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家风,禅茶得道:和尚得道

  和尚家风,并不持戒,又不坐禅,如此,只需三碗两盏酽茶,喝到一心不乱,便可得道。  有僧问如宝禅师,何是和尚家风?大师回答说,饭后三碗茶。禅家多吃茶,在于水乃至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追求清寂空灵的境界,便不可不吃茶,想做到四禅八定,便不可不吃茶,吃好茶。
  中国禅家爱茶,据说跟达摩有关,佛家的禅有两种,一种是如来禅,另一种是祖师禅,国人修的大都是祖师禅,祖师禅的开山鼻祖就是达摩。达摩祖师当年在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僧人们给他送饭,但他却原封不动。他虽然不饮不食,但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眠侵扰,打了一会盹,达摩祖师很生气,觉得自己连昏睡这样的困扰都挡不住,何以弘法渡众生?于是割下眼皮扔在地上继续坐禅。不久,从达摩扔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清香枝叶的茶树,他在后来的打坐中,一昏沉就摘下叶子来嚼,这就是禅茶的起源。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的禅院都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定时击鼓,召集僧众饮茶,吃茶便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出家人讲究慈悲喜舍,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所以他们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下等茶自己吃。中国禅宗的百丈清规,改革了僧侣乞食的风气,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禅林僧众往往因地制宜,种植茶树和五谷,自食其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大禅师也亲自参与。
  所以名刹出名茶,于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大都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保持良好,既有野生茶树,也适合茶树的种植。很多名优茶叶品种,大多都来源于寺院茶。比如四川的蒙顶茶,相传是西汉末年,甘露寺普慧禅师在蒙顶山种植七株茶树,据说此茶能治百病,称为仙茶。号称茶王的武夷山大红袍源自天心寺的僧人;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太湖碧螺春则是宋代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所制,叫水月茶,历代为贡茶,清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此外,还有普陀山的佛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天台山的罗汉贡茶等等,都是有名的寺院茶,现在最流行的铁观音,直接就以观音菩萨的名号为茶。
  以茶参禅,以茶悟道,以茶对禅机的禅宗公案比比皆是。据载,马祖有一位弟子松山禅师,一天请庞蕴居士吃茶。一边喝着,庞蕴居士自觉禅修颇高想为难一下松山禅师,突然端起茶盏问道,茶人人都可以喝,人人都有份,但为何其中的禅意却说不得?松山答道,既然人人都有,所以不用说。庞蕴发难,既然不用说,你为何现在又在说。松山淡然回道,总不能让人不说话吧?庞蕴找不到破绽,于是说,那当然,那当然。但他并不善罢甘休,见到松山只顾自己喝茶,便又说,你只知道自己喝茶,并不知道待客之礼。松山反问,谁是客人呢?庞蕴以为抓到话柄了,说,我啊,难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松山答道,既然是你,又何必再招呼呢?松山的意思是,我既然请你吃茶,已经把你当客人了,大家借喝茶参禅是平等的,不应有分别心,所以并无主客之分,其实你也根本也没把自己当是客人,又何必在乎客人的名分呢?禅宗公案说禅机相当玄妙,只能自己去领悟,如一味望文生义,便容易落入着相。
  佛家是戒酒的,在饮品当中,茶是最好的选择,仰山慧寂禅师有偈语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两三碗,意在钁头边。可见和尚家风,并不持戒,又不坐禅,如此,只需三碗两盏酽茶,喝到一心不乱,便可得道。

推荐访问:家风 得道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