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 [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二号坑馆内,随着簇拥的参观人流,我们没有更多驻足沉思的空间,走过闻名于世的铜车马坑,这里曾出土了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代铜车马。四马驾车,铜马为白色,铜车是彩绘的,极为豪华。吴小年先生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架铜车马是用现代技术仿制的,真的铜车马正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缅怀历史,不禁浮想联翩。
  
   疲秦之计――郑国渠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大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之势。山东六国之君人人自危,距秦国较近的韩国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延缓秦国攻韩,韩国君臣经过一番计议,想出一个“疲秦之计”,派精通水利的工匠郑国入秦,为其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牵制秦国的人力、物力,以削弱秦国东进的军事力量。工程正在进行时,没料到东窗事发。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我的确是受韩王之令入秦的。然而,渠成则良田万顷,秦国更加富庶,取六国不是更为顺利吗?我为韩国谋的利短,而为秦国谋的利长,请大王深思。”秦王听罢,觉得有理,便让他戴罪立功,继续指挥修建水利工程,这便是后世有名的郑国渠。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秦国宗室大臣对六国之客的怀疑,于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
  
   秦相李斯――《谏逐客书》
   当时所谓“客”,指非秦人而在秦国做官的人,李斯为秦国客卿,自然也在驱逐之列。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荀子的学生。他入秦以后,帮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很受秦王重用。李斯见到逐客令后,深感秦王犯了一个大错,便上书秦王,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名篇《谏逐客书》。李斯旁征博引,形象深刻地阐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从各方面论述得人者得天下的重要意义。提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看后,方知自己干了一件大蠢事,当即下令,废除“逐客令”。李斯上了《谏逐客书》之后,便骑马离秦都咸阳而去。
   李斯骑的是一匹跛马,行至丽邑附近已是人困马乏,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眼冒金星,他正想坐下来歇息,追兵赶到,就连拖带拉,要李斯回去。见这阵势,李斯想,回去定是凶多吉少,怎么也不肯回去。追兵性急,“噌”地一下抽出腰刀,要李斯跟他回京复命,正在这时,秦王乘“追风千里马”赶到,见追兵的刀尖指着李斯的喉咙,怕失手误杀李斯,一时性急,手起刀落,追兵人头落地,李斯大吃一惊,不知秦王亲自策马追到这里是何用意,直吓的浑身打颤,闭上眼睛,跪下听候秦王发落。哪知秦王翻身下马,连忙双手扶起李斯道:“爱卿受惊,寡人不知之罪也,还望先生不弃不嫌,随寡人回朝理事。”李斯挣开双眼,见秦王一片诚心诚意,很受感动,便随秦王回朝。尔后,为秦王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王知错改错,收回成命,在民间传为佳话。
  
   第一个使用“皇帝”一词的人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天下初定,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最高统治者都被称为“君”或“王”,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赫赫功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下令大臣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大臣们认为,秦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采用“泰皇”为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以“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自称“始皇帝”,企望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一直延续至清朝。
   尽管秦始皇只做了11年的皇帝,但他所创立的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支由七千多个兵马俑组成的帝国军团,究竟可以传递给现代人多少惊叹和感动!

推荐访问:当年 不见 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