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亲切的面孔 我们最熟悉的,总是最亲切的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编辑部,并林那北女士:   读了2009年8月号《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上的头条―――林那北女士的《风火墙》,心里头扑通扑通的,小有激动。一方面,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熟悉而陌生的那个“北北”,成了京派文学杂志的“头面人物”,赫赫声名,似乎就在眼前,呼呼呼的,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积淀了成百年上千年,老福州依然津津乐道的三坊七巷,经由女作家笔力的挑拨,“空降”京城,字里行间,流泻着别样的土著,别样的风情。
  激动之余,我十分“入戏”地又做了一回北北的读者,再神游了一回作家笔下的三坊七巷。不过,入了戏,却无法滋生迷恋的枝枝蔓蔓。这回,《风火墙》里的三坊七巷尽管有历史典故、有革命画卷、有工业气息、有爱恨情缘……可是,小说之外,我真的忍受着另一种陌生。我一边集中心力读着读着,一边又拢不起思绪,很不安分地想象着: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城市里的“虾油”、“鼎边糊”、带气根的榕树,还有沏着茉莉花茶的外公和瓜田李下的“有讲”……请问林那北女士,是不是《风火墙》里的三坊七巷,不是百姓们心里的三坊七巷?难道三坊七巷“空降”京城后推陈出新有另外的升级版,抑或线装版、精装版、简装版?
  应该说,小说不是生活的全部。显然,作为历史,作为城市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坊七巷凸现着一个阶层的某种精神高地,或暴露着这个城市贵族某个时期的文化影像。但是,历史已经无法打转,如果我们还可以借助时空作为参照的纵轴,我想,三坊七巷不应该只属于福州,她应该是农业中国追逐城市文明的另一种荣耀和徽记。
  “我们最熟悉的,总是最亲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林那北女士《风火墙》里的三坊七巷,只因为有了多多多多的熟悉,才更见丝丝缕缕的亲亲切切。
  
  350001福州市湖东路189号6楼阿 汤
  
  责任编辑张颐雯

推荐访问:最熟悉 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