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有效教学“三步走”】 袁志勇作文有效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作文教学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关注的。我们以往都有这样一种体会:自己花费的精力也不少,但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依然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显得很空洞,大多学生的作文是没有创意,纯粹是拿来主义,老成得很。细细思量,作文教学与教师的引导是息息相关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实践:
  一、拓宽渠道,丰富素材
  小学生向来都是对作文有惧怕心理,“假”、“空”、“抄”、“改”的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无米下锅,只能编造、借鉴,也就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笔者以为,作文就是用笔写我心,只有将渠道拓宽,将素材丰富起来,学生才能有米可炊。笔者平时是这样做的: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如有时,笔者会在作文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如进行家务劳动比赛,手工制作等,学生在亲临其境加深体验,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观察与指导,写出来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此外,还将触角伸及课外,引导学生踏出校门,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的“活”水,如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或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野外活动,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参观一下农业基地,对农业大户进行访问,对河水的水质进行调查,对水产养殖进行了解,与农民伯伯一起劳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同时积累的写作素材既真实又多彩,他们也会深深地感受到作文素材源自生活。笔者时时要求学生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细心观察和发现,并学会思考。渠道拓宽,才能有效避免文章的言之无物,在活动中,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二、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收效却甚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观念开始改变了,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学习,作文课堂上开始学着修改自己的作文,其实,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的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话在作文教学上就是一种最明显的体现。所以,小学作文,尤其是起步作文,我们就要坚持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稿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笔者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古人字字斟酌的故事,由此让他们感到好文章是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的,要通过不断地读,不断地比较与思考,从而形成自觉改作文的习惯。其次是多引导,多指导,教过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巧。在农村,一年四季有很多可供学生观察的好场景,尤其是在春天,大地显现出无限生命力,这就是最佳时机。于是笔者安排学生通过观察,从说到写,将草稿拟好之后,选择一篇佳作读给孩子们听,指导他们逐字逐句推敲,一边教给他们正确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之后,再让学生读,通过比较,让他们切实地感知一篇好文章确实是改出来的。渐渐地,学生也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方法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领悟其中的技巧。久而久之,习惯养成了,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三、多元评价,积累自信
  孩子都需要被鼓励,被肯定。作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传统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有时甚至是苛刻,总是用自己的思维去替代学生的思维,几乎不给高分,总是挑学生的不足,学生往往会有畏难情绪,渐渐地也就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对自己、对习作充满信心,在不断地体验成功中积累自信。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我们的习作评价的手段要宽松,要有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评价卡得太死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是凝聚着他们智慧的,无论长短、优劣都是在表达着自身的情感。作为老师,我们应学会尊重,对他们的劳动成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在学生的习作本上,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可以多写一些如“你进步可真快!如果能再多看点课外书,文章会写得更加漂亮!”、“真棒,这样的开头太巧妙了,只有你这样聪明的孩子才能想出来!”、“欣赏你的佳作,简直就是一顿精神美餐!”等。特别是对于那些怕写作文的孩子,更要对他们的亮点多挖掘,即便是一两个形象的词语,一两句精彩的句子,都要发自内心地赞扬和鼓励。笔者平时还会组织“精彩片段品读、优秀习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佳作,还在校园网的“习作园地”里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有时还会向各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品尝成功的乐趣,从而爱上写作。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加强研究和实践。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把每件小事做实,做久了,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提升,就一定能让作文教学绽放美丽之花。

推荐访问:作文 三步走 小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