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把金针度与人|巧把金针度与人含义

【摘 要】 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从而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本文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三个方面入手,探寻文言文教学规律,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关 键 词】 文言文;教学;方法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学生望而生畏。而传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结果也就是事倍功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一、让学生了解作家,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将“文”与 “人”结合起来。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兴趣爱好、风格志向、生活经历、品行为人、处世哲学、家庭情况等,还要让他们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外交等等。如教学《六国论》,不但要了解大器晚成的苏洵,更要了解两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一是六国灭亡那个时代的情况,借以明确作者立论的根据;另一个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情况,以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借古讽今)。所以阅读文言文,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试想如果不放入封建时代的政治文化大背景去认识,那么屈原的“孤高”、陶渊明的“平淡”、嵇康的“隐晦”所体现的就只有个性美,而无“人格美”。二、让学生学会积累,归纳知识学习语言必须要有语言材料,学习文言文也必须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背诵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和著名篇章。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多数对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能熟练背出,但对不要求背诵的段落、篇章很少去读甚至不读。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另外,在现行的教材中,虽没有对文言修辞知识作要求,但在实际的阅读当中,又经常会碰到,所以适当积累一点文言修辞知识,是很有益处的。况且比喻、借代、拟人等常见文言辞格其基本功能、类型等大致古今相同,比较容易掌握。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可以自行理解消化,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如对《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野马”的理解,若不从修辞角度去考虑,是绝对没法解释的。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修辞,必能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有利于对课文尽可能确切的释译,又能有益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学文言文还需积累一些必要的文史常识。如对古代的典章名物、管制科举、年号、人名、地名等,应该有所理解。一句话,就是对那些专用名词应该有所感觉,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诸如“太子洗马”这样的官职会闹出笑话来的。学习文言文的积累工作应该在课内完成,但光凭课内积累还不够,还得学会“搬家”——将课本上积累的一些知识搬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上也照样能理解。真正将知识转换为能力,为我所用,才是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三、让学生学会比较,触类旁通“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人们认识事物往往要借助于比较,鉴别异同高下,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一)古今词义比较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词义的变化最大,表现为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如《琵琶行》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暂”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与现代常用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遇到这一类词语就不能简单地按现代常用的词义去解释,而应当认真比较辨别,以求得确切的理解。当然,文言文也有“历久不变”的特点,在生活中还有保留的古汉语现象,如“爽身粉”的“爽”等,若在讲使动用法时,可适当举例点拨,学生就会有顿悟之感。(二)古今句法的比较文言文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拿到句子拆开每个词都能解释,但联系起来却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更不会翻译,原因是缺少必要的句法知识。文言句法教学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法,由于古今汉语的承传性,古今句法基本相同,但也是有所区别的,其区别主要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上,学生若能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形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并以此进行古今比较,那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的例子:“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该句属于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句法,“能不易其志”这一定语后置在中心词“缙绅”的后面了。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多作古今句法的比较,那学生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别就只有那么大。(三)与成语的比较成语大多是从古代承传下来的,成语作为文言的“化石”大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无疑,借用一些至今仍用的并且保存着古代汉语某些用法特点的成语进行分析,就可以化难为简,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某些文言特殊用法。如讲到词类活用,可举例“不远万里”的“远”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又如讲到特殊句式时,可举例“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另外的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在讲授词义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常用的成语,借成语来印证。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对课内字词的印象,同时也积累了成语,可谓一箭双雕。如《过秦论》一文中,“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与陈陈相“因”的“因”意同,均为“沿袭”的意思,“赵奢之伦制其兵”中的“伦”与“不伦不类”中的“伦”意同,均为“类”的意思。(四)新旧知识的比较新旧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借助旧知获得新知是自学之道。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紧扣过去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因此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如“朝”字就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等,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朝”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可以再联系旧知,诸如“朝思暮想等”,进行系统的归纳比较,从中可见,“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大臣是在早晨拜见君主的,所以引申为“朝见”,再由“朝见”引申为“朝廷”“朝代”等。总之,文言文字词讲授落实固然重要,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乐学、会学、更为重要。因为这才是通向“不需要教”的正确途径。【参考文献】[1] 郑晓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J]. 学周刊C版,2011(3).[2}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 中学语文教学,1997(4).[3] 胡桂兰.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

推荐访问:金针 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