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哪里来?|改革后消防员从哪里来

  改革从哪里来?  我赞同一说:改革是逼出来的。或曰,“倒逼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著名改革,其发生的机运,无不是朝廷、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若非七国争雄,地处西陲、国弱势危的大秦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秦孝公、商鞅怎会废井田、奖耕织、强兵甲,厉行变法?
  如不是民贫国穷,朝廷财政揭不开锅、濒于破产,王安石、张居正何须推新政,行改革?
  没有甲午海战的大溃败,割地赔款的大耻辱,以及列强环伺、瓜分中国的大危机,慈禧老佛爷、光绪皇帝,能搞维新变法和立宪改革么?
  是困难重重、岌岌可危的态势,逼迫当权者改弦易辙,寻求新的生机和出路。这倒应了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所谓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政权固若金汤,朝廷府库充盈,大的改革或变法,一般不会提上日程。
  当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东南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又是怎么来的?让我说,也都是穷困和危机给逼出来的。
  小岗村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状,搞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就是因为农业一团糟,农民连稀粥都吃不饱,这才穷则思变,要改革的么?
  宝安的老百姓冒着“叛国投敌”的风险掀起逃港风潮,不也是极度贫困和落后逼得他们活不下去而不得已为之的么?一位宝安农民曾对记者说,“‘改革开放’这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诚哉斯言!当代中国30多年来的大改革,是我们千千万万渴求摆脱穷困的父老乡亲,用自已的血和生命抒写出来的,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推出改革开放的大手笔。20年前邓公的南方谈话,一语中的:“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逼出来的改革表明,人总是有隋性的,体制也有其运作的定势和惯性。形势转好,改革后靠;日子难熬,改革将到。大抵如是。所以,高明的政治家不会被逼上死路才想变法、行改革;他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社会危机形于未炽之时,即能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商鞅的法家变革之所以较为成功,就在其快于六国、抢得改革的先机;而晚清的维新、立宪之所以一败涂地,原因之一正在其改革拖得太久、启动太迟,以至积重难返、沉疴不治。
  领导者的历史担当,既表现在勤政廉政,乐于守成,更体现在高瞻远瞩,勇于变革,为国家和人民谋划未来的发展与福祉。有人说,当下的情势,又到了“倒逼改革”的时候,或者说,中国的改革迈入了“深水区”。是否这样,我不清楚。但不管怎么说,除了改革,别无出路。
  我们身处改革的时代,活在日新月异的变革的世界。要凝聚改革共识、积攒改革力量,续写“春天的故事”,我们宁可多听些报忧说患的“鸦语鸹噪”,少闻些繁荣昌盛的“莺歌燕舞”。

推荐访问:改革 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