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公司有哪些【从叶子戏看明代版画展示传播的创新】

  摘要:文章以叶子戏为切入点,窥探了明代版画繁荣发展与流传深远的动因,既揭示了明代传统版画在政府官方集藏、民间书坊集散、大众收藏展示和艺术创作交流等方面的传统展示模式;同时也针对焕发新生的叶子戏进行了艺术创作、工艺制作、玩赏方式和创新模式上的深度研究,并从其形象研究和受众定位角度分析了市民商业、平民风俗、女性意识和政治觉悟上视觉化呈现的缘由。
  关键词: 叶子戏
  明代版画 展示传播。
  叶子戏,也称为叶子,既是一种兼有纸牌游戏和行酒令作用的民间游艺工具,又是一幅幅展现明代版画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的精美作品;它既是现代桥牌的发明源头(李约瑟语),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表征。小小的一张叶片上的方寸之间,却“兼容并蓄有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于一身,采撷了传统文化的技艺精华与艺术特色,成为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朵耀眼的异卉奇葩,它的出现不仅是明代市民阶层与大众意识的崛起表征,更是版画展示方式和传播模式的创新代表,也是继宗教经卷插画、戏曲小说插图、地理谱录版画等传统形式外又一极具人气和影响广泛的大众化载体。
  一、明代版画传统型展示传播概述
  明代版画艺术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其水平不仅远超宋代,而且也为清代所不及,尤其是明万历以后更是达到了黄金时代。引起其发展的主要动因,也正是版画传统展示形式的几个重要来源,主要包括:
  其一是统治政权机构在政策上、需求上的支持,不仅朝廷为了稳固政权大力兴办官刻图书巩固其统治思想,同时对民间私刻及坊刻不加以干涉,为其留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明代各部及地方政府都刻印收藏了诸如经史子集、医农工科和科举考试用书等大量书籍,许多文史、志书和实用性书籍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插图,诸如《圣迹图》中表现孔子生平的连环画式插图、《老子道德经》中的扉页插画《老子出关图》、《武经总要》中武器和阵营插图、《农书》中农器劳务插图等等,形成了一处处官方集藏式展示中心;
  其二是明代雕版技艺的发展与兴盛,此时的版刻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进入万历年以后更是达到了中国古版画的黄金时代,并促使了大量版刻中心的迅速崛起,出现了以北京、建安、金陵、新安、武林等为代表的出版中心,和以魏少峰、刘素明、项南洲等为代表的大批版刻名家,除了官方刻制中心之外,大量民间私人作坊的兴盛更加促使版画应用的广泛,这些画室和书坊中众多书籍的封面和插图,让其形成了一处处天然的个性化版画展示场所,起到了很好的集散中心功用;
  其三是以市民阶层为对象的通俗文化大发展,包括各种话本小说、戏剧小曲、故事、文学、传记、地理、谱录在内的大量的文艺作品兴盛了起来,相应的各种欣赏性的版画、插图此时也应运而生,他们对于此类作品迅速庞大的需求激增,极大地拓展了版画地应用领域和制作数量,不仅《琵琶记》、《程式墨苑》、《帝鉴图说》、《金瓶梅》等图书大量使用版画插图,而且有的图书仅一种书就有多种不同版本,诸如《西厢记》在明代万历以后就达到10种之多,为了吸引读者购买,更是邀请名家制作不同风格类型的插图,这样经购买者收集之后的图书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版本展示了;
  其四,也是到了明代才产生的重要因素,即以陈洪绶、唐寅、仇英、丁云鹏、蓝田书等为代表的许多著名文人画家直接参与了版画创作,并在苏州、吴兴等地设肆制图,使得版画在造型构图、透视比例、艺术水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直接促使版画朝着创作艺术化和受众广泛化方向发展;而这些书肆则成了鉴赏版画原画创作的集中场所了,最终形成了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版画,以江苏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版画,和以安徽歙县为中心的徽派版画等中心地带。
  二、叶子版画创新型展示传播研究
  如上所言促进传统版画兴旺发展的几个主要动因,同时也是叶子戏能够广泛流传与发展的原因。有关叶子起源的说法历来很多,最为大家所认同的是叶子戏始创于唐代,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有:“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之,凡文字有被检用者,卷轴难数绢舒,故以叶子写之。”它的产生是因为在唐以前卷轴式书籍阅读起来比较麻烦,于是唐人为了方便翻阅,便开始用纸和绢等制成了叶子的形式,又因为它类似于博戏中的骰子,所以又称为“骰子格”,人们便开始在闲暇时便以此作文字游戏,以后便渐渐形成了定型的规则。
  然而叶子发展到北宋末期以后曾一度失传,到了明朝才又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髦游戏,从明代万历年问开始叶子戏才真正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以陈洪绶等为首的明代画坛巨匠创作出了诸如《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在内的大量精美的、流传甚远的叶子佳作来,再加上它们又分别是由当时著名雕刻工匠黄—工和黄健中所镌刻,两者完美结合所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制品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早期叶子戏的玩法跟扑克相差无几,因其玩法通俗有趣,逐渐发展成为上至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游艺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逐步和大众流行的酒水文化相结合,将叶子戏演变成了在饮酒行令中使用的酒牌玩具,牌面上有人物版画、题铭和酒令,行令时抽牌按图解意而饮,给饮宴融入了浓浓的文化意趣。叶子戏在大众审美、游艺方式、表现类型、艺术水准、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当时社会民众最为喜爱的游戏工具和艺术作品,其传播范围和影响深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三、叶子版画的形象研究与定位分析
  (一)、市民商人形象叶子造型的出现
  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一个以耕田种植为经济中心的农业国,“重农轻商”甚至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始终在整个社会中占领着主导地位,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极低,然而随着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得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向,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叶子中也开始体现。
  数钱叶子发展到明代以后,其数量由原来的四十张增加到了四十八张,对于其变化的原因汪道昆在《数钱叶子谱序》中说明了它变化的原因,即叶子的改变完全顺从了市民阶级的意愿,具体表现在叶子所描绘的人物由原来的名臣将相、英雄豪杰的一统天下,逐渐变为商人占有相当的数量,明代的数钱叶子仅“万字门”的十一张叶子中就有七张是商人的形象。拿以经商闻名于世的著名商人白圭和陶朱公为例,汪道昆在《数钱叶子谱》中将白圭列为“十文钱”,并注明了“旧无此叶,今居极;极胜赏,如尊”;再说著名的政治家范蠡,他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经商时化名为陶朱公,《数钱叶子谱》称其为“无量数”,他曾经拜计然为师,学到的七条计谋后都用于经商,其言外之意就是以此来证明商人也是完全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希望能够通过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参与到行政上来,足以体现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商人对于平等地位的追求与向往。   (二)、平民风俗画式叶子图案的兴起
  叶子的最初形态是没有图案的,上面只刻有令辞、令约和酒约,到了晚明时期已经出现了含有各种各样图案纹饰的叶子,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就记载“有无图象者,有作美人图者;闽中叶子,有作古将相图,有作甲第图者,近又分乌兽、虫鱼为门类者”,种类不可谓不多也,这些图案除了美观、好看、适于人观赏的作用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图案本身已经蕴涵有酒牌叶子上文字的含义了。这使得那些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下层民众,也可以根据叶子上的图案望“图”生义,揣摩出其中的含义。
  马吊叶子中所出现的“小娘牌”(即叶子上字小的牌)、“轿夫牌”(即牌型狭窄者)和“孤老院牌”(即牌型矮阔,纸张粗劣者)都是专供妇女与贫民行令或消闲用的。牌上的“一”到“九”,以及从“文钱门”到“十字门”都有表示专门含义的图案会于叶子之上,以供文盲识别。明人潘之恒说:“一”画作“截角”,“二”画作“斜眼”,“三”张如“豹牙”,“四”为“内缺(凡缺都代表嘴唇)”,“八”为“外缺”,“五”画作“双白”,“七”似“斜齿”, “九”为“弦月(上下弦之月,状眉毛)”。总之,它主要是按照人的五官加以夸张,作为识别符号。在当时那个时代读书只不过是富家子弟能干的活,对于大多数一般的市民阶层来说仍是奢侈品,而这类专门基于为平民而设计的叶子图案,正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形象的始现
  妇女在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制约下,始终处于一个低人_等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四德标准使得妇女从来不敢奢望能有同男子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然而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人们生来平等”的思想开始逐渐深深植根于妇女的心中,于是一种渴望平等的思想在叶子中也有了体现。首先一点,“小娘牌”的出现已经表明这种雅俗共赏的叶子戏也同样深入闺房,为小姐太太们所青睐。其次在陈老莲所绘的水浒叶子中尽管已经有天罡星三十六排在前列,但画工还是体现了民意,将地位较低的三位女英雄一一孙二娘、顾大嫂和扈三娘描绘了出来。随着妇女在社会、家庭中作用的日益扩大,人们终于认识到“三把梳头、二截穿衣”的妇女,并不输于男子,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他们同样可以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而江淮一带女子所发明的“斗虎(是叶子戏的一种变形)”游戏,则更体现出晚明女子在“人性”觉醒之后迫切企求改变被歧视、被压抑的心理状态。
  (四)、政治现状的缩影与民众意愿的寄托
  明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当历史的脚步进人万历年以后,明王朝业已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最后阶段。此时社会矛盾已经相当的激化,皇帝的无能、吏治的腐败、民众的疾苦以及整个社会的动荡,这一切似乎都于北宋当年的情况极其相似,这也使得《水浒》一书在此时十分流行,当时的民间说书、扮戏、赌钱、行酒等各个方面都以“水浒”为题材,水浒叶子成为当时叶子中影响最大、印刷量最广的门类,水浒叶子成了影射当时各种农民暴动的工具。既反映出其作者陈老莲对当政者的失望,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草莽英雄身上,同时它的广泛流传也透漏出当时人们对梁山好汉的景仰,希望能在今世出现这样的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地方的起义头领用“水浒”原来绰号为自己命名或以自己的名字替代原来的名称,有的更干脆的直接叫做“宋江”、“燕青”等(《陈洪绶》)。这其中的平民意识与叛逆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中就记载有明末农民军将马吊叶子上梁山英雄改称为“闯”(李白成号“闯王”)、“献”(张献忠),将好牌称“天顺”(李白成政权名称)即是此类。
  四、结语
  从一副小小的叶子戏牌,其实就是明代版画黄金时代的缩影,它的出现不仅极大促进了明代版画艺术的流传与推广,促使大量艺术性和技术性极佳的工艺品问世;而且也丰富了明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大众交友作乐、抒发志趣、抨击时政的工具。叶子戏牌小小的身躯却包容万象,让我们对明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大众的思想认知理念、明末版画艺术创作特色、版画技术工艺和范式等等都有了珍贵的认知与了解,对我们研究明代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与利用价值。

推荐访问:版画 明代 叶子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