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中美“高考”对比】 中美高考制度对比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有名的童谣是不是中国特产?中国学校考试多,考试难好像已成定论。   国内一位读者给我来信,谈到她儿子考不上小学的离奇经历,小峻(化名)上幼儿园,很爱玩,是个快乐的男孩。当妈妈的也没逼孩子学数学、认字什么的,她想让孩子在幼儿园时多玩一些,等到小学再开始学习。谁知道上小学时,学校要求孩子参加入学考试,内容从两位数的加减法到笔画繁多的生字。小峻不懂两位数加减法,也不认识字,连什么是考试都不知道。天真的孩子在试卷上随意涂鸦一番,总算是没交“白”卷。结果孩子“小考”落选了,学校拒绝录取小峻,理由是成绩没上线。读者用一种滑稽、调侃的语气给我写信,但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为孩子感到悲哀……
  矿矿(作者的儿子,编者注)到美国不久就进了学前班,上小学前,也经历过一次入学考试。那应该是矿矿经历的第一次“统考”。
  关于这个入学考试,我们一无所加。开家长会时,老师拿出矿矿考试的成绩表,给我们分析矿矿在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长处和短处。矿矿当时刚来美国不到一年,说梦话时用的还是汉语,一切尚处在适应阶段。矿矿在那个考试中表现出明显的语言差距。根据这个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校专门派了一位英语老师给矿矿一个人上小课。一年后,矿矿的英语突飞猛进。一年级的老师特米尔太太给矿矿的评价是“非常漂亮的书写,优异的发音和阅读”。
  同样的入学考试,一个把孩子拒之门外,一个帮孩子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助孩子进步。
  这两个小小的故事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的不同。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检测只是手段;因为面对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有很多目的:发现问题,改善之;发现人才,选拔之;发现特长,培养之……当然,也可以包括择优汰劣这一目的。但那不是考试的功能,考试只显示检测的结果。至于怎么处理这些结果,与考试功能无关。
  当我们把考试这个教学中之一的手段变成整个教育中惟一的目的时,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
  如果我们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潜在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掘,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考试显然是帮助个人发展的检测工具。当考试变成择优汰劣的机器时,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就异化了。
  
  不一样的美式成绩单
  
  每一次矿矿参加统考,我们都会收到一份成绩分析表。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看成绩单,当然是看分数。如果你戴着这副“有色眼镜”来看美国学校寄来的成绩表,你一定会云里雾里地摸不着头脑。第一次接到成绩表时,我在表的上下左右、正面背面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总分。仔细一读,才发现这个成绩表大有文章。
  以矿矿小学三年级的成绩报告单为例。该成绩报告单共两页。第一页有三个表格,第一个表格是各项考试的成绩及与全国同类学生、全州同类学生相比较的信息。表格的右方是一个图表,从1/100到100/100,每十位数一个阶梯,孩子的成绩在相应的区域用黑线显示出来。矿矿的数学几乎满分,就不去说它了。英语阅读在l42道题目中答对了135个,成绩是694分。这个成绩与全国同类学生相比为98.9%,与当地同类学生相比是98.9%,分析结果的标志范围是“高”。右边图表上,在99%的阶梯上画了一条黑线。在阅读的大栏目下,还有词汇学习技巧、词汇量、阅读总评等分类。矿矿的词汇量一般,40题答对了35题,成绩是658分。这个成绩与全国同类学生相比为88.7%,与当地同类学生相比是80.7%,分析评价范围是“中”。右边图表上,在90%的阶梯上画了一条黑线。用不着细看成绩,只要看看右边图表上的黑线,就可以一清二楚地看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
  下面的两个表格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测试分析。这个测试分得更细,大大小小有30多项。从对词义的掌握、对文章的理解到阅读时的创造性思维,从对整数、分数的认识到对各种计算方式的掌握,还有学习方式、听力水平等,全部作出分析,并在“低于平均水平”“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三项上标出孩子的实际水平。
  成绩报告单的最后一部分,还为矿矿写了一个全面的总评,从阅读、数学、语言三方面,对长处和短处一 一概括。值得一提的是,成绩报告单强调:“这个成绩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在孩子考试时,很可能会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其成绩。因此,也应该考虑到其他来源的信息。学校应该有关于这个学生的更详细的材料。”
  显然,矿矿经历的这个考试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什么考什么的检测,而且是孩子处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检测,没有考试前的昼夜突击和死记硬背,也没有人为的(学校和老师圈定的)复习重点,考的东西都是孩子平常应该学到的东西。这样的考试能更客观、更精确地测量出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还缺什么,为孩子下一步的学习指出方向。
  
  复习=作弊吗
  
  不知从几年级开始,我就发现矿矿有个习惯: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几乎从来不复习功课,最好的情况是在临考试的前一晚胡乱地翻一翻有关材料,即便PSAT、SAT这样重大的考试也是如此。考SAT之前,为了能让他作好充分准备,妻子专门到书店为矿矿买了一套SAT的复习材料。谁知,矿矿一看这些材料就不高兴了,他说:“你们常说反对中国的高考,这种做法和国内的搞法又有什么两样?”于是,妻子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妻子认为,要考试就一定要复习,复习不好就考不好。矿矿则认为,考试就是考试,考得怎么样,取决于你平常的积累和理解,过分的复习等于作弊,等于投机取巧。
  孩子的奇谈怪论引起了我的注意。的确,这种“理论”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简直是格格不入。孩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仔细地回想孩子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我发现矿矿的这种想法产生于他所经历的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矿矿身经百“考”,但每一次全国性的或全州性的“统考”之前,我们这些当家长的都全然不知,几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绩后,才知道他又参加过一次大考。有时,学校也会通知家长,说孩子将在哪一天参加什么考试,要求家长让孩子在前一天晚上早些睡觉,仅此而已,根本没有片言只语要家长督促孩子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到了中学也是如此,美国中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资格考试。我们也是在矿矿上了高中后才知道矿矿早已通过这个重要的考试。高二、高三的“高考预考(PSAT),高三考的“高考”(SAT1和SAT2),学校都没有专门发通知,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复习的时间。课照上,试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没有国内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类的殊死搏斗的临战状态。
  没有复习的考试,考的是什么?矿矿说考的是你平常学习的积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东西。有复习的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呢?我不完全赞成矿矿的说法。关键是怎么理解那个“过分复习”的概念。正常的复习,当然同投机取巧完全是两回事。复习是练习的过程、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但是,把复习变成反反复复的重复练习时,就是“过分的复习”。这种“过分复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就像运动员那样,反复地练同一个动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数学、考物理、考化学,考生可以像运动员那样,在复习时反反复复地练同一样东西,直到有把握在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运用自如。考语文、考作文行不行?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也可以做到。但我还是要问一句;这样复习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为了不被考试淘汰。于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
  美国ETS考试公司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能在“托福”、GRE考试中得满分。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用考题反复做练习是取巧,甚至是舞弊行为。显然,用美国人的思维确实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考试。
  
  “学什么,考什么”vs“考什么,学什么”
  
  我同在中国身经百“颤”的留学生们讨论过中美考试比较的问题。他们基本的感觉是,尽管有语言问题和文化障碍,但比起中国学校的考试,美国学校的考试虽然很多但不算太难。
  为什么呢?
  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国内的考试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有人说国内的考试考很多无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说国内的考试是考老师的讲义和课堂笔记,还有人说国内的考试无从准备……
  大家的议论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经过研究和分析比较,我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也基本获得留学生们的同意。
  这里有一个考试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的问题。
  美国学校的情况是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是被动的,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你只要学会了该学的东西,考试就掌握在你手上。
  国内学校的状况是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在先,课程在后。教学是被动的,学生也是被动的;考试引领着教学,教学服从于考试。要命的是,中考、高考要考些什么都无从知道,于是,负责“学什么”的教学自始至终忙忙碌碌地围着虚拟的考试转……这样一来,学生能不累吗?考试能不难吗?
  当教育变成教学生怎样应付考试时,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我写这一章时,正好是2003年中国高考的第一天。有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我去电话慰问。据说,今年的作文题有些“怪”――超出许多猜题高手的预料。朋友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在复习时,练笔练了无数题目,就是没练过什么感知和认知的题。学校的老师都没押中题。作文题没押中,数学题也没押中。孩子能考成什么样,只能看他自己的运气了……”
  放下电话,我心里不住地想着朋友提到的两个词“押题”和“练笔”。这两个词把中国的高考和教学的关系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高考要考什么无人知道,于是,学校就“押题”,于是,学生就根据老师的“押题”去“练笔”。本来,考什么学什么就已经违背教育规律,这样一来,连学什么都抓瞎了,全都得看“押题”,教育加上了“赌”的色彩。很多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很强,而能“押题”就是最强的强项。钻到题海里摸爬滚打,凭着中国老师的勤奋、智慧和钻研,摸到出题规律,也并非做不到。
  中国的教育有病了。
  《“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专家眼中的中美“高考”》 黄全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定价:19.80元

推荐访问:中美 高考 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