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时代——经典与大众的握手|文化消费方式有哪些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消费文化时代,经典文化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休闲性冲击了经典文化的教化性,很多文学作品被肆意篡改恶高搞;一方面,精神世界极其贫乏的大众又渴望着经典文化的滋润。我们应该面对“文化成为一种商品”这个现实,转变年固有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求经典文化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经典文化;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和谐共存
  中图分类号G634.62
  经典文化,共时态地看,是一定的历史时期最高文明组建的精神平台,它常构成一个时代的文化标高;历时态地看,经典文化是历千年文化精神连缀而成的等高线,它常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典〔1〕。本文中所引用的“经典文化”这一概念涵盖古代典籍,历史圣贤,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
  当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中一路凯歌高唱时,我们的社会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消费文化时代,社会主流文化日益趋向娱乐化,休闲化,快餐化,即所谓的“大众文化”。打开电视机不难发现,戏说清宫剧,偶像剧充斥银屏,总体氛围上脂粉气浓重,缺少自己的力量风骨和灵魂。
  一、时代的呼唤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无不在为形形色色的考试而忙碌,学英语学计算机学各种考试加分技能。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又要马不停蹄地为生存为名利奔波,哪里会有闲暇平心静气的翻阅拗口的古文呢?但是经典文化的感召力依然存在并且不可撼动,这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那份深深的认同,它在我们的血液里脉脉流淌了几千年,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
  例如从《亮剑》到《士兵突击》,这两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反而比泛滥成灾的偶像剧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与认同。心忙眼乱的现代人猛然发现,原来一颗安静而简单的心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至于那句“不抛弃,不放弃”更是在汶川地震中熔铸尽我们的民族精神,响彻中华大地。可见,只有得到经典文化精神滋养的大众文化才能得到健康而长久的发展。
  二、大众传媒的巨大力量
  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早已不是一支可以被轻易忽视的力量。这股力量好像洪水,或不加约束任其泛滥,或加以合理疏导。所以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应该是如何使现代电子媒介为经典文化重新如遭一个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之广,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少林寺和少林武功可以说是凭借一部同名电影才名扬世界,风靡全国。再试想如果《金婚》是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那么他还能剩下多少中年观众?近十几年间,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大局挺进中国,所带来的影响远不能用赚取了多少亿人民币的票房来衡量。它所到之处,除了赚取票房利润,也传播了西方的价值观。这种软侵略有时比坚船利炮更具杀伤力。
  三、飞入寻常百姓家
  1.重新定义“经典”
  何谓“经典”?翻开我们的经典,几乎找不到一部生来就戴着“经典”帽子的经典。四大名著有一半曾被列为“禁书”。《论语》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当年的孔子只是个终生郁郁不得志的学者,直至汉代因为政治的需要,孔子和《论语》才被请进庙堂。随后便是皓首穷经的研读,连篇累牍的注解,似乎只有这样的姿态才能研究经典,传承经典。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本身具备的各种条件之外,人为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2.重生之路
  首先,经典文化如何被人注意具备消费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文化的文本中解读或创造出与日常生活相当的意义来,即“俗讲”。“俗讲”文化只是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以极易与理解的意义上进行经典的普及,但并不是在经典的义理及经典的取向,文化精神及气质等这些主流文化的最根本问题上进行改塑。因此,“俗讲”,只是经典文化自身的普及与通俗〔2〕。受到诸多指摘的于丹讲论语庄子的确存在一些知识性硬伤,抛开善意的批评,恶意攻击或者嫉妒这些因素,她告诉浮躁而疲惫的现代人可以像孔子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庄子学习天地在我心,让一颗疲于奔命的心有短暂的安宁,有什么不好吗?经典文化不是精神鸦片,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
  第二,大众传媒对于经典文化,并非想象中的洪水猛兽。高质量大众文化的繁荣,就是经典文化精神的重生。大众文化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从不树立敌人,海纳百川,吸收一切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包括文学经典。大众文化在摧毁经典文化神圣地位的同时,也无形中扩大着经典文化的影响面。
  2007年,一个叫谷子地的老兵被纳入年度记忆。《集结号》是一部商业电影,票房成绩优异。但人们在视觉冲击之后获得了精神的回馈。两个小时的暗中等待,观众触摸到了一个灵魂的内核。消费文化大潮下,电影美学变成了对意义和价值的颠覆,第五代导演所注重的终极关怀和平民一是变成历史陈迹。此后两种大众文化的倾向随即占了上风:或模拟西方、埋首宫廷戏,或借“红色经典”的名义来掩饰对现实和未来的无力关照。于是叫座不叫好成了国产大片的通病。
  《集结号》与《亮剑》、《士兵突击》在精神气质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电影呈现了谷子地对牺牲的价值、战士的尊严、生命意义的叩问,他的执着于对现实的永不妥协,成为一种精神世界的温暖抚慰,这种精神,冥冥中与民族精神某种绵延千年的力量息息相通。
  让这种精神成为大众文化的尺度,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之中的“文化力量”才能彰显。我们努力实现经典文化的复兴,终极目的无非是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作支撑,在全世界重新书写“中国人”的形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拘泥于达到目的的形式呢?教育孩子诵读经典是这个目的,制作出一系列优质大众文化作品依然能达到这个目的,两者既然殊途同归,就不必势不两立了吧。
  注释
  [1]肖云儒.经典文化五题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5,第1期:84-85
  [2]尤西林.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第2期:54-57
  参考文献
  [1]邢建昌.信仰情怀与行上追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第15期
  [2]尤西林.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文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第2期

推荐访问:大众 握手 消费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