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执政党建设思想_思想创新:执政党建设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创新是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是对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思想创新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意识形态与人文学术、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思想自由与宣传纪律的关系,是迫切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首先,思想创新是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几代仁人志士的追求和理想,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高事业,是世界上一切对于中国的未来寄于美好期望的人们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使得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语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过程,既是中国这个具有现代活力的东方古国自身急剧变革的过程,也是中国与世界互动,从而受世界变革影响同时也推动和影响世界变革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侵略、扩张、殖民、杀戮、掠夺的崛起方式。中国所走的是一条依靠改革与开放,与世界其它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和平崛起道路。因此,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模仿的,只有思想创新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
   第二,思想创新是对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生生不已的德性,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即天道而言人事”,“治道”的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核心。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什么时候中国人在思想领域自觉追求和实践自强不息、求新求变的精神,自觉进行思想创新,中国就走向富强兴盛;相反,什么时候中国人忽视或拒绝思想领域的创新、变革,什么时候就走向停滞和衰落。例如,理学的兴起结束了唐宋之间长期的价值混乱局面,使中国政治意识形态趋于稳定。然而,一个程朱理学竟然讲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造成中国社会理论的长期停滞甚至倒退。当南宋的功利之学开始解构程朱理学之际,南下的元蒙统治者重新拾起了已缺乏活力的程朱理学;当明末的知识分子以倡导经世致用,崇尚自然哲学的实学再次解构了程朱理学时,入关的满清统治者又重新捡起早被中原士人抛弃的程朱理学。每当儒学内部的革新开始结出硕果的时候,就有历史的偶然因素打断了其自身发展的逻辑,重新倒退至原来的起点。意识形态文化长期的墨守和停滞,造成的后果便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口头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分离。以清代前期为例,一方面是清政府出面编纂《性理大全》,一方面却是知识分子以谈论性理为耻。他们埋头训诂章句之中,躲避暮气沉沉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人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自觉继承者,锐意进取,不作思想领域的僵化保守者,时刻自我警醒,努力避免由于思想创新上的不足而使国家与民族受到损失、付出代价。
   第三,思想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厚的辩证法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人传统的辩证思维有着一致性。我们善于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把握世界,这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传统。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意识形态的变化要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相适应,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变化也将促进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已持续展开了20余年,经济改革进展极快,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相应地对政治改革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都离不开思想的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人文事业的发展也必须相应地跟上来,经济、社会、人文必须实现协调发展。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设如果长时间落后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落后于人们的思想实际和社会需要,也会反过来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根本在于一个社会的求新求变,保持发展活力,而不在于固守。顿变曰变,渐变曰化,思想领域的或顿或渐,需要审时度势,因应时事,与时俱进。
   第四,思想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思想创新是使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次又一次挑战,从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本保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什么时候就会造成损失,付出代价,陷于被动局面;相反,什么时候能够面对国情,因应变化,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使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例如,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打破以中心城市暴动来带动全国的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战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教条,提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指引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向重视思想创新工作,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面对问题,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思想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要相应变化,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大力提高,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是绝对不行的,需要思想上的大胆创新,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和执政理论的创新研究与积极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民主政治和人权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加强处理重大问题和重大危机的能力。在思想创新、组织创新和执政方式创新方面,中国共产党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充足的自信心。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总结经验,百折不挠,在白色恐怖中使自己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民族独立,就一定能够有同样的勇气,在新的发展时代,不回避任何政治发展议题,通过自身的发展,领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与文明。
   思想创新应处理好意识形态与人文学术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思想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意识形态与执政理论的创新与建设。人文学术的研究成果,是意识形态和执政理论创新和建设的重要资源,人文学术的发展将直接为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但人文学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人文学术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进展,结出丰硕的成果,表现出蓬勃活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文学术逐步从以往的僵化教条中摆脱出来,正确处理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得了宽松、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在思想创新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深刻总结我国人文学术事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意识形态的泛化,避免以意识形态来冲击人文学术的研究,更要防止一些习惯于在学术领域搞政治运动的人,对别人的学术研究指手画脚、打政治棍子,破坏学术研究氛围和破坏学术群体的团结。
   思想创新也应处理好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我们一方面应当重视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注意到意识形态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和人文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文化有其边界和限度。意识形态主要是政治文化,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行动基础。但是,意识形态文化不能替代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的作用也不可能替代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作用。这就如同思考“如何做一个共产党人”的问题不能替代思考“如何做一个人”的问题。“意识形态文化”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个类型,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不能代替文学、艺术、宗教、社会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独立作用。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意识形态文化也不可能成为填充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一个发育健全的民间社会和民间文化。民间社会的问题需要交给民间社会依靠其自身的机制去解决。当我们束缚了民间社会的活力,使得民间社会丧失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诸如道德败坏、伦常混乱、人生失去精神支柱等问题,就会造成社会对政府高度依赖而政府却有心无力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成为社会正常发展的障碍,是导致社会混乱的隐患。面对当前意识形态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当我们重视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时候,不能依靠执政地位,尽可能垄断一切社会资源,使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服从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应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做人民利益的代表,而不是把自己凌驾在社会、民族利益之上。因此,意识形态文化应与社会民间文化相互促进,保持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想创新还应处理好思想自由与宣传纪律的关系。没有思想的自由,就无法突破教条与框框,无法破除创新活动给创新者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政治压力,使人们或者无力创新,或者不敢创新。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有了思想的自由,才能赋予我们以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能使我们获得创造性;有了创造性,才能使美好的希望得以实现。思想的自由,要通过表达自由表现出来。惟有以表达自由为条件,创新性的思想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地交流、讨论、争鸣、丰富和检验。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离不开意识形态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争鸣和竞争,在争鸣与竞争中,意识形态文化才能充满发展活力。在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工作中,业已形成的习惯思路,常常把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理解成为意识形态灌输、意识形态控制。在网络技术、传媒产业高度发达的今日,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已成为现实。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就必须思想创新。如果一个理论失去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对大众的吸引力,无论你如何精心包装,如何动用传播资源,都难以深入人心。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彻底,就会说服人;理论要想彻底,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意识形态文化只有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契合了人们的思想需要,才能深入人心、凝聚人心。在实践中,对学术、科学研究与宣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有科学、客观的态度,认真地加以研究,不能用教条、机械的方式、方法,不加区别地对待。处理好思想自由与宣传纪律的关系,是思想创新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

推荐访问:执政党 推动力 不可或缺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