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偏义复词”探析


  摘 要: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个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构词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偏义复词的结构特点和偏义复词的成因上加以探析。这对我们了解古代汉语构词法,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偏义复词”;结构;成因
  关于偏义复词(也有的称为复词偏义),王力的《古代汉语》认为“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古代汉语读本》也有同样的叙述:“两个意义相反或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单音词连在一起使用,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表示意义,另一个词只是作为陪衬”。其他的古代汉语参考书也是类似的说法。
  关于这种语言现象,古人早已经注意到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王肃注:“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清俞樾赞赏说:“王说得之。郑众、服虔云郑在男服,贾逵云男当作南,谓南面之君,并曲说耳。”
  对于偏义复词的认识和研究,前人都已有所论述。本文试图从偏义复词的结构特点和偏义复词的成因上加以探析。
  一、偏义复词的结构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两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顯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邓细南《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曾指出:“古汉语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以下的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缓急”联系下文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其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3)“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4)“园”,种树的地方;“圃”,种菜的地方,“窃其桃李”,只能进入到“园中”。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面的例句:
  (5)询谋得失,深遂夙愿。(王冰《内经素向经序》)
  (6)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天短长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例(5)“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6)“短长”偏指“长”,陪衬语素“短”在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合成词意义偏指哪一个词素,陪衬为哪一个词素,仍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确认。其意义偏指不固定,可前可后,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二、偏义复词的成因
  偏义复词现象虽然在古代汉语构词法中占的比例不大,但也不能忽视它,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构词现象,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清人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三中对李斯《谏逐客书》“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把其中的“目”删去,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是不了解偏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所致。那么,这种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我国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追求和谐对称,注重平衡统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也总是辨证地理解分析,把矛盾的双方连在一起,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如“成败”“得失”“作息”等,没有“得”就没有“失”,没有“成功”何来“失败”。《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种辨证思维使得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经常把相对的词连在一起说,即使只是其中一个表义。对于那些相关相近的事物,由于它们常配合着出现,相互联系,人们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如“车马”“旗鼓”“耳目”“风雨”等,其中一个出现,人们头脑中很容易想到另一个。于是这种重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就反映在了语言形式上,两个词成对出现,但是只有其中一个表示意义,而另一个作为陪衬而无义。
  其次,与古人的说话表达方式有关。由两个单音的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往往与古人委婉含蓄的言语表达技巧有关。当要表达不好的意思时,往往会用相反的好的词语作为陪衬,使听者更易接受。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说“古人之辞,宽缓不迫故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异同,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皆此类。”
  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
  “饥穰”,偏义于“饥”,指饥荒;“穰”指丰收,在句中无意义仅起陪衬作用,这是贾谊给皇帝的奏章,必须顾虑文辞的委婉,以“饥”带出“穰”,起到缓冲作用,言辞婉转含蓄而有余味。
  最后,与行文的表达有关。古人作文章讲究对仗,音律和谐。协调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往往把一些密切相关、正反相对的词语成对使用。因此,出现了用双音组合形式表示的意义偏指一方的偏义复词。
  总之,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个语言现象,了解其构成、原因,及对其不同特点的剖析,对我们了解古代汉语构词法,语言运用中的特殊性、准确性是有益处的,还可以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进而增强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邓细南.谈古今汉语偏义副词的不同特点[J].漳州师院学报,1994(03).

推荐访问:探析 古代汉语 偏义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