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千古第一村”,沐浴文化的洗礼] 千古第一村

  与流坑的不期而遇,就是与文化的一次邂逅。被称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所有的建筑都留下了文化的遗迹。  流坑董氏奉董仲舒为先祖,这位先贤在汉代就是一个文化符号。自宋代始,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从宋初到清末,村中励志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其中,文馆被流坑人称为“流坑的清华大学”。
  状元楼是百姓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代董德元所建。当时,乐安尚未建县,流坑村隶属于吉州永丰县的云盖乡。董德元是永丰建县(1054年)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永丰县为纪念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而建了状元楼。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乐安县建置,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不久,流坑董氏为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兴建了“状元楼”。
  而另一处流坑人励志的建筑是位于流坑村中巷中段的南侧,有一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门楣上书“升腾”二字。据说,曾是明代进士董时望出生后10个月,父亲不幸去世,全赖母亲王氏以纺织之资维持生活。时望14岁后,学业日进。夜间,母子常常坐在一盏油灯旁,母亲纺麻织布,时望读书写字。时望总是等母亲就枕入睡后又轻轻起床,将用黑纸扎好的灯罩罩在油灯上,继续读书,以免惊醒母亲。功夫不负
  有心人,时望学业有成,并以文声礼义闻名当地。后来,时望中了进士。人们故而将“灯笼馆”誉为“登云馆”,并相传至今。
  流坑的整体布局是以“七横一竖”的巷道为主体框架,间以无数小巷相连通。这七条横巷均为东西走向,平行排列,从南至北依序为上巷、闯家巷、明经巷、墟上巷、贤伯巷、中巷、隆巷。南北走向的竖巷称沙上巷,与七条横巷的西端相连接,互为贯通。在巷头、巷尾的主要进出处,均建有具有关启、防御功能的望楼。七条横巷的东口直对江岸,与码头相呼应,河风能顺畅地入巷进村,使村中空气清新。巷道以鹅卵石铺地,道旁设置地下排水系统,纳村中天然水和村民生活用水,从东向西引入湖中,再排入乌江流坑段的下游,从而避免了污水对沿村江水的污染。村东江岸,南至三官殿,北至武当阁,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木竹的集散地。在村庄的主体布局下,村民依照地形物貌,建宗祠、造书院、修街道、筑戏庙、立楼阁、树牌坊、围村墙、植树木,使流坑村俨如一座城池、一方都会。
  流坑村共有建筑近500座,其中明代建筑19座,清代建筑240多座。这些明清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庄的中心部位,建筑类型主要是住宅、祠堂、书院、戏庙、楼坊、店铺等。房屋为砖木结构,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封火墙昂扬气派。建筑主体多为一层半或两层、三开间,有单进、双进、三进式,多数设有天井。流坑的古建筑讲究装修,尤其是清代的建筑,装修的部位主要在门面、檐宇、照壁、梁枋、隔扇、天棚、窗台、神龛等处;装修的材料有木、石、砖、泥等,制作手法主要是雕刻、堆塑、彩画、墨绘。在同一建筑的装饰中,往往几种材料与多种技法并用。装饰图案以人物、瑞兽、祥禽、山水、花卉、诗文等为主,多寓有吉祥、喜庆之意。
  流坑村数以百计的古建筑中,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
  流坑,自董氏开基建村以来,虽经历了千余年岁月的风雨,屡经整治修复,但至今基本保存了明嘉万历年间的格局。建筑在流坑的历史地位,是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替代的,可谓“百代不渐,千年不散”。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浓缩的历史。站在乐安流坑状元楼上,我们俯视古建筑群,感觉到它是一艘流动飞扬的农耕文明之舟,从南唐五代起航,穿越漫漫历史长河,迎风扬帆,浩荡驶来……
  1.如何到乐安县:乘飞机的游客可经南昌转乘到乐安县的汽车;坐火车的可经赣州市、吉安市、鹰潭市等地转车,吉安市、鹰潭市、抚州市等地均有中巴到乐安县,车程约3小时。
  2.乐安县到流坑(途经牛田镇):每天中巴两班,38公里路程需约1小时;流坑到乐安县中巴每天三班。

推荐访问:洗礼 千古 沐浴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