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意象,巧妙的构思】艺术创作的构思与意象的形成

  摘 要:约翰·多恩的诗作富于奇思妙喻,而《歌》这首诗更以其巧妙的艺术构思而令人叹服。本文分析了诗中采用的奇特的意象与比喻,并从其节奏和韵律、诗节的形式、句式的长度和不规则的缩进排版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
  关键词:玄学诗 意象 节奏 韵律 缩进
  在众多的英国文学读本中,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玄学诗《歌》向来占有一席之地。作为17世纪玄学派的代表诗人,约翰·多恩的诗作以其奇特的意象比喻而著称,而《歌》这首诗除兼具此特点外,更以其巧妙的艺术构思而令人叹服,使这首诗成为众选家的必选之作。
  去把落下的流星抓住,
  叫曼德拉草根怀孕生孩,告诉我逝去的岁月在何处,
  是谁把魔鬼的双蹄分开,
  教我如何听美人鱼歌唱,
  或怎样避免被妒忌刺伤,
  去找找看
  什么风向
  有助于促进诚实的思想。
  玄学派的重要标志是“奇思妙喻”(conceit),玄学派诗人长于在诗歌中“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歌》的首节即是玄学诗特点的最好的诠释。
  《歌》分三节,第一节以一连串的祈使句开始,其中句句意象奇特。诗人首先要人“去把落下的流星抓住”。流星是种天体现象,流星划过长空,也许给人以美的遐想,但若要抓住流星,则是不可能之事。接着,诗人“叫曼德拉草根怀孕生孩”。曼德拉草又名何首乌,是一种植物,其根似人形,下部分叉,可做药用,据说服用其可有助怀孕。又据传说,将曼德拉草根从地下拔出时,会听到孩子般的哭叫声。然而,此系传说,可让曼德拉草根怀孕生孩则绝对无人能做到。开篇两句,从天上的流星到地上的曼德拉草,诗人采用的意象发生了惊人的跳跃,由高空一落及地,仿佛囊括了整个天地间,整个的空间。但诗人为何将空中的天体和地上的植物这两个属性完全不同的物体并置呢?诗人使用祈使语句,似与读者在辩理。那诗人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引领读者做何思考呢?
  “告诉我逝去的岁月在何处”,诗人将在空间的思考转移到时间上。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无人能够找到。(告诉我)“是谁把魔鬼的双蹄分开”,此一句,诗人又好似带领读者穿越开篇的时空,来到宗教的世界。魔鬼是基督教中存在的人物,传说中魔鬼的双脚是像牛羊一样分叉的。是谁把魔鬼的双蹄分开的?谁人知晓?
  紧接着,诗人又来到神话的疆界。“教我如何听美人鱼歌唱”,这里的美人鱼指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siren)。塞壬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妖,飞翔在大海上,拥有天籁般的歌喉,常用蛊惑人心的歌声诱惑过往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海员则成为塞壬的腹中餐。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奥德修斯采取了极为谨慎的防备措施才完全渡过了塞壬居住的岛。他吩咐手下用蜡把他们的耳朵塞住,又命人把他牢牢地绑在桅杆上,且在过岛时不要理会他的任何命令和手势。因此,当他听到美妙的歌声想要奔塞壬而去时,无人放开他,他们的船只这才安全渡过。据说奥德修斯是凡人中唯一一个经过此岛而未丧生的人。神话中还提到,除了奥德修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因善弹竖琴,用琴声压倒了塞壬的歌声,也曾顺利通过塞壬的岛。“教我如何听美人鱼歌唱”,神话中的英雄与神之子都不容易抵制美妙歌声的诱惑,常人又岂能做到,又怎么可能教会他人?
  流星、曼德拉草、逝去的岁月、魔鬼的双蹄及听美人鱼的歌声,从天上到地下、从空间到时间、从现实到虚幻、从宗教到神话,诗人的思想一而再、再而三的飞跃,这些被并置的意象看似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而这正是玄学诗中意象的独特之处。朱光潜先生曾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见到常人所不能见。”这些看去似乎毫无相似之处的意象其实有一个显著的相同点,即“不可能”。这些意象中所涉及到的全部事物均不可能做到,这些表面上牵强附会、杂乱无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的共同之处而被诗人采撷而来说明一个道理: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这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
  为表达“不可能”的主题,诗人撷取了各种各样的意象,有天上的天体(流星),地上的植物(曼德拉草);有时间(逝去的岁月),有空间(天上、地下均为空间);有传说(曼德拉草根助孕),有宗教故事(魔鬼的双蹄),还有神话(听美人鱼唱歌)。诗人纵横时空,真可谓天文地理无所不有,玄学派诗歌,尤其是约翰·多恩的诗歌,其意象比喻奇特而出人意料,但深深体味却又合情合理,给读者相当的刺激与审美感受。
  “(教我)怎样避免被妒忌刺伤”,让“找找看/什么风向/有助于促进诚实的思想”。世上无人愿意因妒忌而受伤,诚实是人应具的美德。然而当世人嫉妒成风,虚伪、欺诈遍地都是时,“诚实的思想”是难找到的,人也不可能做到“避免被妒忌刺伤”。诗人从具体事物(曼德拉草等)到抽象的妒忌和诚实,言说的仍然是“不可能”。
  在这一诗节中,诗人把各种纷繁复杂的意象并置,以此说明某些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诗人并未真正涉及本诗的主题。那到底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呢?这就为读者留下了戏剧性的悬念。
  如果你天生喜欢奇异的东西,
  那些常人难以看到的景象,
  你就骑马日日夜夜到处去寻觅,
  直到岁月在你头上落满白霜,
  回来时那么你告诉我,
  你所经历的奇怪事物
  但你发誓
  无论哪里
  都找不到忠实而又美丽的女子。
  诗的第二节一开始仍未挑明主题。诗人告诉读者,某些“做不到”“不可能”的事情就像天地间常人难以见到的奇异的东西一样,得日夜不停、耗尽终生且踏遍千山万水去寻觅。然而,即便如此,要想找到一个既“忠实而又美丽的女子”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否定女性。诗人在第二诗节的最后一句直述胸臆,点明了主题,而在第一诗节中所有奇特而无关的意象之所以并置,就是为了表明,世上有美丽的女子,也有忠实的女子,但既美丽同时又忠实的女子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即使你终其一生、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   真的找不到既美丽又忠实的女子吗?诗人认为,不仅如此,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女子。在第三个诗节里诗人更进一步表达了这一主题。
  假如你找到了,请告诉我,
  这样的朝拜我也心甘情愿,
  可是算了吧,我决不会去,
  尽管在隔壁我们就可以相见;
  尽管你见她时她还忠实,
  到你写信了还可以担保,
  但不及到
  我见到她
  她已经把两三个男人戏耍。
  如果你真的找到了既美丽又忠实的女子,那这样的女子诗人愿做圣人一般看待,诗人愿去虔诚地膜拜她。然而诗人知道,这样的女子即使存在,也只是瞬间或极短暂的事,不可能长久。因此,“我决不会去”。接着,诗人又用夸张的手法比喻女子的善变,说就算住在隔壁、近在咫尺的女子,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也能把两三个男人戏耍、欺骗。
  至此,诗人对女性的否定完全表现了出来。为表达此主题,诗人采用了极为奇特的意象比喻,这些毫不相关的意象比喻被安置在同一个语境中,初看起来晦涩难懂,使读者疑惑不解,但也给予了读者广泛的想象空间,体味之后、惊讶之余,读者会为诗人独特的表达方法拍手称绝。
  诗人巧妙的艺术构思亦使此诗具有独特的形式,表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节的形式、句式的长度和不规则的缩进排版等方面。
  《歌》这首诗共三节,每节九行。就节奏和韵律而言,每节诗又分三部分:一至四行采用四步扬抑格(anapestic tetrameter),隔行押韵(rhyme),即abab,似乎很整齐;五六行押同一韵cc;第七八九行也押同一韵,但不同于五六行,为ddd。排列整个诗节,则每一诗节的韵律是ababccddd。整体而言,这首诗的韵律并不非常整齐。
  从诗节的形式来看,每节又由不同的短诗节组成。前四行是“四行诗节”(quatrain),中间五六两行是对句(couplet),最后三行则是押同一韵的“三行诗节”(tercet),即整个诗节是四行加两行加三行的形式,不统一也不整齐。
  再看句式的长短。九行诗句中,七八行很短,每节中仅有两个单词,其他诗句则基本上是六个左右。另外,一至六行各为一单句,而七八九这三行为一句。这种长长短短、长短不一的句式也是一种不整齐的表现。再者,在前六行,诗人一行提出一件难做之事,一行一句一问,至第七行方才有所中顿,看似缓和,实则是一种强调,也表现出一种变化。
  不规则的缩进排版也使整首诗的形式增加了变化。就每个诗节来说,前四行是隔行押韵,也是隔行(即第二、四行)缩进两个字符。第五六行没有缩进,第七八行却缩进了四个字符,第九行又同首行一样。这样的缩进营造了一种不协调和多变,是诗人的有意为之。
  节奏和韵律的不统一,诗节的不相同,句子长短不整齐等,这首诗的方方面面都透出一种变化,这正是诗人的巧妙构思所在:诗人就是要用这种多变不一的外在形式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在主题,即女子的多变和不忠。这里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多变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诗歌的主题,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了这首诗主题的表达。
  另外在语言的使用上,这首诗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在诗的首节,诗人全部使用了祈使语气,好像诗人正面对面的在和人说话,这种口头谈话式的方式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整首诗没有什么大词、长词、难词,而是采用朴实的口语体的语言,浅显易懂。然而,朴素的口语体词汇却引出一件件不可能做到之事,表达了诗人严肃的思想,即对女性的否定。语言与语言传达出的事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这个诗节具有一定的戏剧感。
  悬念感的制造也是这首诗的特点之一。诗《歌》在首节使用一系列的祈使句,将一连串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并置在一起,且件件是常人难以企及之事,但诗的首节并未涉及诗的主题,使读者心中的悬念叠起,对此诗的主旨产生不可抑制的兴趣。即使在第二诗节的开始,诗人仍未提及主题,诗的主题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第二诗节将近结束时才现身而出,可谓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名诗《歌》为否定女性而做,因此,就思想而言,这首诗并无可推崇之处,但这首诗的意象比喻奇特别致,艺术构思精巧绝妙,可能是此诗位于众选家必选之列的原因吧。上天入地、天南海北、“纷”而“杂”的意象在反映出诗人敏捷而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玄学诗的诗歌特点。
  参考文献:
  [1]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 何功杰.英美名诗品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正栓,李云华.邓恩奇思妙喻艺术解析[J].名作欣赏,2009,(04).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首批“外语教研基金”资助
  作 者:白艾贤,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推荐访问:奇特 意象 构思 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