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塔佛国缅甸【缅甸别样佛国】

  曼德勒的光阴小城  几乎所有人的缅甸之行,都是从曼德勒开始的。曼德勒是缅甸的故都,当年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皇宫就建在古城的正中央,其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紫禁城。二战时皇宫被火烧毁,1989年缅甸政府开始依据历史资料在原址重建,并于1996年对公众开放。皇宫呈正方形,边长3.2公里,有四道主门,八道边门。宫内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筑群均为木结构,精雕细刻,宏伟壮丽。
  皇宫里面非常清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有军队驻扎在此,围墙内只有很少的一片区域对游客开放。爬上皇宫里33米高的瞭望塔,可以俯瞰整个皇宫、附近的城墙和护城河,以及更远处的曼德勒山,和星罗棋布的佛塔丛林。皇宫建筑是典型的缅式风格,一大片红色的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铺陈在一起,有一种非常典雅的视觉效果。皇宫的展品并不多,估计大多都被战火摧毁了,这实在是一个遗憾。
  当地人是可以随便出入皇宫的,旅行者则要购买10美元的门票。这个门票其实是曼德勒的旅游通票,附近的几个古城都涵盖在里面。
  旅途中,我从来都是和小城镇更加心有戚戚焉,尤其是充满古意的淳朴小城。大都市纵然声色犬马,流光溢彩,却难以踏实你的心。
  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周围有四座古城,规模不大,却各有各的味道。很多人到曼德勒,就是冲着这几座小城而来。小城的空气中静静流驶着光阴的故事,如今,这样的地方不多了。
  我准备探访三座古城——因瓦(Inwa)、实皆(Sagaing)和阿玛拉普拉(Amarapura)。这几个小城都依山傍水,围绕在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边。阿玛拉普拉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那座柚木长桥,我准备在那里看落日,白天就在另外两座小城闲逛。
  实皆距离曼德勒西南16公里,1760至1764年曾经短暂地当过缅甸的首都。这里还是重要的宗教中心,有500座佛塔,城郊的实皆山一带有至少600座寺庙,超过6000名僧侣和尼姑在此修行。缅甸的佛教徒感到压力重重时,就会选择来这里放松和禅修。
  实皆山山路陡峭,植被繁茂,有很多开着繁花的大树,远远看去,山上的佛塔星罗棋布,金碧辉煌,耀眼夺目。这里最著名的是贡慕都(Kaungmudau Pagoda)佛塔,建于1636年,据说建筑灵感是来自一位王后的乳房,因此也被称为乳塔,塔中供奉着一尊金佛,与一位国王的身体重量相等。佛塔周围有800根灯柱,每到夜幕降临,灯柱点亮,星星点点的光芒映衬在佛塔之上,灯光照耀下的佛塔在夜色中非常壮观。有几个女孩子在山顶羞答答地做着小生意——她们把树上的鲜花用细绳串起来,卖给虔诚的信徒。
  几座小城中,我最爱的是因瓦,它被河流间隔开来,需要换乘木船渡江而至,颇有些远离尘世的味道。
  一上岸,便看到一辆辆马车停在江边,这也算是游览古城的一种非常贴切的方式。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单车,若是骑一辆自行车在水田间穿行,想必更加惬意。
  马车是两个人一辆,可以选择坐在车夫的旁边。土路两旁的古树郁郁葱葱,有着独特的曼妙姿势,行走其间,好像在一个绿色的时间走廊中穿行。旁边有农夫赶着水牛在耕地,金色的佛塔倒映在水田里,除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更多了几分佛教崇尚的平和与安宁。
  因瓦曾经是缅甸著名的因瓦王朝的首都,因为遭到战火洗礼,古城的大批建筑被严重破坏,废墟零散地隐藏在树木间、农田里,出世入世之间,让人感叹时间的力量。
  古城尽头有一座古老的寺庙Bagaya Kyaung,全部是柚木建成,由267根柱子支撑,非常坚固。与缅甸为数众多的五彩华丽的庙宇相比,这座只有柚木本色的寺庙,显得特别古朴和自然。庙里还有一个学堂,老师是一位年长的和尚,一群小和尚,还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孩童一起咿呀学语,稚嫩的童声回荡在佛堂之中,让人心生纯净。
  多少烟云佛塔中
  整个中南半岛的旅行中,我最偏爱两个地方,一个是吴哥,另一个就是蒲甘(Bagan)。
  有一些终极的旅行体验,也许只是短暂的一刻,但那一刻太过美好,彻底地荡涤着心灵。吴哥的日出,蒲甘的日落,就是这样的神奇时刻。
  蒲甘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佛塔、佛寺,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论规模,论气势,论精美,论独特,蒲甘都要比缅甸其他地方高出一个数量级,置身其中,有一种巨大的气场吸引着我。
  11世纪初,缅甸的阿奴律陀国王在蒲甘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1044年起,蒲甘作为王朝的都城长达240年之久。阿奴律陀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统兵征服直通王国时,他获取了30多部宝贵的《三藏经》,同时俘获了300名博才的高僧和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于是便在蒲甘大兴土木,营建大量佛塔、佛寺。据说在蒲甘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共有444万座佛塔,使蒲甘享有“四百万宝塔之城”的称号。
  建筑精巧、风格各异的佛塔遍布蒲甘的城内城外,密如蛛网。有的高耸于闹市区,有的坐落在郊外的山麓上,有的排列在伊洛瓦底河岸;有的洁白素雅,有的金光闪闪。蒲甘王朝的建塔艺术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使蒲甘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如今依然是缅甸的宗教圣地。蒲甘的佛塔建筑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佛塔的结构大体分为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九大部分。设计者围绕这些基本结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多变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姿态万千,变幻无穷,绝无雷同。
  有些地方就是适合单独前往,比如蒲甘,骑辆自行车,或者是一个人租辆马车,单独探索这一片辽阔平原上密密麻麻的佛塔丛林,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那万千佛塔中埋藏着无数宝藏——雕塑和壁画。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姿态万千,有的高约半米,有的顶天立地;壁画则精雕细刻,独具匠心。有些佛塔可以拾阶而上,爬到顶端,看四周众多佛塔是如何曼妙地排列在天地之间。佛塔之间,总有浅浅的云雾缭绕,是为多少烟云佛塔中。
  茵莱湖水上人家
  从蒲甘到茵莱湖,是一段比较艰难的旅途。其实缅甸的巴士总体状况是不错的,但茵莱湖位于偏僻的掸邦高原,车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缅甸有14个邦省,相当于中国的省,其中最大的就是东部的掸邦,这里是一片高原地带,气候凉爽,茵莱湖就位于这片高原之上,湖面海拔将近1000米,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6.44公里,三面环山,来自东、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汇入萨尔温江。掸邦也是缅甸最有原始风味的一个邦,聚集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传说这里的人非常善于下蛊毒,深山里的水上民族还有水葬的习俗。
  到了茵莱湖,对缅甸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曼德勒和蒲甘,表面多少还浮着些富足的金光,但在偏僻的掸邦高原,经济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当然,对于我们这些“自私”的旅行者来说,这里也有着更为原生态的人文景观。
  我到一家网吧去预订从仰光到曼谷的机票,老板很严肃地问我:你们真的要上网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说:“请稍等,我去买油。”原来,买油是为了发电,有了电才能开动电脑。在这里,上网演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旅店每天也只能短暂地供电,手电筒成了每个人的标准配置。我拿着手电在小镇黑漆漆的街道上走着,感觉像是回到了童年,那时候家里住平房,晚上总是打着手电去外面上厕所。
  第二天,我一早就来到码头,搭上一艘狭长的机动小船,到湖中央去看水上人家。
  湖水如此清澈,阳光可以直射湖底。很快,我看到了据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单脚划船——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腾出手来撒网,一个人就可以行船、捕鱼两不误。渔夫们身着长裙,挺立船头,自有一种优哉游哉的气度,他们一手撑船,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硕大的鱼网,间或停下来,用长杆击打湖面,鱼儿们受了惊吓,四处乱窜,鱼网向下一扎,鱼儿便在网中了。捕不到鱼时,他们会挖些污泥回去填补菜园,或是捞些水草做肥料,茵莱湖上漂浮着的一片片浮岛水田,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拼凑起来的。
  当地人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就可以构建成新的浮岛。为了方便往来,浮岛之间距离较近的有竹桥或木桥相通,距离远的就得使用小舟了。这些浮岛可以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岛上的庄稼、蔬菜既不会因湖水暴涨而淹没,也不怕干旱无雨而干枯。湖上的居民,长年生活在水上,对这样的“土地”是很珍惜的。
  茵莱湖一带的一万多户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散居在湖边的180多个村落中,主要以捕鱼为主。游客的到来,使他们的收入多元化起来。难得的是,这里的居民依旧保持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他们与水的依存,是如此的天然而和谐。
  Tips
  前往缅甸
  签证:中国公民进入缅甸,持外交、公务护照可免签证。持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护照需办理有效签证。缅甸驻北京大使馆、驻云南昆明的总领馆及驻香港总领馆受理签证业务。
  最佳旅行季节:缅甸属亚热带和热带雨林气候,一年中最适合的旅行季节为11月到来年2月,温度适宜且少雨。
  注意事项
  1旅行者绝对不要批评政府,以避免来自官方的麻烦,护照要随身携带,随时都可能被要求出示,哪怕只是路过一个小镇或者购买一张车票。
  2在缅甸使用美元现钞,票面必须挺括崭新,不能有折痕、斑点或是大的卷曲,否则会被拒收。小摊小贩为了做成生意,可能尺度会稍微宽泛那么一点点,但在“国营”部门,绝对不能有半点儿马虎。
  3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不要以任何方式批评佛教、寺庙和僧侣;进庙或登塔前一定要脱鞋,建议带双拖鞋;女性旅游者要特别注意,有些佛塔或佛庙的某一部分是不允许女性攀登或进入的,要留心标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推荐访问:缅甸 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