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光荣成为时代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他同时要求,“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深刻阐释,不仅仅丰富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更抓住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缺失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近几年来,“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的新闻频频引发舆论热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标签。可以说,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课程设置率低,劳动教育形同虚设。一些学校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将劳动与体力、脏活等挂钩,歧视体力劳动。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久而久之,出现了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局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刊本期推出《劳动最光荣———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劳动教育纪实》,报道了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16年坚持劳动教育,系统地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精神,让劳动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对当前重植劳动教育之根、发现劳动教育之美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
  劳动教育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坚持了整整16年。经过16年不懈探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找到了打开劳动教育的两把钥匙。一是找准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重塑教育理念,回归劳动价值。学校建立了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真正在劳动中达成教育的目的。二是找准了劳动教育的发力点。该校积极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让家长从陈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让每一个家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让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的资源。此外,该校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要推动劳动教育,还需要校长有情怀,有定力,更有执行力。
  其实,中华民族历来有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人既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唐代诗人李绅用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把劳动写到了极致。而无论是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还是郑遨的“一粒紅稻饭,几滴牛颔血”,抑或是冯梦龙的“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无一不是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
  可以说,劳动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亦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让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但任何时候,“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之成就。正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才阔步走向伟大复兴。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今日之教育工作者,更要重植劳动教育之根,培育劳动情怀,发现劳动之美,让劳动光荣真正成为时代强音。

推荐访问:强音 光荣 劳动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