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离家校合作有多远_家访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38-0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这三方面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家访即家庭访问,是指教师到学生家中进行访问,以便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的教育工作方式,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第一,家访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教育学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最初是从接触家庭、接触父母开始的,父母是儿童最接近和最亲爱的人,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老师。没有家长与班主任的密切合作,学生的健康发展将会受到影响,乃至产生“离心力”。无论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或拔尖人才的成长,还是一个差生的转变都是如此。他们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是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
  第二,家访是实现学校、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要原则就是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有效的家访则是实现这个一致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从根本上讲,家长对子女的希望同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两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起着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的责任不是掩盖或者扩大这些矛盾,而是要进行“调节”,要把家庭教育纳入培养目标的轨道。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班主任和家长联系来具体实现的,而家访便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但是家访在教育理论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也很少纳入学校的微观管理体系。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虽然也经常进行家访,但仍存在一些误区或有悖家访初衷的行为,表现形式大致如下:
  1.“校访”取代家访。所谓“校访”,即请来式家访。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钟情于此。不论是学生违规乱纪的大事,还是学生闹矛盾、迟到的小事,老师往往扔下一句“请家长来”,企图把家长“校访”当成教育管理惩治学生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这是教师依赖家长、工作惰性的一种表现,并非教育学生的上策。“校访”容易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容易形成片面思维,不便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也容易造成居高临下的态势,不便家长与教师协调一致。总体来说,“校访”固然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但弊大于利。为师者要因人而异,只能慎用,不得滥用。
  2.家访即是告状。有的教师缺乏对家访工作的正确理解,平时不注重家访,学生在校不出事则已,出了事便风风火火、气势汹汹急奔学生家中,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来个一告了之。仿佛家访就该是向家长告状,把责任统统推向家庭,将家长作为出气筒。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学生一般在校“表现较差”,对教师欲借助家长的威严整治他们的做法十分反感,这从校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可窥见一斑——“老师家访,学生遭殃”。如此家访,不单无济于事,反而容易引发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彼此产生心理隔阂,当然就无法做到相互交流。
  3.家访即是说成绩。在家访中,不少老师有着这样一个错误认识,以为家访无非是单元测试或大型考试后,带着学生的成绩单,将成绩告知家长,顺便上一堂应当如何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的“政治课”便完事大吉。这样的家访,以分数论英雄,用成绩定发展,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与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种狭隘的片面的质量观,不利于家长对孩子全面、正确的了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家访成了暗访。大概是受影视作品中古代帝王将相微服私访的影响,抑或是对学生在家情况的不放心,有些教师喜欢上了暗访学生,并美其名曰:真实大曝光。殊不知,此类突击性的家访,老师本人很有可能吃“闭门羹”。即使家长在家,他们也会无所准备,导致双方交流不顺畅,交谈内容不全面,有时还会由于家长惊慌失措,造成双方彼此尴尬。这样的家访,有些家长和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小题大做,因而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地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5.家访意在访家。少数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诱惑,访官不访民,访富不访贫,将家访抹上些许不该有的污点。有的教师把家访约定在就餐时间,对家长的盛情款待乐意顺水推舟,聊以享些口福;有的利用家访之机,把学生在校的种种“恶习”全盘性或扩大性地托出,以此作为要挟家长给其好处的砝码;有的家访纯粹是为了查清学生的家庭底细或家长的社会背景,以便能有所联系,所需之时有所求……这些以教谋私的家访,降低了人民教师的纯正形象,为世人所不齿。
  那么,教师家访怎样才能走出“沼泽地”,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效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真正把家访变成信息吸附器,必须做到“五勤”: 腿勤、嘴勤、手勤、眼勤、脑勤。腿勤,就是要求教师家访频度要高;嘴勤,就是要求教师在言语措辞方面不要太“经济”;手勤,就是要及时做好每一次家访记录;眼勤,就是要多观察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勤动脑是老师搞好家访工作的前提。
  家访过程中必须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每次家访活动,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有任务的进行。每家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每次要提前预约,而且保证学生在场,尽可能创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中的“三方对话,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
  其次,要尊重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 ,一好百好,一差皆差。应该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
  再次,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其二,宜全面,忌片面。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麦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第四,进入孩子家中,尽可能地与孩子在他的书房和卧室私人天地中聊一会,拉近师生的距离,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并学会欣赏孩子们房价的布置,包括学习用品的摆设、窗帘的颜色、墙上不同年龄艺术照风格……都要给与肯定和赞美,如有可能,和孩子们多照几张家访照片,并且送给孩子留作记念。
  最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处处为人师表,家访过程中,老师的衣着、言谈举止都要体现一个老师的身份。有的家长出于感激之情,送些礼物给去家访的教师,对此要婉言谢绝,不要接受家长馈赠的任何礼物;家访时选择恰当的时间,切不可在吃饭时上门,并且不要在学生家中用餐。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的复杂的任务。”家访不是随意性的串门,而是一门科学。教师要通过家访给学生送希望,给家长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双管双教的有机配合下得以健康成长,达到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家访的规律,这对促使学生进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俗语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在家访中能不断探索,那么,家访就一定能绽开成功的奇葩。

推荐访问:家访 有多远 离家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