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博物馆藏两件汉代博山炉简说】 汉代博山炉

   近年敦煌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批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陶器,其中两件胎体施釉,器形独特,应为典型的汉代博山炉。   一件为绿釉走兽博山炉,炉通体高24厘米,炉盖高9.5 厘米,口径18.9厘米。炉通体施绿釉,釉体薄厚不太均匀。炉盖上塑有重重山峦,中间点缀着飞禽走兽。炉身饰有走兽纹,形态灵动。炉脚为三足,形态为三只蹲立状的熊,扛起整个香炉。另一件为黄釉博山炉,炉通体高28.1厘米,炉盖高11.5厘米,口径21厘米。炉通体施釉,炉盖与炉身的釉色有较大的偏差,炉盖的釉颜色厚重,几乎为褐色釉,炉身釉色较黄。炉盖上也塑有层层起伏的山峦,炉身为翻滚的波浪上饰有树木、虎豹、鹿等,还有持弓弩的猎人出没其中等繁缛的花纹,显得比较富贵。炉脚也为三足。这两件香炉的形制和纹饰为典型的汉代风格。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博山炉命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便令人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博山炉。另一说是炉盖多山形故名,查阅字典,“博”字就有众多和丰富的意思,如地大物博,因此博山炉通俗的说法为“有很多山的熏炉”。 博山炉实际上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 又合产地之名。
  据《西京杂记》等志史介绍,汉人使用博山炉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因为迷信鬼神,烧香祈求神明保佑;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以洁室,祛除潮湿,怡人心肺;三是汉时的达官贵人,有熏衣染被的习惯。看来熏香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起初只是为了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后来演变成一种雅致的生活习俗,熏炉也就从一种实用器演变成装饰品。西汉时期,东南亚以及西域一带的香料开始输入中国,这些香料不但名贵,而且多为树脂类香料,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气又不大。取香方式变化导致了熏炉的形制发生变化,炉身由浅变深,炉盖也越来越高呈圆锥形,为了使熏炉更有装饰性,有人把圆锥形塑成山形,博山炉便产生了,此后,香炉的使用与熏香习俗更加普遍。
  敦煌博物馆有幸从民间征集到这两件汉代博山炉,经专家鉴定应该是汉代中原流行的博山炉,值得我们珍藏和保护。编 辑段春华

推荐访问:敦煌 博物 汉代 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