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鸟【愤怒的菊花】

  陶渊明与黄巢都是失意之人,都寄情托志于菊花,可是这晋、唐相隔的人却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是花开一枝,其形其色却相去甚远。   起初,陶渊明是要“大济于苍生”的,并不想做一个隐逸之士。他的这种壮志是有家传的,陶渊明的曾祖父是陶侃,做过晋的大司马。外祖父孟嘉也不含糊,做过征西大将军,他功名之心恐怕比一般的士人还要更强烈一些。
  可是,陶渊明无法为五斗米折腰。他辞官隐居后,种菊自赏。天生傲骨的菊花俊美多姿,却不以娇艳取媚;骨灵神秀,却自甘疏篱旧圃;冰清玉洁,却敢于直面瘦月清霜,宛若娴静坚贞的淑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好与诗人自身不同流俗的志趣相与为一,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最好的伴侣。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让后人眼中的菊花带有隐逸之风。
  其实,陶渊明内心好像并非总是如此,鲁迅先生就说他“总不能超于尘世”。他的“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就很明了,舞刀弄棒的,要像刑天一样战斗不止,永不妥协。这说明陶渊明内心的“菊花”是愤怒的,至少是愤懑的,是心有不甘的,但他隐忍下来,采菊东篱之下,最终选择用退隐做一个了断,作为一种对俗世的决绝和反抗。
  与陶渊明一样,黄巢也是一个读书人,也要“修身齐家治天下”。开始,黄巢想走传统的建功立业之路――参加进士考试。据说黄巢的父亲给他取名为“巢”,“巢”又可写为“窠”,音科,含有“五子登科”之意,就是指望儿子日后能够荣登科榜。
  然而,黄巢的运气不是那么好,每一次科考都名落孙山。落第后的黄巢终于绝望了,决定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他题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菊花气势凌厉,杀气腾腾,惊人心魄,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杀机,是“百花杀”,是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物的“野”心壮志。
  此时,黄巢的理想不再是进士及第那么简单,他的理想,或者说野心,就是杀向长安。
  终于,在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农民军领袖黄巢进入长安。黄巢乘坐金色肩舆,部下穿锦袍,束红绫,手持兵器,簇拥黄巢而行。铁甲骑兵行如流水,辎重车辆塞满道路,浩浩荡荡,络绎不绝。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数十人赶来跪迎,长安居民夹道聚观,场面极为壮观。
  这一刻,是黄巢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他的“菊花”在长安彻底盛开了,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
  假如当时的社会给黄巢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抱负得以实现,唐朝的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是,社会让他绝望,这让他想不通,就连现在的我们也想不通。让一个人充分展现他的才能,掌握那么一点小小的权力,也不是什么坏事,于公于私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什么要把一个人的路彻底堵死呢?何况,这还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据记载,黄巢起义之始,也并不想把事闹得太大,他至少有两次向唐朝廷上书,请求归顺,只求做一个节度使而已。很不幸,唐朝廷拒绝了他。这,彻底把黄巢激怒了,也彻底绝望了。他发布檄文,斥责唐朝廷宦竖当朝,败坏纲纪,贪污腐败,不纳贤才。史称檄文中所指出的问题“皆当时极敝”。这不能不说黄巢目光敏锐,确有才干。历史也证明,黄巢做的事,一般的才干是无法做成的。
  当然,人世的这一切,菊花并不知情,她只是在静静地开放着,轻吐她幽幽的清香,她并不愤怒,愤怒的是人。她何曾想到历史上的两个人曾经寄情托志于她,想从中得到慰藉,想从中得到力量和勇气。
  如今,超凡脱俗也好,英雄盖世也罢,都已远去,惟有菊花依然“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不论是陶渊明,还是黄巢,他们都是借着菊花来表达一种愤怒,一种绝望之后的反抗,只不过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个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深刻的,也决不仅仅是托物言志这么简单。

推荐访问:菊花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