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摘 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伴随着“互联网+”以席卷全球各行各业之势,教育行业也不再例外。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多种方式,开展互联网化式教学,还需要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色,拓宽学生视野和强化时代责任感。为此,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改自主研发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专题课作为必修二经济史的拓展课程。本文是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出发,重点对课程开设的优缺点进行细致的解读。
  关键词:互联网+ 国家影响 经济概念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普及“互联网+”概念以及相关经济术语。
  2.能力与方法目标:以学生活动的开展为主导,启发学生对“互联网+”的时代捕捉力,探索互联网+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比工业革命的落后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互联网发展的力量及大国之间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卡位战,激发隐患意识,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二)课前准备
  1.分组抽签确定展示的研究课题。
  2.明确各组课题要求。
  利用互联网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来创想未来课堂、城市、医疗、文化传承四个方面。
  (三)本课流程
  1.教师引导总结互联网+概念。
  2.学生活动——创想未来。
  借学生展示的课题素材,总结“互联网+”实现的条件。
  3.学生活动——实战演习。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创设一款手机品牌,随后引出相关经济概念。
  4.升华总结:大时代的到来,于国、于己不进则退。
  二、教学反思
  (一)本课亮点
  1.选题新颖、视野角度高。
  本课作为必修二第二、第八单元的知识补充和拓展,对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新的梳理和规划,以“互联网+”的发展为主导,借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领域的影响,让学生切身实际的感受到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这样的冲击于国于己,不进则退。这是作者对中学历史课的一次探索,也是与时俱进的一次课程实践。
  2.素材收集相对全面。
  2015年,“互联网+计划”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但关于此类的论文期刊大多局限于经济学科类,教育尤其是中学教学教育少之又少。作者在备课期间只能依靠国家战略大纲的设定以及相关类别的书籍参考,故无论文借鉴,但参考素材并不缺乏。首先,作者从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上大体了解了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什么是互联网社会以及未来互联网的影响等相关问题;随后在海量的网络素材中筛选需要用到的材料;最后是相关书籍的通读。只有涵盖知识面越广、越新,才能在课程的实践中给予学生一手信息和素材,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走入课堂,不仅是教育教学手段,而是来自于整个国家战略的规划和对于学生成长中必备能力的挖掘。
  3.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得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者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已发生的互联网+;随后,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互联网能加什么?被“互联网+”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选定了最贴合学生实际的四个领域:课堂、城市、医疗、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大开脑洞,直观的感受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甚至利用互联网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去创想了未来的互联网+生活,这是互联网+引导学生去创想、创新,这点超出了作者的预期。后期的“实战演习”环节,就是让学生去创设一款手机品牌,直接将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拉到其具体对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让学生感知“互联网+”对行业领域发展的“破与立”,进而去探究互联网+对传承行业的启示--互联网思维。最后是作者对本课设定的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4.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
  学生上高中,学术导向,不引入概念、术语、理论、模型不行。但最要紧,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复杂的经济概念。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本课在实际的开设中借“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一款“最符合中国人使用的手机”旗号,引导学生实战演习,利用互联网+去正确看待中国传统行业发展的方向,并以解析小米手机的成功之处,介绍了大量常规且应该普及的经济术语。这对于高中在校生而言既是一次新颖的知识面的获取,也是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学生发展能力的实践。
  (二)不足之处
  1.师生碰撞不够。
  本课作者所有的结论均得益于学生活动提供的素材,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但师生碰撞不够,面对学生的“脑洞大开”,作者仅按自己的思路去挖掘知识点,没有利用好学生高速的思维继續碰撞。甚至面对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诚然,这就是平日不注重收集“互联网+”的相关科技信息,无法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碰撞。
  2.信息处理能力还需提高。
  两个方面:第一,贴合现实、尤其是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信息没有得到凸显。比如:像“天河一号”等已居世界榜首的高科技没有涉及;第二、时效性的信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第三,直观有效的信息、信息对比的使用还是使用太少。如:智能城市的体感,即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扫描教室里的“新风机”、现场操纵空气净化器,让学生感触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无处不在。另外很多信息都是可以对比学习的。比如:中国在4G、5G时代、量子通讯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此类的发展。这些,在作者的课上都未得到体现。
  总之,面对互联网+本身数据信息的庞大、学生对信息时代的关注量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每日信息的更新、层出不穷的创新,这都使作者无法底气十足的开展授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平日缺乏对时代信息的捕捉,如同本课的最后深华:大时代的带来,不进则退。这就是教学上的不进则退。为此,在教育的时代道路上作者要时刻做到“互联网+”式的学习,师生共同进步。

推荐访问:互联网 新课程 探索 到来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