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蜡像馆里的林则徐|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门票多少钱

  伦敦有个蜡像馆,是人所共知的。据从英国旅行回来的朋友们说,这里陈列的都是世界各国伟人、名人、要人的蜡像,其制作之精巧,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致每当来宾驻足观赏时,竟然分辨不出谁是蜡人,谁是真人。
  这个蜡像馆,是由杜索夫人在1835年办起来的,至今已经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当然,它所陈列的人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更新。又据说它每年都要定期向前来观赏的人征求意见,询问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人物是谁,敬佩的又是谁,然后根据得“票”的数量来决定陈列的人选,倒是颇有一点“民意测验”的意味的。
  说来你也许不会相信,大约在一百年以前,也就是清朝同治到光绪初年,这里曾经陈列过林则徐的蜡像,而且陈列的时间相当长。那时中国的外交官,到英国去的,都参观过伦敦的蜡像馆,也都对这里陈列的林则徐蜡像有所记载。
  谁都知道,在中英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抵抗派的首领。开战以前,大张旗鼓地开展禁烟运动,并把从英国鸦片贩子手里收缴得来的数以万箱计的毒品彻底销毁的,是他,开战以后,坚决回击英国侵略者的武装挑衅的,也是他。然而,对于这样一位誓与禁烟相始终的钦差大臣,英国人不但不怨恨他,反而敬重他,以至于在他死后不久,就替他制作了蜡像,长期陈列,供人瞻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和当时清朝政府中的一些顽固派官僚截然不同,林则徐不是闭关主义者,更不是那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人。他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一条是禁绝鸦片,另一条是鼓励合法通商;他所要打击的只是那些横行无忌的鸦片贩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搞冒险活动的英国官员,而不是一般的正当商人。当时有一位英国医师喜尔,曾经受到过林则徐的接见,通过谈话,他得到的印象是,林则徐“对于英国人并无丝毫仇隙,只是痛恨那些贩运鸦片的英国人”。曾经到虎门海滩观看销烟现场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也曾与林则徐谈过话,他在《镇口销化鸦片记》中这样写道:“钦差大臣的唯一目的,过去是,现在还是,要禁绝鸦片贸易,而对合法的体面的贸易则加以保护和维持,这从他谈话的态度和内容都充分流露出来。”这就可见,禁烟运动并不损害那些远涉重洋前来中国进行贸易的英国正当商人的利益,更不要谈安居英伦三岛的普通老百姓了。
  当然,到伦敦蜡像馆去的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民意测验”中其所以那样踊跃地投林则徐的“票”,并不单纯是从本身利益着想,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深受鸦片之害,已非一日。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曾经多次发布禁烟命令,但是都在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手中被撕得粉碎了。林则徐与众不同,他一不向贿赂伸手,二不向困难折腰,坚强的意志加上果敢的行动,使得惯于蔑视中国官员的义律、颠地之流再也无计可施了,终于不得不在正义和禁令面前低头就范。禁烟,禁烟,清朝政府空喊了一百多年,禁令一道又一道,官员一批又一批,结果是一事无成;林则徐到广州三个月,就雷厉风行地把这件大事办成了,中国的贪官污吏怎不畏服,外国的鸦片贩子怎不畏服。特别是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百余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林则徐以他的无私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成为十九世纪中期名震全球的伟人。这样,中国人尊之为民族英雄,英国人为之立像陈列,不正是理所当然的吗!
  正义的事业总是得人心的:这就是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由无数历史事实所总结出来的科学论断。
  (呈士摘自1984年1月11日《新民晚报》)

推荐访问:伦敦 蜡像 馆里 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