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诡实录 剃头匠 [中国老行当系列之剃头匠]

  从我记事起,每到年根底下,都要理一次发。整个正月里不能剃头,老人们说,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再次理发,就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以后。那时剃头,小伙伴们大都头顶留巴掌大小一块头发,其他地方的头发都剃光。也有的父母盛(溺爱之意)孩子,就给孩子后脑勺下面正中留一个小辫子,说是能成人。小辫子叫“长寿辫”,多数用红头绳扎好。有的都上学了,还扎着,都能留到一尺多长。农村的孩子长大一点,多数不留发,剃一个“光葫芦”,不长虱子,还好洗头。那时剃头,有走村串巷的剃头匠。他们肩担剃头挑子,一头是带有小抽屉(装理发工具)的座凳,一头是蹲着铜脸盆的烧炭圆笼。座凳给客人理发坐,圆笼炉子烧水给客人洗头。就因此,便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剃头匠是游动的,但他们不吆喝,用响器――“唤头”。“唤头”是铁制的,形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而上一拨,就会发出“仓啷啷”的尖利声响。剃头匠用的剃刀,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刀用铁打制,不长,却很宽。木把,带豁,合上以掩刀刃。如果感到不太锋利,就在鐾刀布上反复荡(摩擦)几下,即可。鐾刀布多为牛皮,使用久了,黑黑的,都能泛起光亮。剃头匠最不愿意为“护头”的孩子剃头了,因为他们哭、闹,拼命挣扎。如果没有大人用双腿紧紧夹住孩子身体,双手死死抱紧孩子双颊,那剃头匠技艺再高,也是不敢轻易下手的。我是从上学后,就不再让“剃头挑子”理发了。我去理发馆,夏天留小平头,短发;冬天留学生头,好看。可有时钝推子夹头发,现在回想起来头皮还感到隐隐作疼。那时有一首儿童歌谣:剃头师傅手艺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你说糟糕不糟糕。
  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前,邻居家的一个女孩搞对象,小伙子挺精神,吃商品粮,有工作,可女方的父亲死活不同意,因为小伙子的父亲是个剃头匠,说剃头的是“下九流”。有“科举”的时候,三代之内都不能考官,连修脚的都不如。修脚的不管你客人是平常百姓,还是级别再高的大官,都可以同你平起平坐。剃头的就不行,永远是客人坐着你站着,伺候人,地位低,没出息。为这,女孩同对象没成,吹了。可文化大革命一来,女孩的父亲差点没被“斗”死。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终于弄明白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是怎么一回事。清朝以前,汉族人都留头发,不剪不剃。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视头发如生命。三国时,曹操立下“践苗者斩”的军令,可偏偏他的坐骑惊踏禾苗,他只好“割发代首”。虽然刁滑,却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留发,二是发重如命。古代惩治罪犯有一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司马迁说的“剔发受辱”。回想文革期间,斗争“走资派”,让他们游街,也给他们剃成“阴阳头”,是不是也用的封建社会那一套?剃头行业真正始自于清顺治年间,颁布《剃发诏书》强行剃头,“留发别留头,留头别留发”。发型为头顶后脑勺部位留梳发辫,剃光其他部位,取意“扫平四周,一统天下”。那时的剃头匠叫“待招”,不是手艺人,而是政府官员。他们同清兵一起,走上十字街头,强行要求汉族男子依满族习俗剃发留辫。这当然就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岂止流血漂橹!文人志士认识到再也不能这样抵抗下去了,就向清政府编造汉族习俗:“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实际是取谐音“正月不剃头――思旧”,思念旧情的意思。正月里剃不剃头,跟死不死舅舅毫无关系。
  理发业有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罗祖会”,罗祖是理发行业的祖师爷。传说他发明了许多理发技巧,走街串巷为百姓理发梳头。每年的旧历七月十三,是罗祖的诞辰之日“罗祖会”组织本行业停业一天,都到庙中上香膜拜,求祖师保佑行业发达、兴盛。收徒拜师、订立师徒合同也要在这一天举行。
  剃头匠行话:扫清/理发师;丘山/理发;光盘子,修面;排八字/修眉;沙赖/修胡子;通丝头/梳理头发;开花,修额角;抽条子/扎辫子;洒点子/捶背;扯断藕/提膀子;井/耳朵;板井,挖耳垢;烟卣,鼻子;净/生活愉快;漂些/慢;千些/快;对/吃酒席;见山/吃饭;老天/吃肉;老交/老主顾;平子/剃头挑子;津子/水;津吊/水勺子;乌金子/炭;三光,火;摆身子/凳子;高粱子/椅子;温津/开水;月亮/面盆;发滑/肥皂;来子/毛巾;起快/磨刀石;起锋,鐾刀布;清子/剃刀;土扒,篦子;通动/梳子;遮短毛/围脖布;小青家伙/挖耳勺;三光千子/火筷子;过相,镜子;茄线/扎辫绳;冒头丝/假发。
  现在,剃头挑子几乎见不着了,剃头师傅的十六般技艺,即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捏、捶、拿、掰、按(此五种称按摩)、掏(耳)、剪(鼻毛)、染(发)、接(骨)、活(血)、舒(筋)、(梳)补等,懂的人也不多了。过去的理发店,常常贴这样的对联:“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毫末技艺虽然不足为奇;顶上功夫却能成人之美”。如今的理发馆、美容美发厅,除店名匾额外,还都有红蓝白三色旋转灯柱做幌子,这种做法来自于法国。当时,法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有一革命者被反动政府追捕,跑进理发店,理发工人掩护了他。后来,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法国新政府为感谢理发工人,就允许理发业用国旗的红蓝白三色作为行业的标志和幌子,这是法国政府对理发工人的最高奖赏。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形式逐步传到我国。
  
  玉兔迎春
  
  元月24日,《大众文艺》杂志社联合保定经促会、新华网保定频道在保定举办了大型“稻香村之春”春节联欢会。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采,有独唱、歌舞、魔术、曲艺、才艺表演和抽奖活动,精采的节目,形式的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片喝采。《大众文艺》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尹考臻亲自到场观看了演出。
  可心

推荐访问:行当 中国 剃头 系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