拓展资料展示就显得时间不足,每个小组的展示时间大概两三分钟,也大大削弱了资料本身的作用,使得学生对历史名人、家乡变化、企业、企业家故事以及采访情况了解不够。为了弥补这个课堂漏洞,我让学生课后在教室里做了一期《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墙报,分类挑选出值得阅读的资料张贴出来,使资料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三、课后预留空白 作为最后的“我为家乡画蓝图”一个环节,课堂上匆匆完成未必使佳品,我让学生课后继续完成,并可以和家人一起商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延伸下去,并且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生活当中。当然,每个课堂都是有缺憾的。本节课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交流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自主体会,那么课堂将会体现出更灵动的火花! 16、家乡新变化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生活,活用资源,丰富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将课前与学生一起搜集起来的大量的、各式的、有价值的资料加以有效利用,本课《家乡的变化》一课在资源有效利用上,我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比较喜欢表演,而且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有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调查内容进行了分组,学生在小组的汇报中,教师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不但要求他们能比较规范地将资料进行汇总,还要求他们能创新、能用多种多样的汇报方式,这正合学生的口味,他们的兴趣可浓了。也就出现了学生能利用自己的特长拍摄了一段调查录像来展示,及表演和调查介绍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课堂活动小组形式多样化、动静结合,小组个人,给学生营造了轻松、平等的氛围。这是课前教师针对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采用的,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喜欢,这样的安排,比较好地体现学生张扬的个性,舞动着生命的动感。这多种形式的汇报方式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交流汇报水平,逐渐能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交流自己的课前资料收集情况,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关注学生生活,实用资源,增强合作 当我们在教学中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学生最为熟悉的、最贴近的生活资源全部引进时,不但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有效利用、展示、丰富学生的体验,而且还应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与机会,真正让这些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实用的价值体现。在第一课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为便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讨论和设置了许多的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课题,再同一课题的学生自愿组合,然后,针对各自的特长,在小组内分工。而此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子课题选取的小组数是各不相同的:食组最多,有五个组,而其他,有的三组,有的可能只有一个组或二、三个人,但是他们很乐意,合作得也很快乐。小组的汇报也达到最佳的发挥。
其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老师请同学们开展小调查活动,老师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小调查的指导,预先设计了调查提示表,从调查主题、内容、方法乃至汇报方式都做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提示,其中关于“家乡变化”主题调查活动,在内容上提示学生可以从吃、穿、住、行、玩乃至信息、语言、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调查;
在调查方法上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现象透视,还可以与长辈交流、与现在对比„„在汇报方式上提示学生可以“原声再现”、自己整理归纳讲叙、小故事„„学生依照提示,思路打开了,心中有数了,就会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与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包括课堂上的演示、实物的搜集、上台展示、摄相、采访等。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