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政府领导下正面战场抗战

  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

 机械学院过程 2 102 班

 ***

 10010 ****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日的新时期。国民政府领导下长达 5000 公里的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正面战场的国民革命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 抗战战略方针的制定 抗战爆发之前,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仍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日本军备及一切物质均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和相当大的一部分制空权,空海力量相差悬殊,可以说在空海方面国民革命军基本没有还击能力,且日本在东北已造成侵吞中国的强大后方基地。鉴于敌强我弱而我国又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千差万别的情况,1932 年 3 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讨论决定对日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中日双方遂进入正式作战阶段。1937 年 8 月 7 日国民政府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以“持久消耗战”为中国抗战的最高战略,同时明确提出: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 由于国民革命军既要阻止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消耗其主力,又要保存自己实力的实际情况,国民政府制定的“持久消耗战”比较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现状,是有利于中国长期抗战的。但实现持久战途径主要是靠内线持久的阵地防御战,虽然能给敌人一定的消耗,但却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再加上一些国民党将领战术运用失误,指挥失当,结果往往是与敌人同时消耗。

 二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的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作战任务,其间国民政府制定的持久战略方针愈来愈明显地体现出来,并通过具体战斗得以贯彻实施。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国民政府先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调集 30 万兵力,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此时,国民政府也组织大量兵力,在持续了 3 个多月的激战中,国民革命军由于战术使用不当,武器装备相差甚远,因而负出惨重的代价之后被迫撤军,但是淞沪会战击毙日军 5 万余人;吸引并拖住日军主力 3 个月之久;减轻了北方战场的压力;改变了日军在华的兵力部署;打破了日军主

  力由华北平汉路直冲武汉,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上海沦陷后,日军沿沪宁路直逼南京。由于南京地区既非天时又非地利,于是国民政府作了“象征性防守”之后,放弃了南京。从单个的战役来讲国民革命军败了,而且败的相当惨重,但弃守南京符合当时的战略需求,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改变了单纯的阵地持久作战的思想,开始积极袭扰、牵制消耗敌人,防止其南渡黄河、直冲武汉。此时,日军为了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急于连贯南北战场,遂从南北两端夹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抓住有利战机,向台儿庄守军发起进攻。在国民革命军的英勇战斗下,取得了歼敌 1 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沉痛的打击了日军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日的斗志。

 日军在台儿庄遭受惨败之后,便纠集 7 个师团的兵力从南北两翼向徐州扑来,意图与国民革命军决战,妄图聚歼国民革命军主力于徐州地区。从当时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及军的态势来看,日军完全有可能将国民革命军主力围歼,因此,国民革命军在徐州地区附近进行了激烈抵抗后,国民政府下令国民革命军主力向西南方向突围,弃守徐州。国民政府的决定致使日军围歼国民革命军主力的计划全部落空,挫伤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而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却达到了目的,并为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日军通过徐州会战并未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便调集 9 个师团约 25 万兵力,以及各种舰艇120 余艘,飞机 300 余架,直接参加武汉会战,妄图通过武汉会战解决中国事件的大半。国民革命军则依托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减缓了日军的进攻锋芒,并抓住有利战机主动出击。可毕竟国民革命军将士的血肉之躯难以抵挡日军猛烈的炮火,国民革命军在坚守了四个半月后放弃了武汉,武汉会战以失败告终。

 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武汉会战虽然以失败结束,但国民革命军却取得了击毙敌军 4 万余人,近 10 万人丧失战斗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从此,日军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通过长达 16 个月的防御战,国民革命军虽然给敌人造成了一定消耗,但是自己的损失也相当惨重,所以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有所动摇,因此在相持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战果,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1939 年 11 月 15 日,日军集结 10 万余人在海空军的掩护下向广西进犯,24 日攻占了南宁,随后又攻占了昆仑关。昆仑关失守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处急调 10 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了立体化战争。经过 18 天的激战,日军被迫向九塘方向退却。据日军战后公布的材料说:“此役日军第十二旅团军官及班长死亡达 85%以上,士兵死亡 4000 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的称号,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军跟顽强的军队。’”由中村正雄的日记不难看出,国民革命军的英勇顽强和对抗战作出的贡献。

  1939 年底,国民革命军主动发动广泛作战的冬季攻势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日军遂实施报复性作战,于 1940 年 4 月中旬,日军调集重兵,企图将第五战区主力围歼于枣阳宜城地区。第五战区官兵奋勇抵抗,使日军遭受沉重打击,战役几起几落,但最终还是丢失了鄂北鄂西江汉平原富裕的产粮区。日军在宜城修建了机场对重庆等大后方地区狂轰滥炸。抗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悲观消沉局面,但是在枣宜会战中以张自忠将军为代表的爱国军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却给日军以强烈震撼。

 此外,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还有随枣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 22 次,重要战斗 1100 余次,小规模战斗 5 万余次。

 三正面战场抗战的作用与地位 正面战场的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战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

 (1)为沿海工业,高校内迁赢得了时间。从淞沪会战开始到武汉会战结束,内迁的工厂达600 余家,机器材料 70991 吨,技工 12164 人。虽然内迁的工厂只有一小部分,但大多是民族工业的佼佼者,实力雄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为国家保存了一批近代工业精华,奠定了大后方工业发展的基础。在工厂内迁的同时,战区大部分高校也内迁。高校的内迁保存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力量和科技精华,促进了大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培养了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人才。

 (2)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日本的经济濒临枯竭。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日伪军在正面战场伤亡近百万,且耗资巨大。

 (3)振奋了民族精神。在祖国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张自忠为代表的国民党爱国官兵上马杀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显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觉醒,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推荐访问:国民政府 抗战 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