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道德文章,,万世治世绝学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摘 要:当我们在研究老子的时候,总是片面的停留在他的朴素的辩证法上,而老子思想最最精华的部分往往是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道的阐述主要分为三个大方面:天道,人道,治道。他总是由天道推及人道,再从人道推及治道。就这样一步步地将自己的系统的治世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扩展了中国人的思考空间,改变了中国人的思考方法。他的无为是有为的代表,他的退让正是前进的根本,他的治世之学,才是真正的盛世文章1
  关键词:老子;无为;人道 ;愚民政策;辩证
  [中图分类号]: 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01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争相兴起,有恪守礼法的儒家;有可以为正义杀身成仁的墨家;有崇尚严刑峻法的法家;还有的就是存乎于道德的道家。这其中有的学说几经沉浮;有的学说已经湮灭,有的学说仅保留其小部分成分;唯有道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颠簸中仍具有其本色,并形成了宗教式的团体,这不能不说是贵柔,守静的成功。老子学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政府的执政方式。
  老子学说的核心就是“道”,由道而衍生的是老子的天道观(宇宙论),人道观(人生论),治道观(政治论)。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他常常是从天道推及人道,再从人道推及到治道,这其中就将他的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道家学说体系,也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和思想上的高峰。
  天道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被我们所熟知,但是道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就连老子也只是强名之为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高度概括起来他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为“一”?就是你所已知和你所未知的世界的总称,包括意识上的事物,抽象的和具体的!而“二”只是你所已知的世界,“三”是你已知具体的世界。另外,老子所提倡的“天道”是一种理想的“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超乎人世的理想状态,他的道总是那么良善,具有亲和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均贫富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依然绽放光芒。另外他的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合乎天道,遵乎规律,“守常”的智慧之道。善于在乱世保全自身,善于在盛世更好生存,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乃大争”,“君子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天道,更多的是对于自然的思索,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在当时背景下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人道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同时这也是治道观一种体现形式和方法。圣人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要致虚极,守静笃,使自己的内心能够空明。他在强调道的同时也强调德,例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德,德是一个人的根本,人无德就犹如天失道不清,地失道不宁,神失道不灵,侯王失道天下不正!他还强调个人的休养中要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样就可以勇,广,能成为器长。他还提出了“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做人修身的法宝,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和道义上的胜利!“功成身退,天之道哉”也是他在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自身欲望的控制下所得出的又一重要推断,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如此啊!有多少留恋富贵不知身退而最终身败名裂,荣华成为过眼烟云的人,定然是不懂这其中的哲学,李老君也为他们感到悲哀!他也预言出懂他的人少,所以说了“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多么好笑,不懂的道,不知守常,不能修身成德,最后自己可能怎么败落的都不知道!我们只能对其抱以无奈和
  惋惜。
  治道观:老子的治道观是最能够体现它的无为思想的,其中就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将他的无为思想表述的极为透彻,通过治世之法与所取得的成果相结合告诉人们统治者管得少才是管得好。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上有:“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可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统治者是反着用的,真是可悲!老子同时也强“仁”,他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明仁也是他所认同的,但是还没有到提倡的地步,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始终都是“道德失而仁义礼现”。并且他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也是后世的儒道之争的重要内容。老子的无为而治反对用兵,所以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并且认为“其事好还”,很快能得到报应!在对于治国上他还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很好,必须谨小慎微,掌握好火候才能烹好。老子喜欢水,他很钦佩水的德行,水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水还善利万物而不争!以致有上善若水的论断,这样的德行使老子特别喜欢水!这也是老子柔弱胜刚强,无为胜有为的集中论断。老子政治我认为是盛世之治。非乱世与平世可用之治。
  老子中也有不值得提倡的东西:“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者是很典型的愚民政策,尽管鲍思陶先生的解释为使人民保持淳朴的状态,但我认为还是有些牵强,不排除他对本书的过分溢美。还有其中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就是使百姓都变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对社会的进步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应该发现。此外,在第六十五章中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具有严重封闭色彩的思想是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坚决抵制的。尽管这是老子对自己小国寡民状态的一种阐述,我们也应该从中知道他的思想还是有一些消极性的,我们需要对其辩证的思考,理性的认识和对待。不能对其完全认同或个人喜好就过多溢美。
  孔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听后:“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也!”老子之影响可以想象!不仅汉初的文景之治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胜利,就连刘伯温给朱元璋提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战术也是很好的体现。可以说儒释道纷争不断,但是道家是其他两家非议最少的,不像三武灭佛那样,也不像在魏晋时期儒生的地位的低下。道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夹缝中安稳保全。这同样也是一种胜利。
  《道德经》中正是有着这么多思想资源,他便能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独树一帜。统治者从中学习治术,军事家从中学习谋略,阴谋家从中学习权诈,哲学家从中体悟真理,而后世的道教更是奉为无上教典。我们后世,更应该从中汲取资源,把“道,德”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老子》(崇文书局,2007年1月第2版)

推荐访问:万世 绝学 千古 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