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最喜爱的戏剧戏曲演员排行榜_戏剧创作要顺应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向

  【摘要】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戏,凡是能引起观众兴趣和共鸣的无不体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新”: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构思、新的人物、新的手法。这些“新”正好适应了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向,使得这些剧目在当今戏剧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戏曲剧目要赢得观众,还必须以质取胜,这个“质”就要体现出“新”的物质。
  【关键词】戏剧创作;新;质
  【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981(2008)16-0024-01

  美学家王明闻先生在《审美谈》中说:“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也体现着非艺术家与艺术家在感受方面的共性。倘若双方根本没有共殿,艺术品对欣赏者来说就不可能成为感动他的审美对象”。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剧作家和观众同为审美的主体,剧作家的责任是从生活中获得美的感受,经过他的主体意识加工提炼成艺术品,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双方存在的共性。倘若剧作家漠视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向,那就会形成一种极端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费九牛二虎之力创作出作品搬上舞台,一方是不进剧场或是进了剧场不久就“抽签”椅子响。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在选材和立意之时,必须注重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向。
  当今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向究竟表现在哪方面:一言以蔽之――“喜新厌旧”。“喜新厌旧”这个成语,在人们道德的尽版来评价一个人对待婚恋的态度时,往往带着鄙视的贬意色彩。然而在美学范畴里,它却是一种正常的审美现象。每个人对新的东西总是充满着好奇,期待着去感知、去认识。对旧的东西,因为在他的印象当中已存在记忆,再接受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
  古老的中国戏曲伴随着不同时代的人,走过漫长的道路,建国后经过戏曲改革,涌现了不少为观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尤其是国家为鼓励创作而设置了“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后,优秀剧作家更是异彩纷呈,给一度陷入低谷的戏曲输送了新鲜血液,给广大剧作者和戏曲爱好者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
  认真分析当代剧场上的成功之作,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戏,凡是能引起观众兴趣和共鸣的无不体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新”: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构思、新的人物、新的手法。这些“新”正好适应了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向,使得这些剧目在当今戏剧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量的舞台实践告诉我们,戏曲剧目要赢得观众,必须以质取胜,这个“质”就要体现出“新”的物质。单从湖北省的创作剧目来看,一部《徐九经升官记》响遍了全省,红遍全国,现代戏《家庭公案》不仅演遍了江汉平原,就连襄樊地区也有移植演出,这个戏演出上千场,不能说是没有观众,就连我市最近获“文华”大奖的《刘秀还乡》载誉回来不久演出也是上百场,还有不少外地剧团正在移植上演。
  《徐久经升官记》的“新”,新在作家一反传统戏写清宫的套路,让观众在看惯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戏曲舞台上得到耳目一新的感受:人物新――外形丑内心美的徐九经,不因权势的是非,大智若愚,出奇制胜,功成名就却急流勇退。立志新――不做“昧心官”,要做一个“良心官”。表现手法新――借鉴相声的捧、逗,使对白充满机趣等等。《家庭公案》的“新”,新在顺应人们呼唤当代清官心理,在情与法的的较量上,完成了对当今模范执法者的感人形象。这个戏在有的地方演到公安局长亲自为儿子带上手铐时,当地人在剧场燃放鞭炮,以示钦敬。《刘秀还乡》的“新”新在让人们通过皇帝返乡的遭遇,产生对现实社会矛盾联想。使当领导的和平民百姓都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戏曲剧目的艺术性,不仅取决于剧目中反映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如何使这种生活内容作为当代人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来。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把原本历史的东西转化为当代的需要的东西,才有可能沟通舞台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渠道。从而使观众进入审美境界、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共同在剧场里完成艺术创造,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创作目的。
  由此可以说明历史剧、新编故事、传奇剧等题材的剧本创作,少不了需得一番推陈出新的创造,旧题材出不了新思想仍然是旧的,新题材表达个旧观念也是旧的。之所以强调剧作家要对当代社会艺术的审美趋向保持敏感和清醒,是因为这种敏感和清醒对创作品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它能使作品提供出前人和别的所不曾提供过的新意,从而给当代人以新审美享受,作品也是由此获得艺术生命和存在价值。

推荐访问:顺应 趋向 审美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