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下岗女工创办“留守小屋”

  返乡教子,下岗夫妻悟出赚钱之道      蒋红丽初中毕业后,顶替父亲到湖南衡阳某机械厂当了一名工人。几年后,她与同厂的工人王军喜结良缘,并生下一子。几年后,因企业改制,两人双双下岗。
  1996年4月,蒋红丽与丈夫到广东南海一家五金厂打工,把4岁的儿子王鹏寄养在了外婆家。
  三年后,王鹏上了小学二年级,蒋红丽夫妇也积攒了一些钱。这年中秋,他们在衡阳市立新开发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然后又赶往南海打工。没过几天,蒋红丽的父亲一个电话打到南海:“你们离家后,鹏鹏从家里偷走了500元到外面玩电子游戏,被外婆碰见。他不但不听劝,还顺手拿起一把裁纸刀刺伤了外婆。我们管不住这个小祖宗……”
  接到电话后,蒋红丽夫妇立即赶回老家。蒋红丽的父母死活不愿意再带鹏鹏了:“你们买了房子,手头也有一些积蓄,不如在家做点小生意,把鹏鹏教育好就行了。”
  由于在当地找工作太难,夫妇俩商量后决定,王军继续去南海打工,蒋红丽留在家里管教儿子。
  蒋红丽只好把鹏鹏接回自己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在蒋红丽的严格管教下,鹏鹏听话多了,学习成绩也大有进步。
  一天,一位名叫张文娟的下岗姐妹和蒋红丽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说:“让老年人照看小孩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几年前,我们也曾想去外地打工,可就是放心不下孩子。”她话锋一转,说,“你现在专门回来照看鹏鹏,能不能顺便替我管管佳佳?我每月付给你400元生活费,学费另外给。”
  话说到这个份上,蒋红丽也不好推辞。于是,她打电话征求丈夫的意见,王军听了非常支持:“你争取再多带几个孩子,我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我们在家里开一个‘留守小屋’,一定有生意!”夫妻俩一拍即合。
  
  独辟蹊径,“留守小屋”吸引打工父母
  
  2000年春节,趁着小区的打工父母回家团聚的机会,蒋红丽作了一番调查,发现这个小区还住着不少农民工。他们打工赚了钱,就在城里安了家,孩子在城里上学,住在乡下的老人们因为恋家不愿意到城里帮助照看孙子。于是,照看孩子成了打工父母们的心病。
  春节后,蒋红丽在自己家里创办了“留守小屋”,一次就接收了12个孩子。为了照看和教育好这些孩子,蒋红丽上门请教衡阳师院的教育专家,并买来育儿书籍悉心钻研,从中摸出了门道。
  洪先生的小孩亮亮以前在家里,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他,尽可能地满足他的要求,可是越这样宠着他,他越使小性子。亮亮被送进“留守小屋”后,蒋红丽决定对他进行单独帮教。
  一天晚上,亮亮要吃糖,蒋红丽告诉他睡觉前吃糖不好,只拿给他一个苹果。亮亮不干,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哭了一阵子,见没人理睬,亮亮便停止了哭泣。蒋红丽知道这时孩子需要一个台阶下,便打开电视机,正好播放的是亮亮喜欢看的节目,两人有说有笑地看着电视节目,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看完电视,亮亮又要蒋红丽同他玩陆战棋,蒋红丽趁机指出了他动不动就使小性子的坏毛病,要求他承认错误,亮亮很痛快地对蒋红丽说了一声:“姑姑,我错了!”见孩子承认了错误,蒋红丽重重地亲了他一口,夸奖道:“亮亮真是个懂道理的孩子!”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半年时间里,蒋红丽摸清了每个小朋友的特点、性格和不足之处。对于不同的孩子,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半年多来,除了孩子们的生活费开支外,蒋红丽每月能赚3000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遍地开花,“留守小屋”如今更加红火
  
  蒋红丽一人管理12个孩子,的确有些力不从心。一位教育工作者告诉她:“你要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可以把他们编成3个组,让大孩子管小孩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相互间的关爱。”一席话使蒋红丽茅塞顿开。
  有一个叫星星的5岁男孩,不仅比较娇气,而且依赖性较强。蒋红丽让他担任小组组长,并对他说:“现在当了组长,就要以身作则,大家才服你的管。”星星自从当了组长后懂事多了,不但自己动手叠被子,而且还主动打扫房间卫生。周末去爷爷家,他主动替爷爷洗碗、扫地,爷爷逢人便说,我那孙子自从住进“留守小屋”后,懂事多了。
  2001年年底,蒋红丽看护的小孩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个,她每月纯收入也突破了3万元。蒋红丽又在小区租了3套住房,把小孩分成学龄前班、小学班和初中班,并聘了3位助手。
  2002年4月的一天,一位叫徐向君的初三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有几道数学题做不出来,就向蒋红丽请教,只有初中文化的蒋红丽也做不出来,一时有些尴尬。当她把这个难题在“爷爷奶奶见面会”上公布后,亮亮的爷爷说:“我刚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如果需要,我每晚可以抽出两个小时来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接着,又有10位退休教师也主动提出来帮忙。有了他们的支持,蒋红丽把孩子的课外学习辅导搞得有声有色。2002年5月,住在“留守小屋”的21名初中生,毕业后全部被市级中学录取,其中有8人考入重点高中。
  为了使孩子们能得到全面发展,蒋红丽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组织成立了合唱队、围棋队、书画小组和文学社,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改变了他们很多不良习惯。
  2002年暑假一结束,蒋红丽接收的孩子猛增到300人,孩子们分布在3个区的12所学校及幼儿园,很不便于接送和管理。蒋红丽根据学校、幼儿园的分布情况,投入10余万元,在孩子上学最集中的地方分别租赁8套住房,建立了5个“留守小屋”。这样不但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食宿难的问题,又扩大了“留守小屋”的影响,吸引了更多打工父母的关注。仅2003年春节期间,就有50对返乡过节的打工父母前来咨询或为孩子报名。
  尽管“留守小屋”受到打工父母的欢迎,但蒋红丽并不满足现状,反而更加关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问题。每当看到“留守小屋”那一个个久别重逢而亲子不认父母的场面,她都感到非常揪心。“既然在外打工的父母们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孩子,我可以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去和他们的父母团聚啊!”蒋红丽灵机一动,想出了这个办法。
  2003年暑期一放假,她和其他管理员兵分三路,带着200名孩子踏上了探亲之路。暑假结束后,她们又把孩子们接回来。这一次探亲之旅,除了使孩子们重温亲情外,还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以前,有几个读初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总是以买学习资料为借口骗父母寄钱回来,每个月的零花钱就达300元以上,当蒋红丽提出严厉批评时,他们就声称要退出“留守小屋”。这次探亲,他们亲眼看到父母干着最累的活儿,经常加班加点,却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他们震惊了。回来后,他们都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有的参加省市比赛还获得了大奖。看着孩子们的变化,蒋红丽感到非常欣慰。
  从2000年创办“留守小屋”以来,蒋红丽不但自己积累了知识和财富,也为众多的打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了解决更多打工家庭孩子无人照看的难题,蒋红丽把“留守小屋”的业务向湖南郴州、永州、邵阳、湘潭和株洲等地渗透。2004年8月底,蒋红丽在对这几个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后,先后开设了6家分支机构。

推荐访问:女工 留守 下岗 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