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取效:从语力的角度浅析《士兵突击》的语言特色]鸲鹆效言

  摘 要:“以言取效”理论出自英美言语行为理论,注重言语的施为性。《士兵突击》剧中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效力、有意错舛的语言交流效果和丰富对等的语言施为效能,正与言语行为论中的“语力”暗合。
  关键词:以言取效 语力 语言错舛 效力对等
  “语力”一词,出自英美言语行为理论,经由奥斯汀、塞尔、格莱斯等人发展成熟。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说语言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行为,具有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等三种功能,因而是体现为一种“言语施为力量”,故称“语力”。人们在关注语言实施行为时,关注的往往不是话语本身的含义,而是说话人为表达其意图而在话语中显现出来的效果,如严厉的、友好的、赞扬的、辱骂的语言,会让你产生失落、欢欣、高兴、痛苦乃至愤怒的心理和言行,甚至会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这就是“语力”的生动体现。所谓“以言取效”也正是指此。① 作为一部优秀的军旅作品,《士兵突击》经历了从话剧舞台到电视荧幕的转变,其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的个性塑造,无不得益于其独具台词色彩的语言,使影片最终成为一部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士兵成长经历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从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有意错舛的语言交流和丰富对等的语言效力等方面来分析其语言的特色。
  一、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效力
  人物对话是电视剧中最常见的情节方式。在诸多的人际交流中,个体语言的特色越鲜明,语言的形式越精悍,表现的内容就越富张力。《士兵突击》② 的编剧非常善于运用凝练、浓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取得一石多鸟的效果。
  剧中的主人公许三多刚进七连的时候,除了班长没人正眼看他。而在新兵欢迎仪式上伍六一喊出的以“列兵许三多”开头的并列语句,则像迸发的子弹一样射向他,使他一下子难以招架和理解。不久之后,我们就和主人公一起知道,这些话代表的是七连的荣誉,是军人的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的源泉,也是许三多后来全身心融入的生命依托。这样“列兵许三多”就不仅是一种称谓和职业特色,也是他行动的指南。
  许三多“落魄”在草原五班的时候,老魏有一句经典台词很能揭示这群处于偏远哨位的士兵的精神状态:“托尔斯泰收工啦!阎锡山、沈万山,哥几个支桌子啊!”显然这里的“阎锡山、沈万山”是士兵之间互称的诨名,与他们各自的出身环境有关。而“托尔斯泰”这一称呼就显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揭示出被指称的对象——李梦喜爱写作的特性。从修辞学角度讲,这属于借代手法,目的在于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兵营中冒出的“托尔斯泰”之称,不仅表现出老魏喜欢调侃的个性,也带着对李梦不好好混日子而追求什么理想的揶揄之意。“哥几个支桌子”的油滑语言,揭示出这群士兵耽于安逸的生活样式。这为一心想要在部队上好好干的许三多制造出一个格格不入的环境。
  许三多在剧中被称为“三呆子”,很符合人物这一特性。他的憨傻和一根筋的脾性通过他独特的言行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比如他独自坚持的修路、一个人代表一个连在饭前唱歌,还有对“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的简单循环的理解,在简单中让人体会更多不简单的内涵,并以他的执著感染和打动了身边的人。终于,在老A参加完一场艰苦的演习之后,许三多的外号又换了,这次他就被大家戏称为“完毕先生”。简单的称呼,不仅反映出大家对他出色完成任务的极大认可,同时也暗示着他如国际知名的“憨豆先生”一般,成为受集体欢迎的一员。这些称呼的变化,始终围绕一个“呆”的本性,把许三多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色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言语行为论者认为,我们说出的话和写出的文字,“它们的表征能力不是内在的,而是源自于心灵的意向性”③。意义或语言用法就包含在言语行为之中。《士兵突击》的编剧很善于用一语千金的方法来勾勒其他人物的心理。比如面临好班长史今的退伍,连长高成难掩心中的伤心慌乱,草草发言之后让士兵们对史班长做出一个评价。沉默了很许久后,伍六一终于吼出了一个字——“好”,这个字以吼的方式,挟雷裹电般带着很深的情感,像是从他心里的某个地方抠出来的,比任何语言都能表达他的情意。也正是这声吼打破静默,把全连士兵送别战友的气氛推向最高点。然而,随后许三多哭着喊出的一声“不好”,又使大家强撑的情绪濒临崩溃。在这个语境里,“不好”是许三多的情感跳跃性地对史今要走的结果的反对,而这才是大家真实的心声。这段场景由简单的两个词串起来,却具有长江怒潮般起伏开阖的效果,表现出受各种纪律规约的士兵们的复杂心绪,给人以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二、有意错舛的语言交流效果
  在语言力学关系的影响下,要想让双方的交流顺畅有力,“人类应该运用易于促进人类和谐的词来代替易于产生矛盾的词,实际上就是调整语词的力度”④。这也是语用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即在一个言语交际场合中,双方都应该对谈话抱有共同的愿望,互相配合,语句之间要有关联,以促进双方的了解交流。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这一原则,而是出于需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学格莱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特殊会话含义”⑤。
  《士兵突击》也采用违反日常语用原则的语言来探寻这种“特殊会话”的言外之意。如高成带着即将退伍的史今游天安门,结果开车违规,当他终于搞定交警回来时一肚子火地说:“我在这里长大的,可我永远搞不懂这里的交规!”结果史今自顾自地看着窗外说:“好漂亮。”高成继续发牢骚:“每次回家我都恨不得呼叫空投!直升机大队,呼叫支援!二环又堵啦!”史今依然顺着自己的思路说:“真该叫三多和六一都来看看。”……这完全是一次鸡同鸭讲的对话。高成对堵车、违规是恼怒的,同时也包含着对史今离开的不满与不舍;而对已决意离开的史今而言,一切都不再是他心里的麻烦,能够把握的就是留恋——他守卫了几年的城市的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情。所以高成的烦与躁都被他忽略,他们的语言成为隔膜着的自说自话,没有起到任何的交流作用,却渲染出一种别样的离别气氛:留者无措无奈,去者多情易感,直到一粒糖被塞到史今的嘴里,引发了他苦与甜交织的眼泪,他们才在泪水中和解……这种错舛的话语方式,使人物的情感表现更富张力。   许三多在七连的一次演习里出现过这样的特殊会话。因为担心班长饿肚子,许三多偷拿了两个热鸡蛋,致使全班的隐藏被识破,所有的心血付诸流水,演习也草草收场。就在高成让全班做检查并且打算上车离开时,许三多却非常不合时宜地拦住他,说:“连长,鸡蛋您别拿走了,我给我们班长带的,他没吃早饭呢。”“我也没吃早饭。如果咱们这趟能不让人发现,我不吃明天的饭,不吃后天的饭,我三天不吃饭!”然而许三多依然不依不饶地说:“要不您吃一个,给班长留一个?”“全连三个星期的作业全部泡汤,我吃不下,你说咋办?”“那也得吃饭,那不行,那饭得吃……”由这段各认各的理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许三多的反应能力确实慢了点,他未能领会上级说话的真实含义,轻重主次不分地和对方纠缠,导致自己成为领导眼中的“特殊兵”。旁观者却能从中感受到三多的呆、脑子一根筋的傻,还有他对班长不管不顾的好。人物的性格与相互间的矛盾就此得以展开。
  三、丰富对等的语言施为效能
  言语的施为性决定了“共同确认、理解和接受是一个言语行为得以实现的关键,它永远不可能是单个人单方面的事”⑥。语力作用于会话者之间,同样的话语,对不同境遇和有着不同的心理素质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对于许三多来说,班长史今是教父级的人物,是他一步步开启了三多的成功之门。史今何以成为这个“笨”人的精神导师呢?关键在于史今能降低自己,善于站在与之对等的思想立场和情感经历上来说服对方,把他从意识的“泥潭”中解救出来。
  例如剧中史今让许三多砸锤,自己掌钎,结果被他一锤砸中受伤,三多无法原谅自己,就把自己关进车舱。史今在初次劝说无效出去后调整自己的思路,再次回来劝说。明显区别于之前的循循善诱,他直接对着三多吼道:“招兵的时候我王八蛋想要你,是你死乞白赖地要来!来干吗?来吸他妈的鼻涕流他妈的眼泪?我跟你说白了,我这个班带得不错!我还指着它提干!我不想回家种地!你就真打算一门心思拖死我吗?”这种看似很功利、很赤裸裸的话,却对只认死理的许三多发生了作用:他不想伤害对自己好的人,他要加倍回报自己的恩人。史今就用这种露出破绽的方式第一次对三多吼,也让迷茫的许三多从此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好好干,自己的成绩决定了班长的去留。不过此时的许三多还没有完全从懊恼的情绪中跳出来。接着史今的语言又触动了他的神经:“别让你爸叫你龟儿子!”为自己争口气的本能,使许三多终于再次拿起锤子并且准确无误地砸下去。史今如果用高高在上的大道理去说服许三多,显然达不到这次谈话的目的。可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原则,在对话交际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史今的教育才能不仅仅表现在他以反为正的激励方面。作为一个农村兵,许三多具有浓重的乡土情结。所以,同乡成才离开七连的行为让他很是伤感。史今为了开导他,温情地讲了一个“调座位”的小故事,说自己小学时跟同桌关系很好,她调走之后自己很是伤心,但后来调座位,同桌又调回来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浅显的例子,让许三多意识到了自己的“傻”:成才只是暂时离开,还有再见的机会,没必要那么伤感。深奥的道理,三多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史今用浅易的事例和语言,作用于许三多的心理,使他产生共鸣乃至反思,就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其实,此时更需要安慰的恰是史今,因为他一手培养的许三多正在很多方面替代他,这意味着自己提干的目标越发渺茫。单纯的许三多找到了精神慰藉的同时,也正意味着史今精神上遭遇的不对等。这种连环式的悖论正显示出编剧对人物命运的严肃思考,对揭示史今的心灵个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相类,老A里的队长袁朗,也善于通过对等的语言效力展示他天然的领导才能。如在一次负重长跑途中,严酷的训练使不少人已经倒下。此时袁郎没有大声鼓励他们,而是冷嘲热讽道:“下次招兵别迷信什么老兵老部队了!直接上地方找几个老百姓,也不能跑成这熊样!”袁朗的讥讽正触痛这群经过千挑万选而入围的老兵们的神经。为维护兵的尊严,他们把自己的疲惫和愤怒转化快速狂奔的力量,终于顺利完成了训练任务,用行动反驳了袁朗的“观点”。说话不犯众怒是日常语言表达的禁忌,但在这种特殊的语境里袁朗的反面讥刺恰恰使他成功地激发出队员们最后的能量。
  以上可见,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具有构建性、创造性和恰切的语言表现。对于语言力
  度的准确把握,不仅能深化人物性格,巧妙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对反观我们的日常人际交流和教育管理不无启发。
  ① 张瑜.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9-40.
  ② 《士兵突击》剧的引文参考新华网、军事频道《士兵突击》小说连载。
  ③ J.R.Searle.Intention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p.vii.
  ④ 罗志野.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1.
  ⑤ 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52.
  ⑥ Sandy. Speech Acts and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19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警工程大学2011年度基础研究基金项
  目(WJ201108)
  作 者:周 琰,文学硕士,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及相关研究;汪 沛,文学博士,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及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推荐访问:浅析 突击 士兵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