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该出手时再出手


  摘 要:新的课程视角和新的课改理念下,微课在物理课堂中的运用和介入,应该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该出手时再出手”,以此打造摇曳生姿的物理学习新时空。
  关键词:微视频;物理探索;以生为本
  曾几何时,微课在课堂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以此打造出摇曳生姿的高效课堂。初中物理教学亦然。然而,并非所有的物理课堂都能如此幸运。微课在课堂中的介入时机、方式和路径不同,其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微课视频是仅仅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技法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为重点呢?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运用微视频呢?还是在真正需要它“登台亮相”之时,在该出手时才出手?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我曾经执教过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的公开课,正式上课前,先在其他班级试教,以下是试教伊始的一些教学片断:
  出示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受热时火柴棒依次落下来”的多媒体情境:随着“热”从金属条的这头传递到另一头,刚刚还在上面“巍然挺立”的火柴棒依次均匀地掉落。然后,教师讲解: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的规律,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本以为,这样的微课介入能够通过动态情境强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成功的课堂始于良好的开端”的目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茫然无措的表情足以说明,这个微视频在新课伊始出现可能不太好。课后,我征求同事的建议,教研组长说,相对于“分子热”这个知识点而言,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才行,不能直接出示微视频。同年级的李老师说:“刚刚上课,学生还不知道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你直接用微课视频显示出分子热传递的情境,未免太早了吧?”还有一个老教师说:“这个微视频好是好,但里面的实验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吗?”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说得更直接:“为什么要通过微课视频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难道不行吗?”另一个老教师说;“尽管九年级的学生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但是当铺垫不够、引入太过突然时,学生仍然会感到措手不及,仍然会显得一头雾水,说到底,这样的微课视频太早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听着老师们不留情面的发言,我既感动惭愧,又醍醐灌顶。是啊,关于分子热运动的教学,应该从分子的组成入手,而不是直接以“动态实验”引入;应该先通过一些简单的体验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如果“分子热运动”的产生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分子”的运动是急切进入学生視野的,那么,无论是多么华丽的视频,也达不到本课应有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影响。
  的确,好的教学应该“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1]。微课的介入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应以学生的眼光重新审视其中诸多的细节和出场时机,真正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以下是第二次上课的设计:
  1.创造情境: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追问: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为什么?
  2.进一步追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大量分子组成的),趁机举例:1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让学生真实地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3.教师提供材料,然后学生自己做实验: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4.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气体扩散现象的情境,并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课后,大家评论:通过修改,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顺序地对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符合孩子们“螺旋上升”的规律。同时,气体扩散现象的情境比之前的“受热时火柴棒依次落下来”的情境更符合本课的教学,让“分子热”的概念“呼之欲出”,“分子热”的引出水到渠成。从设计“1”到“3”的铺垫到最后微课的介入,显得瓜熟蒂落,因而更能激活学生的经验、记忆和思维积淀。
  这次公开课前后的磨课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想,微课是个好东西,但一定要让它“该出手时再出手”。“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才能达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学法与教法的和谐统一,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2]微课视频不论多好,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都应该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更高效,才能在微课的有效介入中,让学生呈现出活泼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和创造之光。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9.
  [2]刘金玉.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考[J].江西教育,2015(7-8):56.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理科中微课教学设计和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193。
  ?誗编辑 李烨艳

推荐访问:出手 时再 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