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亮:天空才是极限] 天空才是极限

  在今年高考前夕,市教研室出了一组模拟考试题,结果青岛二中考得不好。  作为“旗舰学校”,一时间质疑声四起,青岛新闻网专做了一期文章,叫做“二中滑铁卢?”,但校长孙先亮却不以为然。
  等到高考结束时,人们发现,二中今年的高考成绩与模拟考试几乎相反,不但全市遥遥领先,而且超过了上一年。
  不可思议么?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山东这样一个应试压力巨大的省份,取得这样成绩的背后是:全校数百个社团,一学期58个校级大型活动,副课多达119门,但历年来高考一本上线率超过97%。
  现在的二中,还基本实现了学生、教师和校长共管学校的局面,这在中国几乎是少有的“现象级”学校。
  不过,“见证奇迹的时刻”需要长时间平凡的积累,二中也不例外。
  一沙一世界
  2008年9月,青岛二中出现了别开生面的一幕——选“市长”。
  在“学生自治会”运行了八年之后,孙先亮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他把学校看成一个城市,然后让学生来管理。
  在这个叫做“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学生组织中,具备了城市管理的各种要素,包括市长、副市长、市委秘书处等角色与职能部门。开始的时候组织形式比较简陋,只是下设学生自治会、素质拓展委员会及环境委员会三大职能部门,全权统筹学校交通、水电以及道路设计等大小事情。但随着后来的发展,仅仅自治会就拥有九大部门,宣传、外联、企划等等,现在算下来,大大小小共计21个职能机构,与一个真实城市的管理几无差别。
  其中学生自治会是全校最大的学生自主管理部门,各项常规检查工作包括课间操、迟到早退全部由其负责。而素质拓展委员会则管理学校大大小小数百个社团,联系专业机构进行拓展训练。环境保护委员会顾名思义,则主要维护学校的节能减排、节能设计大赛等相关活动。
  在“城市治理委员会”之外,学生们还创造性地分出其他两个组织,一个是“学生会”,负责学生群体的权利维护,和学校的各个层级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另一个则是“民主议事会”,而这个学生组织的目的,是对其他两个组织进行监督。
  在人员的任免上,“城市治理委员会”采取了代议制的方式,由每个班级推选竞选人,在开学之初进行的“千人演讲”上,通过海选投票的方式,按照评委会打分,最终决出由谁来担任“市长”、“副市长”等重要职位。而“民主议事会”成员则完全是通过全校直选。
  事实上,这只是青岛二中58个大型活动中的一个而已。当然,它也是孙先亮十年教育变革的生动缩影。
  在他看来,这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现实运转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实践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不至陌生与迷茫。
  但如果追根溯源,“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雏形却不完全是孙先亮的思考,主要还是来自学生们自己的创意,起于今天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的“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个简单的模拟活动却最终因二中孩子们的梦想创造而发扬光大。
  庄周的梦
  “模拟联合国”活动走进青岛二中是在2003年。孙先亮还记得,那年四月,北京大学发过来一封信,信上注明:
  北大将于5月份举办世界领袖模拟训练营,特邀青岛二中派代表参加。
  二中当时正在设计“学生领袖气质培养”的活动,看到信,孙先亮很感兴趣。虽然很早就听说这个训练营,但是如何运作他不知道。因此他责令学校团委负责此事,很快派出了由李玥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
  虽然学校在训练营获得的成绩微不足道,但是从此改变了学校的运转。有谁能想到,“模联”中的“模拟”在二中学生中间发散、发酵,不但超出了二中的范畴,还达到了海内外?
  这些孩子回来后立刻做了“模联社”,2005年举办了“青岛二中模拟联合国大会”,成为大陆地区首届由高中生自己筹办组织的模联大赛,并收到了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的贺信。
  随后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发不可收拾。在二中开始了一系列的模拟旅程,申奥、申博、世界峰会、商业投资论坛、人代会、法庭等等,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材料,最终让每个组织的运转尽可能贴近真实。孩子们在其中扮演角色,既可能扮演说服投资者的角色,也可以自由在法庭中进行辩论,还可以进行募捐策划等等。
  其中模拟世界峰会的活动尤其大放异彩,孩子们第一年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写了信,并邀请他参加。第二年“峰会”扩展到全市所有学校,第三年扩展到全省,到今天卷入的学校已经遍布沿海六个省市。在此过程中,所有的邀请、申请、海报宣传和活动组织等全部由学生自主操办。
  在十多年的时间中,二中的活动和社团发展壮大,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数十个社团,遍及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活动五花八门,既涉及老师也涉及校长,除了周一到周四的时间不被允许之外,几乎每一周都有大型活动。学生们在社会上获得的奖项有来自天文方面的,有来自数学竞赛的,也有来自舞蹈家协会的等等。
  会不会影响学习?在孙先亮看来,无论是活动还是副课,都有效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提升了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考试中,实际上具备了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捕捉问题的习惯,有这样的高度,又怎能考不好呢?
  雄关漫道真如铁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的大脑思维完好释放,这样的实验和追求,坚实地伴随了孙先亮十一年的校长生涯。其中的艰苦,到现在想起来,仍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孙先亮先讲了个故事:
  以前有个财主,雇了一个很好的木匠为他工作。木匠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做了无数优美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后来他渐渐老了,就去跟财主说,我想退休不再做了。那个财主也不劝阻,只是说,再做最后一个吧,做完就退。木匠想,最后一个就无所谓了,何必费太大的功夫呢?过了几天他马马虎虎地做完了。回去跟财主交差,结果财主说,这个就送给你,算是我给你养老的礼物吧!
  孙先亮感慨说:人怎样做事,其实最终都是为了你自己。
  这当然是有感而发了。因为就在那年的一月份,他接过了青岛二中老校长的担子,从此人生走上了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   算算日期,距离今年正好十年。而就在孙先亮成为校长之前,二中刚刚从青岛市中心迁出不到三年的时间。
  当时国家进行首批示范性实验高中评选,青岛最好的中学二中,彼时的高中部和初中部都挤在一个仅仅20多亩地的学校里,连课间操都要实行“单双号”轮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岛市市长下令,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给学校。在二中的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东迁”。
  “东迁”的结果远没有想象中美好。最终入选的学校所在地是崂山区,那时还没有得到像样的开发,距离市区又十分遥远。不但学生们必须寄宿,老师上班也非常麻烦。各种条件都显得简陋,看起来一片荒凉。
  孙先亮讲了个笑话,说很多学校在争取优质生源的时候,往往用车把孩子们带到二中的门口,说:看看,这就是你们眼中的理想学校,你们真的愿意去么?
  1999年,学校的危机感空前强大,他连夜给老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治校想法。老校长要求他研究各个学校的教师改革,并进行汇总。
  为了保障双方的权利,市里面为此特别出台了政策,允许报考二中的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其他学校不受影响。这样的政策一直实行了三年,保护了二中尴尬的地位。而也正是在这三年中,孙先亮痛定思痛,为后来的变革行为打下了基础。
  2002年,在他39岁的时候,这个二中史上最年轻的校长,正式开始按照他当年千思万想形成的改革方案,开启一场即便今天看起来仍然十分冒险的治校“革命”。
  宁国以礼,治乱以法
  当时二中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没有人有寄宿的经验。孩子没有,老师也没有。孙先亮就保持和孩子们同样的作息规律,早起做操晚上值班,开始观察学校的优弊。
  而此时此刻首要的问题是,大量新调来的老师和新招收的大学生,缺乏干劲,甚至无心做事。
  孙先亮举了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老师在高考监考的当天,居然睡过了头,过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考场。按照孙先亮的说法,如果你再晚一会不就考完了么?这就是完全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下滑,不但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很低,而且老师们也遭到外校轻视。孙先亮自己有时去听课,也感到惭愧不已。
  这造成了他上任之后第二天,几乎是“迅雷不及掩耳”,就颁布全员竞聘上岗政策。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新上任的校长这么快就“翻脸不认人”。
  得罪人怎么办?搞砸了怎么办?孙先亮全没想过。他说,“当时年轻,根本不在乎,真的是无所畏惧。”
  竞聘结果出来一看,按照制度设置,有六个教师达到下岗标准,四个需要留校察看。孙先亮同样做得很绝——立即执行!
  这一手打破了学校所有人的缓慢节奏,要知道,每一个能进入二中的老师都不简单。来自上上下下的压力很快堆到孙先亮的头上,甚至最终捅到了市长那里。
  孙先亮告诉记者:“没有人想到市长真是很支持教育,我跟他一解释,他二话没说,十个人全部调走。”
  这几乎就是“终极杀威棒”。
  孙先亮现在回过头来看,仍然觉得这一阶段无可避免。因为混乱已经突破底线,教师不教书,学校还叫什么学校?
  老师的治理达到了初步效果之后,下一步就是学生。孙先亮坦承,由于学校的纪律松散到了一定程度,在对学生实施治理的过程中,除了道德教化之外,也实行了一些在现在看来不太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比如在操场点名批评之类的,都在所难免。
  但无论如何,经过这次狂风暴雨般的强力整治,二中重新回到了曾有的轨道上。孙先亮将这个阶段定性为“回归”。
  病树前头万木春
  奇怪的是,最终饱受诟病的却不是“严厉”。让他遭致大规模批评的恰恰是因为“自由”。
  在经过短暂的整顿之后,孙先亮开始按照预期步骤,推行他久已准备实现但后来争议四起的高中教改。
  改革是从运动会开始的。2000年9月末,孙先亮自作主张,希望像在初中部一样,办一届由学生们自我组织,最终令人难忘的运动会。结果这个难忘却是因为太失败了。
  运动会期间,孙先亮一天都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有班主任说他班的竞赛成绩统计错误,一查,确实。学生会干部跑过来说已经太混乱了,怎么管呢?体育老师过来说,比赛检录不及时,裁判也不专业……
  最终的失败让大家很沮丧。只有孙先亮觉得,谁没有失败呢?第二年继续。
  在他当校长的时候,运动会要永远由学生策划组织。随后几年,运动会终于不再失败,而是不断推陈出新,就像现实中的运动会一样,两侧挂满学生拉来的广告牌,正步入场变成很有特色……
  2001年他还采用“全民公决”的方式取消了早操。2003年,在第十三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上,“花魁”——“青岛啤酒女神”又被二中年仅十六岁的王琦折到。
  二中短时间内开始出现了上百个活动社团。
  问题也因此纷至沓来。
  就在王琦折桂之后,办公室的电话成了热线,几乎全是质问:为什么二中要参加这样一个活动?难道学校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么?而当年坚持国庆放长假,也让孙先亮感到无比迷惑,很多家长打过来的电话居然是:全市的学校只有二中放那么长的假,难道孩子们不用学习么?
  孙先亮前思后想,最终决定不予回应。他在大会上公开说:我校学生王琦在一个世界性的活动上夺取桂冠,那是学校的荣耀!而实际上,难道你们来到学校,只是为了持续不断地工作,永无休止地背书么?
  然而无论如何,这段在社会上充满矛盾和指责的时期,让孙先亮无比难过。没有人理解,就像在走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长长的黑暗隧道。
  这一切,最终在三年后达到顶峰。孙先亮终于迎来了最不想看到的事。
  黑云压城
  2004年高考结束后,因为大批学校考得不尽理想,南京《扬子晚报》以“高考之痛刺痛南京”为题,刊登了“南京市因为素质教育而造成高考水平下降”的文章,引发对素质教育的一次反动。
  《青岛晚报》仿效这篇文章,同样刊发了一组文章,直接质问道:为何青岛市区全部高中高考上线人数还不如郊区的一所中学?二中作为青岛最好的中学,批评所指,自是首当其冲。   一时间社会上各种对二中的非议汇聚起来,在网络上也出现铺天盖地的质疑。
  正在此时,孙先亮的家庭也出现了问题。他的老父亲因为溺水,也随之逝去。压力山一样的沉重,那大约是孙先亮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可以支持自己,明明知道自己是对的,但似乎无论如何都不能向前走一步。
  他回顾多年来的教学生涯,想到最快乐的时期莫过于任二中初中部校长的时候,因为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他做了多次的创新。最后他调走前夕,在元旦由学生组织的篝火晚会上,大家跳啊、笑啊,孩子们的笑容和老师们的激情如在眼前。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孙先亮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我的心一会如烈焰般沸腾,一会如寒冰般冰冷。”他一遍遍反复拷问自己:难道无数有良知的教育者辛苦追求的素质教育有错么?除此之外,中国的教育还有出路么?难道这样一份基于教育者良心和责任的学校追求,我能轻易放弃么?
  困难与非议持续了一段时间,孙先亮接到了通知,要求去省城开会。在临走之前,他召集全体教职工聚集,说的问题只有一个:我,绝不会放弃素质教育。
  他进而提出四个坚持: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坚持提高教学效益不动摇,坚持突显办学特色不动摇,坚持打造国际教育知名品牌不动摇。
  他坚信自己站在国际前沿,路,虽然偶有曲折,但大方向无可改变。
  虽千万人,吾往矣
  孙先亮大学学的是哲学,因此喜欢思索隐藏在事件后面的原因,力求每一次都能“料敌于前”。他经常说的是,所谓工作,就是在问题没有爆发之前解决它。
  2004年高考不理想带来的教训很大,经过思索,他开始追问这里面更核心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他分析学校的师资,得出结论是:除了郊区学校大量采用往届生来取得优异高考成绩之外,也有二中“东迁”之后本身的不足。那几年,学校大量引进了刚毕业的学生,每年都达20多个。在当时的教师队伍中,有近一半是刚刚进来的,而还有一部分进来不足两年,加起来超过70%的是缺乏经验的教师,这不能应对需要充足应试经验的高考。
  然而,即使如此,当时的师资仍然严重不足,以至于最后孙先亮把所有优秀的教师调往高三,几乎放弃了高一、高二的教学质量。他自己在巡视课堂的时候,多次觉得内心惭愧,但又无可奈何。
  他想,如果要继续实行素质教育,那么对二中来说,面对如此多的指责和压力,现在几乎已是背水一战了。
  下一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师资、课堂。
  在师资上,孙先亮开辟了几条战线。首先在《中国教师报》上大幅刊登广告,全国范围内招聘教师。在短时间内就有多达500多人报名,学校经过精心挑选,最终招了7人。
  第二,每年都实行淘汰制,不合格的教师坚决要离开二中。孙先亮通过评委会、学生课堂评价、教师团队考核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其是否适合,具不具备转岗条件,然后做出安排。
  第三,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绩效标准。在海尔总裁张瑞敏的讲座中,孙先亮很认同他的一句话:其实一个团队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能干的一定要奖励,不能干的一定要惩罚。如何让老师尽量把目标集中在学术领域上,是孙先亮那几年集中解决的问题。
  第四,自我培养。二中做的培训五花八门,比如自己提出的双优工程、教师发展力培训等等,再比如把教师拉出去培训,而且分层级分梯次进行。从国内到海外,逐渐从国内的传统培训走向世界上第一流的教师培训课程。
  师资的解决之外,第二步就是课堂了。
  花明柳暗
  孙先亮把课堂称为二中真正的“核心秘密”。
  2004年之后,他仔细琢磨高考和素质教育之间链接的关键所在,寻思要保持教学质量,课堂无疑是基础和底线,如果它不能被激发活力,那么教育品质很难有所提升。
  也在同一年,华东师范大学的霍益萍教授来听课。听完课之后霍益萍说:二中的课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想要真正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要有质变。她接下来亲自上了一堂课,这堂课彻底颠覆了孙先亮的想法。
  随后,孙先亮开始每年有针对性地做课堂的评比活动,比如精彩课堂、达标课堂、特色课堂等等。孙先亮的要求是:所有学科的课改必须同时进行,全校教师必须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到每个老师都要接受评价。至于在什么时间讲什么内容,则全部由老师自定。
  讲课之时,孙先亮从外地请专家来点评,这是公开评议。
  同时进行的也有非公开的评议方式:只要觉得有必要,无论何时,孙先亮和专家也会随时进入教室。到现在,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常态。在二中不再区分常态课和公开课,在他看来,常态课才是根本性的东西,它的质量代表着一个学校课堂的真正水平。
  在管理上,孙先亮仿照海尔集团,实行扁平化管理方法。针对学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质,他区分了行政与学术的职能。在很多学校里面,一般来说,都是行政命令掌管学术人员和学术标准,但是在二中则相反,学术标准大于行政级别,凡事以学术评价为最高指标。
  比如听评课,孙先亮认为,老师不能是被听课者,而必须作为研究者存在,要和专家、同事共同讨论,这堂课的好处在哪里,而缺陷又是什么?如何解决?
  在评课时,老师必须直面问题。有一次一位新来的教师,在评课时说了一堆好话,孙先亮不高兴,立刻就说:如果这样讲话,你对这位老师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你不指出他的不足怎么才能促使他进步?
  课堂评价最重的衡量指标,孙先亮留给了学生。他经常引用海尔集团的一句话是:海尔人常说,尊重顾客就是我们的成功秘诀,那么学生就是老师的用户,如果用户不满意,你这个老师怎能不关门倒闭?
  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始于2003年,2004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率先成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试点地区。但对孙先亮来说,在上任之初他已经开始做新课堂的改革。孤独的行走数年之后,他很欣喜地感到二中的课堂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2006年的一次事件还是打击了孙先亮的信心。
  有一次他带领教师们去一所名校参观交流,结果那个学校的校长在会议上激烈抨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回来后很多老师就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实行新课改?我看人家学校没有做,成绩也考得很好嘛。   孙先亮默然不语。
  他心中猛醒,也许课改不难,而最难的仍然是教师的观念。如果教师观念不改变,课改最终没有结果。
  这,才是决定胜负的战场。
  向东走,向西走
  孙先亮越来越明白,想要把课堂做好,甚至走在国内前列,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以国际一流教育的标准,去进行教师的再教育。
  2006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迎来了青岛二中的40多名教师,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接受为期三天共计六门课程的课堂培训。
  第一天授课,胡东方教授走进来问教师:“你们是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们回答不是。胡东方又问:“那你们是区教育局组织的?”回答也不是。胡东方满心疑惑,当得知所有人来自一个学校时,大感惊讶,因为这在华师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随后的几年中,青岛二中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密集,并逐步走出国门。除了引进来和内部系统的交流培训,开始分层次分批次频繁去各地接受世界第一流的教师培训课程,包括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今年暑期,孙先亮刚刚组织了一批老师在英国为期一周的系统听课。
  在教师的专业领域,孙先亮一改对待教师的温和态度,采取“倒逼”的方式紧锣密鼓地要求老师出成绩。
  比如化学教师孙玉维,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化学每周只安排两节课;实行“学段制”教学之后,每周安排四课时,每课时只有40分钟。孙老师觉得吃不消了,找到孙校长,得到的回应是:如果教学靠时间提成绩,那么老师价值何在?我只想知道,40分钟能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孙老师无奈,开始和化学组同事研究怎么办,最终提出了“预习学案”的想法,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预习问题设计作为重点,与课堂教学流程紧密结合,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孙先亮的紧逼之下,孙玉维老师又在业余时间把教学法写成了书,最终获得青岛市第二届教学法评选大奖,是高中仅有的两个教学法之一。
  这些是教师专业领域的培训。而在另一方面,培训的指向从开始时的专业强化慢慢扩大,孙先亮觉得,如今每个学校都在提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要不要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又怎么来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美的探戈
  孙先亮把这些称为教师的“非专业发展力”。对此的思考同样由来已久。
  那是2003年9月,同样是孙玉维老师,有那么几天总是坐立不安。原来中国舞蹈家协会邀请她前去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全国业余舞蹈大赛。孙老师很喜欢跳舞,尤其是国标跳得非常好,这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她很想去,但是校长会答应么?
  她想了几天,最后一咬牙,豁出去了,推开孙先亮的门,没说话,把邀请函先递了过去。孙先亮很纳闷,看完之后他明白了。但学校从来没有先例啊,尤其是化学老师报这个,从来都没听说过。
  但孙玉维很坚持,她说,校长,你就让我去吧,就当是我请几天事假。我的课程如何接续我已经安排好了。
  孙先亮想了想,只好点头说,好吧。
  几天之后,孙玉维回来了,带回来的还有大赛成绩第五名。这让孙先亮大吃一惊。一个教学成绩如此优异的老师,有谁知道她的舞跳得这么好?
  他随后想到学校的副课,孙玉维老师不久就开办了拉丁舞课程。过了几年,当二中的社团逐渐增多之后,孙先亮希望老师能够认领社团,给予孩子们专业的指导,孙玉维老师的爱好又派上了用场。
  这让孙先亮陷入深深的思考,老师难道只是一个教书的“单向度的人”么?尤其是,很多教师得到了教育系统内几乎所有的荣誉,那么之后还让他做什么,让他以什么作为精神动力呢?
  左思右想,他决定开发老师的“非专业发展力”。让老师们的特长与学校现实相结合,既可以开发副课,也可以进行社团指导,成绩斐然年龄偏大的老师也可以研发课题或者对年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这些全部计入教师评价标准。
  内部系统的安排之外,外部相关的培训课程也很多。比如今年进行的“卡内基培训”就是其中一个,它主要的功能是培养教师与学生、同事和家长的沟通技巧,通过后来的反馈看,不但教师受益良多,而且的确改变了以往一些僵化的关系。
  老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项目,和学生一样,学校同样提供平台予以支持。比如有位外语老师喜欢外事活动,学校为此专门设立了外事处,就由这位老师负责,全权联系学校师生的出国事宜。她保持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对学校而言,同样是收获。
  这些培训和活动看起来非常孤立,但却演绎成为二中独特的文化,环环相扣互相推动,而且从学生的创造力生发而来,出现了多少社团,创制出多少副课,产生了多少问题,以及有多少高考需要的要求,都需要老师在自身各个方面进行提炼,否则不但可能跟不上学校的要求,甚至落后于学生。
  师生共和
  真正的转折孙先亮并没有等太久。2007年,当年第一批接受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学生高考结束。这次的成绩彻底扭转了二中以往受到非议的局面。
  在今天的高考环境下,实行素质教育会不会被淘汰?青岛二中终于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不会。
  从那以后,孙先亮长吁了一口气,他的目光不再是国内名校,而是国际名校了。从2007年之后的五年中,他开始不断思考怎样提高生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能够有效衔接社会。倘若孩子走出国门,如何可以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中立足。在长年的思考和积累下,逐渐形成了二中的“三化五自”文化:
  所谓“三化”,主要指通过校园管理的变革,实现校园管理的“生活化、个性化和智慧化”。所谓“五自”,则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锻造、自创社团和自主研究”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但综合起来讲,不过是在校内遵循教育规律,完美地契合了教育和社会的功能,最终实现师生共和。
  二中的“生活化”是说将社会运行机制引入校园,实际上即是模拟现实。构建学生优势管理智能的“个性化”是指学生老师共治。而创设机会、丰富课程的“智慧化”则是学校的目标和本分。
  “五自”的实行则恰恰建立在学生和老师之间高度的自由度和相互粘连上,两者缺一不能实现学生的五种自治。
  也许可以这样说,孙先亮的素质教育理念并不是单纯来自校方。这是一个非优质学校也能走出的路。
  现在的青岛二中所在地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我国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有一句古语云“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当年一片荒凉之地,现在已成为青岛最贵的地段之一。得益于当年的荒凉,现在的二中校园几乎依山而建,包括了一小段山峰。
  在校园与山峰相连之处,有几个黑点。孙先亮指着说,这是我们学校攀岩社的地点。看上去有数十米高,与地面几乎呈现出90度直角,对恐高的人来说,无疑显得十分恐怖。不过孙先亮不以为然:这算什么?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根本不算难,还有更难的,你能相信么?
  形而上者谓之道
  孙先亮现在出去讲学,不再宣讲如何如何操作的问题,他想的是,作为一个学校,首先需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你将去哪里?这是最根本的问题,然后才是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
  二中形势基本稳定之后,在2010年4月,孙先亮接收原青岛二十五中成为二中分校,开始了一轮新的实验。经过两年的整顿,这所学校的进展也成为孙先亮的骄傲之一。
  另一方面,孙先亮还加快了学校国际化的脚步。其实早在2001年3月,二中就开始与英国北方大学签署协议,引入国际课程,而经过11年之后,今天的二中已经拥有国际课程、国际交换生、留学生班和友好学校与交流等几大国际板块。世界顶尖学校录取二中学生的人数超过了200人,在美国一家做世界学校排名的报纸中,青岛二中在国内排在前列。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古话也许正是孙先亮历经十年磨炼,对现实作出的最好回应。
  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孙先亮考虑在有生之年多写几本书,把这些年做的事情和经验写出来,他觉得可能对国内教育界多少有些用处。
  但孙先亮还年轻,眼下,二中的创造仍在继续。
  这不由让人想起一段有趣的对话,当NBA公牛队当家球星罗斯获得了mvp(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时,有人问联盟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你觉得罗斯能走多远?科比的回答饶有趣味:他的极限在天空。
  孙先亮十年磨一剑,大致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对一个校长来说,只要想去做,也根本无止境。
  编辑 李丰池

推荐访问:才是 极限 天空 孙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