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心得体会六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开乡村振兴局面提供干部人才支持作出了具体安排。基层是砥砺党性、锤炼本领的“大熔炉”,更是彰显担当、诠释初心的“大考场”,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做到“驻村”更“驻心”、“做事”更“做实”,用心书写时代答卷,用力奔赴时代征程。…小编为您整理了《选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心得体会六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当好驻村干部的“引路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党委组织部门要坚持派强用好、严管厚爱,严格人选标准,加强管理监督,注重关心激励,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组工干部作为《意见》的坚定“执行者”和有力“推动者”,应当做好驻村干部的“引路人”,满怀热情关心关爱驻村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切实做到用心服务、从严管理、有效激励,不断推动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干好新时期农村工作。

  当好体贴入微的“店小二”,用心服务驻村干部。“店小二”自古有之,说到底就是最普通的服务员。我们提倡“店小二”,倡导的就是一种随叫随到、贴心服务的精神。平日里,驻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最近,开展政策宣讲、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难免会遇上不被理解、不顺心的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带着感情主动服务,放下身段倾听他们的心声,以耐心、热心、真心为他们服务,与他们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主动帮其排忧解难,甘当“店小二”、甘为“娘家人”,让他们心理有依靠、精神有寄托,早日解开心结,走出被误解的“泥淖”,进而安心、舒心、宽心地为人民服务。

  当好公道正派的“铁包公”,用情管理驻村干部。公道正派是组织部门的立身之本,是做好党的各项事业的基础。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应当像包公一样做到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铁面无私管好驻村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严是爱,松是害。组工干部要加强驻村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严明驻村工作纪律,重在日常、贵在有恒,从点滴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针对吃拿卡要、漠视群众疾苦、私自脱岗漏岗等问题要一查到底,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除此之外,要带着感情管理驻村干部,用好用活容错纠错机制。一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想想驻村干部的难处、多思考驻村干部的需要,特别是对艰苦边远地区的驻村干部,更应该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少一份挑剔和傲慢,多一份宽容感激、少一份求全责备,坚持严管厚爱双向发力,不断激发驻村干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干事创业的活力和激情。

  当好攻坚克难的“排头兵”,用力激励驻村干部。当下,组织工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组工干部唯有以锐意进取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不回避、不绕道、不退缩,方能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俗话说,队伍行不行,先看排头兵。从某种意义上讲,组工干部是过硬工作作风的体现,是干部队伍中的排头兵,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备受关注,组工干部的作风如何,对干部队伍的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组工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时刻身先士卒,处处当好榜样,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攻坚克难,展现组工干部独有风采,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勇气开拓进取,不断激励广大驻村干部学有榜样、做有规范、赶有目标。

  岗位是责任,服务是天职,满意是标准。置身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组工干部要用实际行动处理好服务、管理、激励之间的关系,当好驻村干部的“引路人”,充分发挥派驻到乡村振兴一线干部的驻村帮扶作用,把管理服务驻村干部的实效作为检验工作能力的标尺,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关键词:村干部,当好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干部驻村要带“三心”

  当前,新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纷纷前往派驻村报到,新老驻村工作队有序开展交接工作。新的驻村工作队肩负着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的重任,不能有一刻的懈怠。因此,新派驻驻村干部要常怀“三心”,迅速进入角色,才能在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中发挥作用。

  令出行随,用心切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此次选派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等。“号令即出,动若风发”,新任第一书记要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及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部署,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按照文件要求,找准职责定位,才能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以村为家,真心融入。驻村干部要把自己当做村里人,扑下身子,严格落实“蹲点在村在岗,吃住在村”要求,驻扎到村。要率先垂范带好头,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思想准备,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心怀对基层工作的无限热爱,积极主动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激发村组干部队伍活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因地制宜、制定措施、精准帮扶,才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视民为亲,全心投入。驻村干部有常怀一颗为群众服务的真心,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工作。要把群众当做自己亲人,做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要多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主动担当作为,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并协调好各方资源,用心用情用力搭建起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推动乡村振兴各项重大任务落地见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绘好干部像 选准“驻村”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作为干部队伍的把关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绘好干部像,选准“驻村”人,以队伍高素质保证发展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又一程。

  以忠诚为底色,定画像之基。“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驻村”人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先锋队,要具有对党的赤诚忠心,更要有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忠实信仰。唯有如此,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才能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才能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大展其才。因此,忠诚作为干部像的底色,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充分考察干部的忠诚信仰,把好政治关,既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以言揆其行,选拔出讲政治、守规矩的“驻村”人。

  以干净为轮廓,勾画像之形。所谓“干净”就是廉洁,“莅官之要,曰廉曰勤”。一个干净的干部能够以廉为本,坚守底线,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同时,一个廉洁的干部更能作为群众的表率,他不为利益所动,一言一行皆为群众解民忧、办实事,人民群众也会信服,干群关系也会亲如一家。所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守好干部的廉洁关,既要考察干部的自身廉洁情况,更要观察了解其亲情圈、好友圈的实际状况,切实将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考察起来,不留死角、不漏盲区,以全方位审核确保“驻村”人的清正廉洁。

  以担当为细节,绘画像之实。德才兼备,方堪重任。“驻村”人的选派既要以德为先,更要有实干担当。乡村振兴任务重,面临的情况复杂,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各色各样层出不穷。要处理好这些,需要“驻村”人有想法、有措施、有能力,既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也能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因此,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在德的基础之上,选出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要切实在改革发展一线、艰苦复杂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前沿、吃劲负重岗位上看干部表现、看干部实绩,从而优中选优、强中选强,选出德才兼备的“驻村”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唯有通过对干部如实画像,才能切实选出一支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驻村队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谨防驻村干部“住”村不“助”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对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为驻村工作队选好人、组好队、尽好责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证明,成事在人。在8年的时间里,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驻村干部,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样,要实现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驻村工作队伍。然而,个别地方的个别干部容易将“好经”念歪了,把驻村当作逃避单位工作压力、到村“度假”的门径,长此以往,易出现驻村干部“住”村不“助”村的怪相,进而影响乡村振兴全局,亟需谨防。

  选准政治“老实人”。“首关不过,余关莫论。”选派驻村干部必须严把政治关,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注重从档案、工作实绩、群众心声中考察驻村干部候选人的政治表现和政治担当情况,真正把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农村工作的“挑山工”“孺子牛”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既是锻炼干部的“练兵场”,也是检验干部成色的试金石。倘若把关不严、认识不够,把不愿干的“官油子”选派到重点乡村“一住了之”,轻则影响干部自身健康成长,重则阻碍乡村振兴事业进程。

  组强人才“攻坚队”。“德才兼备,方堪重任。”选派驻村干部应在把好政治关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导向。坚持县级统筹、精准选派,按照先定村、再定人原则,由县级党委统筹各级选派力量,结合选派驻村干部的个人特长及所在单位的优势,进行对口派驻、因人定岗,实现科学组队、精准用人。聚焦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注重动员本土党政机关优秀干部担任驻村干部,为其搭平台、架梯子,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实现驻村更“助”村的目标。积极筑巢引凤,优化基层发展环境,不断释放外来人才“智能”,吸引一批“有乡愁、懂经营、善管理”的在外人才返乡发展,协助驻村干部共同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用好考核“指挥棒”。“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严管就是厚爱,加强选派干部考核是提高驻村干部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建立完善常态化驻村机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工作队的四大职责任务,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坚持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听取村干部、党员和群众意见,全面了解其现实表现情况。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为敢闯敢干、实干苦干的驻村干部撑腰鼓劲;
对懒政庸政、离心离德者绝不姑息。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民为本的干事创业氛围,促进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接地气、转作风、增感情。

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突出“四味”淬炼驻村“第一书记”初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已将丰功伟绩写进了脱贫攻坚战的“功勋簿”中,同样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选派的驻村干部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再续华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驻村干部要始终致力于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突破,突出“四味”淬炼初心,让驻村工作更“有滋有味”。

  常带“泥土味”,深入田间地头与民打成一片。驻村第一书记要坚持“走出去,沉下去”,真正实现向上连接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向下连接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使得驻村工作接地气、有温度、获认可。驻村第一书记要多一些“泥土味”,少一些“书卷气”;
要多在乡间田坎多“走一走”,少在办公室“坐一坐”;
要多湿一湿“脚下鞋”,少一些“花架子”;
要多说一说“土话”,少打一些“官腔”。“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驻村干部唯有常带“泥土味”,才能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了解百姓所需、急百姓所急,成为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

  挥发“汗水味”,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精神。驻村工作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下好“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实实在在的干劲、马不停歇的闯劲、春风吹劲草的韧劲,瞄准目标、立足岗位、狠抓薄弱点,不断学习借鉴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舍我其谁的魄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干事创业中来。要善于与当地群众一起开动脑子、撸起袖子、俯下身子,顺排工序、倒排工期,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大事、小事谋划在前、行动在先,力争在精雕细刻中出成绩、在精益求精中取大胜,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勤劳的汗水,浇灌人生价值之花与老百姓幸福生活之花。

  接受“辛辣味”,开通民意渠道让民当考官。驻村工作,千头万绪,要多了解百姓需求,多听听百姓心声,从群众的急难愁盼着手,才能解民困、纾民意、办实事。搭建平台,开通民意畅通渠道,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不好,都由村民说了算。让村民当“考官”,点评驻村干部,不留情面,多提“辛辣”建议,对驻村干部的“评估”和“打分”贯穿整个驻村期间,让驻村干部在“红脸”“受挫”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驻村队伍的整体水平。

  憧憬“甜橙味”,坚定如磐信心信念。广大农村,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蓝图已绘制,梦想已起航,眼下“旅游+农村”“生态+农业”“互联网+农民”等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广大农村将成为农产品集中生产和加工地、乡村旅游的主战场,打造成为特优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田园经济体,驻村干部将担负历史使命,参与到绘就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如期实现。

 我的驻村故事:选择了留下就要奋力前行

 

  心里有过徘徊、也犹豫过,想过回乡镇工作,哪怕有同事多次劝说,但还是选择了坚持——继续驻村。这里的四月还会飘雪,这里的夜晚隔着窗户也会听到狂风的咆哮声,我依旧当着驻村工作队队长,哪怕这里的条件稍微苦了点,房间也有些简陋。

  常常告诫自己,要把驻村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任务,要把融入群众当成一种责任情怀而不是强迫无奈,当了驻村工作队队长,要积极履职尽责,和群众打成一片。入户走访要把话讲到群众的心坎里,把事说到群众的心窝里,把活干到群众的心底里。

  这里的群众都积极进取、团结友善,但仍有些群众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想着得到党和政府的救济。我和村两委也走访了多次,嘴皮磨破,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劝了一回又一回,旨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一回驻村的经历,让我对群众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尽管打隆镇达加居委会的所有贫困户都如期顺利实现了脱贫,但入户走访还是工作常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也是我的“必答题”,教育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进生活生产方式,摒弃陈规陋习,定期不定期在村头巷尾,东边张家西边李家地走着,时不时地解决纠纷,化解群众之间矛盾。经常扮演“宣讲员”的角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给群众讲解党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如住院医疗报销、低保、养老金办理要求和生态岗位履职要求,开具各类证明等,教育引导群众过好幸福美好生活。

  “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衣食住用行等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要是放在以前,几乎想都不敢想,现在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要感谢党和政府。”这是每次入户走访,都能听到群众不假思索说出类似的话。

  群众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也得到了提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入户走访的步数都是以万来计量,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入户耽误时间,吃泡面解决温饱也是常有的事,核算群众收入、解答群众疑惑、解决群众难题,早出晚归也成为了我的驻村常态。

  “是非经过不知难。”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钥匙,“语言关”同样是我第二次驻村的最大难关,也花过精力、投入过时间去努力学习藏语,结果都会因为手头上的工作而耽误,最终也没把藏语学好;
信任是推动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用真心换真心,才能更好得到群众信任,我是从其他乡镇来的队长,工作不被理解,甚至被群众认为是耽误事、找麻烦。驻村以来感受到太多的委屈和不被理解的无奈,但看到群众的惬意笑容,就深刻觉得付出是应该的。

  心底下常给自己打气,既然再次选择了驻村,就要继续接力,用心干好工作。青春、热血、前方、未来,“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就应该是驻村该有的样子。

关键词:选择了,故事



快捷搜索:选好  管好  用好  驻村第一书记  工作队心得  

推荐访问:工作队 心得体会 选好 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