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丹毛驴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事例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
  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是因为它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布里丹毛驴效应。更为可悲的是,它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现了这一效应的形成过程。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我们不是说驴比狼更愚蠢,如果说愚蠢,有时人比驴和狼都蠢,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只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想像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梁衍军荐自《蓝铃》2006年7期

推荐访问:毛驴 布里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