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迹材料---老骥伏枥志不渝,桑榆未晚霞满天]

斑白的鬓发,微驼的脊背,温和的笑脸,朴实的言辞。在校园里,似乎到处都能看到他奔波的身影。他,就是城头高级中学高三(13)班班主任、历史老师***,一名普通的59岁的乡村教师。

***,1962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张老师自1985年毕业至今,一直在城头高中工作,扎根农村36年,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32年。他甘守讲台,心系学生,情洒杏坛,桃李芬芳。

一、三尺讲台守初心,一生清贫献芳华

12年前,张老师的身体每况愈下,血压血糖都偏高,身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按理说,至此已经坚持带班主任长达20年的张老师,完全可以申请不带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但是,他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凭借着对教育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年近退休,拖着多年的病体,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现在仍然担任高三班主任,在三尺讲台上坚守着自己炽热的教育情怀。

工作上严格要求,平时他却和学生像朋友、像父子一样相处。他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有着乐观的心态,学生都很喜欢他。他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他带两个班的课程,每天早上学生五点半起床,他比学生起得还早;每天晚上他还要批改作业,查就寝甚至到11点还没睡。却不知,多病的身体需要他每天吃降压药,心血管药来维持。对自己的病,他轻描淡写,但对学生,他却格外上心。他笑着对学生说:“你们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放心,我一定尽力帮你们解决。”在学校里,哪个同学衣服拉链或鞋子坏了,他细心修理好;哪个同学生病了,他总是翻找自己的抽屉,送上自己早已备好的药品,并关切询问病情;有同学发生冲突了,他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化解危机。有时候看起来有点“护犊子”,但正是这份对学生深深的爱,使得张老师如此的不同。

二、风荷塘前细栽柳,呕心沥血育新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

早已毕业多年的马传超曾经是班级里极度厌学、自由散漫又时常旷课的学生,不断出现退学的念头。为了从根本上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班主任张宜松老师决定前去家访。家访后,发现他家境困难,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张宜松老师积极向校长汇报,帮助他减免学费。后来,马传超不小心摔断了腿,张宜松老师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帮他交了医疗费。张宜松老师还经常找马传超谈心,对其不断鼓励。一声声亲切的话语,一次次心灵的碰撞,马传超心理上受到很大的震动,开始端正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在最后的高考中,马传超被西北政法大学录取,他拿着通知书激动地对张老师说“没有老师持之以恒的爱,就没有我马传超的今天!”

三、青松凌风知劲节,辛勤耕耘结硕果

人常说:一个人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同一件事。张宜松老师,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不求名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荣誉:1998年所带班级获连云港市先进班集体称号、2005年获评连云港市赣榆首届名师、2011年获连云港市乡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013年被评为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2014年被评为赣榆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等,这一张张荣誉证书见证了张老师一辈子的教育情怀和执着。

四、儒雅风骨立杏坛,桃李芬芳满天下

著名青年诗人汪国真曾经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张宜松老师选择了做老师,选择了做班主任并且一做就是三十余年,把自己的一腔热忱扑在教学上,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带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生。所带的高三(2)班在2000年高考中本科上线获得市农村完中应届文科班第一,本科达线28人;所带的高三(7)班在2008年高考中应届本科上线18人,为高三年级应届上线最多的班级;1999年所带的班级被评为“连云港市先进班集体”。2008年张宜松老师被评为“赣榆县人民政府优秀班主任”,2013年被赣榆县教育局评为“中学生最喜爱的优秀班主任”。

在张老师的关怀下,一届届的学生从城中这个温暖的“鸟巢”飞向全国的大学。在清华、北大、南大等名牌高校中都可以看到张老师学生的身影,比如1988届考入北京大学的张克晓、1991届考入北京大学的杨苏军、2000届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伟、2014届考入西北政法大学的相福晓等。

***,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教师,他朴实的如一粒尘,平淡的如一滴水,却又厚重的如一棵松。他日复一日的做着他认为应该做的小事,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一腔厚植于内心的炽热的教育情怀,历久弥坚,支撑着张老师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躬耕细作,乐此不疲,谱写着自己无悔的人生乐章!

推荐访问:桑榆 老骥伏枥 晚霞 满天 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