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从哪里来 [200亿斤粮食从哪里来]

  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的《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河南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2012年,河南粮食总产为1100亿斤。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8年时间里,河南粮食要稳定增产200亿斤。河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自然担负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正在进行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探索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也对河南的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上挖掘潜力,成为河南粮食增产的核心问题。而农业综合开发,包括已经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以及正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河南农业发展、粮食稳定增长的不二选择。
  河南的保粮重任
  文/特约记者 宋朝 本刊记者 王晓雅
  11月7日,立冬。
  秋天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还堆放在大门楼下,等到天一上冻,这些玉米棒子才会彻底脱水,那时王麦香就很容易会把这些玉米棒子脱粒了。
  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2013年国家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三等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每斤为1.12元,比2012年提高0.1元。
  这样的一个“官方预报”,同样波及了当年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玉米的价格也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每斤1.10元的高台,并且还在一点一点地攀升。
  王麦香,38岁,登封市和伊川县交界处一个山村的农民,丈夫在新疆打工,家里的农活全靠她一个人操持。看着家里堆放的玉米,她说:“还想等一下,很多人都说,玉米很快就会到一块一毛五一斤,真到这个价格了,能多卖几个钱!”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2012年河南的秋粮绝对丰收,并且史无前例。
  舞阳县姜店乡董北村村民董国欣,70岁,看不出老态的迹象。他说:“今年秋天,我种了一亩半玉米,尿素袋子和饲料袋子总共装了18袋,每袋都是120斤靠上,亩产1400斤,没问题。”
  孟津县邙岭岗地的秋庄稼今年收成也格外好。朝阳镇北陈村李新旺家的玉米产量今年在村里“拔尖”了,一穗收了6两玉米粒。
  北陈村党支部书记王竹元介绍说,一亩地有玉米三四千株,李新旺家这玉米的亩产,连县里来的农业技术员都震惊。
  王麦香家大门楼下的影壁墙根,供奉着一张“土地爷”的纸牌位,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土地爷”已经褪色并斑驳,也许是主人的故意,玉米棒子并没完全遮掩住“土地爷”的容颜。
  “土地爷”是中国民间自古就膜拜的神灵,并且这种膜拜没有地域和民族的限制。
  为何?
  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
  王麦香、董国欣、王竹元等,述及今秋的丰收,都明显地把功劳指向土地。经了解,他们所指向的土地,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田地,而是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后的旱涝保收田。
  这些旱涝保收田不仅成为农民增收、增效的有效载体,而且也是河南保证粮食稳定增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正确抉择。
  今天的人们说起来粮食安全看似很抽象,对饥饿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概念。
  一位老人说,没有经历过灾荒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只有当饥饿面临的时候,粮食的重要才可以凸显。俗话说:“一米度心慌。”
  2012年10月16日,世界第三十二个粮食日。
  在处处充斥工业浮躁的当今,联合国粮农组织试图在每年的这一天用节日的形式,唤起全人类对粮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视。
  当日,国家粮食局倡议粮食系统职工、干部体验24小时饥饿。此间,亦有不少民间“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人响应这个倡议,靠自觉和意志渡过了“水米不打牙”的一天。
  而见诸媒体的报道是,进入17日零时,一天没吃东西的人们,急急奔向已经准备好饭菜的食堂,一位有饥饿经验的老粮食局长则提醒大家,为了健康,不能过快过多进食,要考虑自己胃的承受能力。
  而在河南这样一个农耕起源的人口大省,只有50岁以上的人才可能有饥饿的记忆。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一般都没有饥饿的感受,也许在他们的味蕾中,仅仅只有馒头、面条和麦当劳、肯德基的味觉差异。
  资料显示,1950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239公斤。
  对于这个数据,舞阳县莲花镇韩寨村74岁的退休老教师韩纪栓摇头表示不相信,“说真的,至少那个年头俺韩寨村人均没那么多粮食。”
  今年3月17日,温家宝来到舞阳县16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调研,曾经亲切地称呼韩纪栓为“老哥哥”。6月3日,韩寨村位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小麦丰产已成定局,在乡亲们的督促下,韩纪栓就给温家宝写信报喜,说项目区的小麦亩产1200斤不在话下。随后,温家宝在韩纪栓的信上批示:“请河南省转告韩寨村乡亲们:来信收悉,得知小麦喜获丰收,十分高兴,衷心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韩纪栓说:“现在这地真打粮食了,谁家的粮食都吃不完,而在30年前,即便家里棒劳力多,挣了足够多的工分,每人一年能分百八十斤小麦那就是好年景了。”
  韩寨村人多地少,人均不足8分地,还有3/4的耕地位于淮河主干流沙河、澧河共同形成的面积16万亩的滞洪区里,老天爷凑趣,夏粮还能收一季,秋粮压根就没指望的。
  “在俺韩寨,过去种地根本是养活不了一家人的,可肚子不说假话,饿了它就咕咕叫,没办法就去偷,拽麦穗、挖红薯、掰玉米,啥能吃就偷啥,那时候还是生产队,韩寨当时就是当地有名的‘小偷队’,为了吃饭,为了活命,偷也不丢人了!”
  韩纪栓退休后,回到韩寨村当上了拿着退休工资的老农民,全家14口人,8口人有地,加上租种的土地,他总共种了9亩地。今年麦季,韩纪栓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3亩地的小麦卖了3150元,另外6亩地的小麦卖了5700元;秋季的大豆和玉米收成也好,估计收入不会低于麦季。
  韩纪栓的子子孙孙大多不在家里吃饭,但他依旧要习惯性地留足全家人一年的口粮。他说:“放心吧,一年绝收,我这一家14口子都不会挨饿!”   河南农户,一般都要储存全家人一年的口粮,传统的说法是:家有储粮,心里不慌。而在城市里,家庭储粮则较少见到了。
  新玉米上市后,郑州市民郭兰英想尝鲜,也仅仅到超市里买回了两斤玉米糁,用她的话说,现在超市里什么都能买到,吃什么买什么,不需要买一堆存到家里。
  对于单个的家庭组织单位来说,这已经是个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了;但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就不一样了。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标准之一就是,每人年均要拥有800斤粮食,人均储粮144斤才是安全的,人均储粮低于122斤就很危险。
  事实上,现在城市里的许多三口之家,能存100斤粮食的家庭已经很难找到了。
  从个人角度说,这意味着人们不再为粮食发愁了;从国家的层面看,这意味着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对中国而言,2005年4月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4.3万吨加拿大小麦运抵中国港口深圳,联合国下属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长达26年的粮食无偿援助画上句号,中国从粮食受援国变成了粮食捐助国。
  这个转变,河南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河南夏粮总产637.2亿斤,比2011年增产10.9亿斤,在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实现了自2003年至今的“十连增”。在这个千里沃野的天下粮仓里,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满足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说,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来河南,来河南就要看粮食生产,包括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前提之一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这就充分说明,粮食生产、粮食增产,现在乃至以后,仍然是河南农业的主旋律,河南人的肩头上依旧担负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
  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河南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到达1300亿斤的目标。2012年,河南粮食总产为1100亿斤,今后的200亿斤的增产目标怎么实现?
  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主抓农业工作,他说,河南今后要瞄准产粮大县,集中投入,大规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这些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作为小家庭,韩纪栓、郭兰英等都可以对粮食无忧;而总理、省长则更多考虑“国家”的利益,从“国家”这个角度而言,粮为先,因为“民以食为天”。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人口增加和沿海地区种粮耕地的萎缩,粮食增产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河南来说,意义则更加深远。
  寸土寸金的改良
  文/特约记者 宋朝 本刊记者 王晓雅
  即便是人造卫星满天飞的今天,工业生产线也没能生产出一粒粮食,今年,世界上仍然有9.25亿人缺吃少喝。
  工业化无法解决的粮食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只能是土地,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消费的增加,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量的最大化追求是唯一的出路。
  具体到河南,正如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综合处副处长孟韶华的话:“我们只能一寸一寸地改良土地,逐年增加粮食产量。”
  河南始于1988年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目的就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2008年以来,伴随国家资金的投入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成效逐年显现。
  韩纪栓口中的项目区,标准名称是“舞阳县泥河洼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16万亩,中间没有村庄,这是目前河南最大的一块地。
  淮河上游的控制工程燕山水库没有修建前,这16万亩的面积是淮河上游的一个滞洪区,每年汛期,当沙河和澧河上游来水达到一定流量时,为了保证下游的安全,滞洪区就要开闸进水。这片海拔只有60多米的自然洼地,从1955年建成滞洪区,曾经20多次进洪,使用率比较高。
  即便不开闸进洪,因为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秋季几乎没有收成。舞阳县姜店乡董北村71岁的魏和明说:“其他地方种地是一季麦、一季秋,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一季麦、一季水,小时候秋天下地,出了北寨门就脱鞋,都是举着鞋子趟水下地的。”
  2008年燕山水库建成后,泥河洼滞洪区随之失去了滞洪的功能,这片涉及舞阳县莲花、北舞渡、姜店、马村、孟寨等5个乡镇、82个行政村、12万人的土地旋即在2009年被纳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2009年到2011年,整个项目区新打和配套机井2495眼,建设节水灌溉田2.18万亩,架设输变电线路182.36公里,建设涵闸3049座,开挖疏浚沟渠673.44公里,植树86万株,修机耕路518.7公里,水泥硬化道路122.98公里。规划中的2012年3万亩项目区的桥、沟、路工程已经全面完成,2013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开始。
  如果数字略显呆板的话,就换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这16万亩土地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80万斤。
  再仔细推算,如果一个人每年直接消费粮食为400斤,那么这16万亩土地每年新增的粮食就足够30万人的一个县吃上一年了。
  另外一组数据是,泥河洼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是17862万元,即便小麦和玉米都按最低一块钱一斤计算,一年的收益也已经收回了投资的70%。
  从舞阳向西北大约200公里,便是号称“九朝古都半孟津”的孟津县,盘踞孟津的是长55公里、宽17公里的邙山丘陵。“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56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近70%的邙山丘陵,尽管被历代达官贵人视为安息后的风水宝地,但因十年九旱,种粮农民收获季节很难在脸上显现丰收的喜悦。
  孟津县朝阳镇北陈村,历史上为了吃水方便全村人都住在沟底,现在已逐渐搬迁到了生产和交通便利的岭上。
  北陈村60岁农民李来运说:“原来住在沟里,地在岭上,一出门都仰着脸上坡,脖子疼。地里的土怪厚,长不长庄稼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老天爷要是不下雨,种下一葫芦打不出两瓢,赔种,瞎着哩!现在一开发就不一样了,深井有水,地头有地埋管出水口,这岭上的地都变成粮食囤了!”   刘保明是孟津县农开办主任,他解释说,“瞎着哩”是句地道的洛阳话,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差劲得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朝阳镇实施以后,邙岭上这80米厚的白黏土不再死气沉沉了,焕发了青春,因为这种土保墒能力特别好,小麦出苗后,即便老天不下一场雨,浇三遍水也一样丰收。
  孟津在黄河南岸,沿着黄河向东偏北方向,在距离孟津300公里的黄河北岸,便是濮阳市的范县。
  10月底,正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范县的30万亩水稻今年是少有的好收成。
  陈庄乡尽管紧靠黄河,却是海河流域,因为黄河河床明显高于北岸的背河洼地,陈庄地界上的水只能委屈地北流进入海河。
  范县财政局局长王继强介绍,有利的是,整个背河洼地都可以实现黄河水自流灌溉,一亩稻田一年用水的费用30块钱,灌溉成本不高。
  位于黄河滩区的范县,多为盐碱地,之前并不出产稻米,一直是旱作农业。因为地势很低,玉米、大豆等秋粮等往往有种无收。1995年省里的水利专家在当地考察后,当地政府才推动旱改稻,至今已种植稻子30万亩,占了全县耕地面积54万亩的一半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陈庄乡实施以后,道路、沟渠等把稻田变成了一张横通竖连的大棋盘,农业和粮食这盘大棋彻底走活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就是土地改良,改良后的土地就像王麦香大门楼下土地爷边上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
  河南是1988年国家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之一,至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县、市已经有121个。到2011年,全省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760万亩。
  有专家认为,河南粮食的连年增产与地形不无关系。河南西高东低,在全省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5.7%。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风调雨顺丰收年景,山地丘陵都呈现旱象,会减产;而像2012年,平原地区的夏粮略有减产时,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空前丰产,这种产量互补,使得河南粮食总产量有了节节攀升的地理依托。
  河南的农业综合开发,总体上也统筹兼顾了平原和丘陵山地,除了舞阳、淮阳、滑县、夏邑、范县的平原区和南阳盆地,并没有拉下孟津这样的丘陵山区。全省海拔最高的农业开发项目区在三门峡灵宝市的苏村乡和朱阳镇,这里的海拔都在1100米以上。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分布来看,这种统筹,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井剑国说,河南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有25个年头了,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完善提高、转变发展、提高标准、丰富内涵几个阶段,每年的开发投资由8000万元增加到20多个亿,应当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从2008年开始快马加鞭、进入快车道,成果明显。
  2010年,国家调整了农业综合开发中央与地方财政、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比例,明确产粮大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
  孟韶华解释说,这个规定给县级财政松了绑,过去很想干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总是担心财力不足,怕配套资金跟不上挨批评。现在县级财政不需要配套了,也能干事了,自然就积极主动了。项目区群众筹资投劳这一块,各乡村的情况也都一样积极,群众筹资投劳虽然看起来也是一个大数字,其实分散到各村各户很少的。
  群众支持河南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因为其统筹合理,对群众的好处体现在多个方面。
  南阳邓州市,2010年实施了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个项目主要分布在邓州市腰店乡,涉及该乡草桥、草寺、夏楼、黄营等10个村。
  规划项目的时候,当地有关部门充分考虑项目区村里群众的出行问题,在保证项目区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为项目区群众的出行和村与村往来提供方便。项目区新修水泥路11.5公里,整修老路3.5公里,在保证项目区正常生产的同时,又解决了项目区10个村1.2万群众的出行难题。
  孟韶华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所以在基层大受欢迎,就是因为项目是水、田、林、路、沟、桥全面治理,标准高、质量好,当年项目当年完成,群众当年就可以受益,当年就可以看到成效。
  土地改良的“蝴蝶效应”
  文/特约记者 宋朝 本刊记者 王晓雅
  农业综合开发,大账小账还都是要算的。
  舞阳县姜店乡董北村的1996亩土地都在泥河洼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就土地而言,历史和现实真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在这个过去秋季出北寨门就要脱鞋的村,地名几乎都在表述地势低洼的现实:大抓坑、竹洼、潮坑、鱼地、蛤蟆洼……村北有一块高地,比平地大约高两米,居然叫摩天岭!摩天岭上长了几棵圪针,一刮风,圪针咯吱咯吱响,董北的老人就给孩子们说:你听听,圪针摩着天了,响哩!
  董北村都是黑土地,但董北不是东北,这种黑土没有北大荒的黑土肥沃,里面有许多石状的硬块,早上有潮气,土是软的,太阳一晒就硬了。当地的顺口溜是:早上软,中午硬,一到下午犁不动。
  村民魏和明说:“过去俺这里种麦,趁墒不趁时,地里有墒赶紧种,没墒小麦就不出苗了。有一年小麦种早了,春节前小麦秀穗、豌豆开花,想麦收时多打粮,说瞎话哩!”
  农业综合开发后,董北村50亩地一眼井,地埋管、地埋线,浇地就是一抬手的事,老天爷下不下雨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董北村人只管按部就班种地就行了。
  种子、化肥、管理等都不是问题,冬春能浇地,夏秋能排水,庄稼都“刺溜刺溜”长,和过去比,一亩小麦至少增产300斤。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是美国人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蝴蝶效应”,它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河南的中低产田改造,已经初步显现出了“蝴蝶效应”。
  范县的王英杰流转了12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土地,稻子收割以后,他又和当地村组协商流转了黄河滩区的2000亩土地,准备把自己后半生彻底交给土地,不折不扣地土里刨食了。   陈庄乡胡屯村的陈章民看到王英杰流转土地后有利可图,也马上租下了项目区的200亩地。
  舞阳县莲花镇闫湾村的闫跃东在泥河洼项目区流转了1000亩土地,小麦收获后即可卖出,但秋季的玉米、大豆和花生都需要脱水时间。今年10月,闫跃东已经着手建仓库了,这个仓库一方面为了存放秋粮,等合适的价格出售;另外一方面也方便停放大型农机。
  有关专家分析,农业综合开发后的成片土地,旱涝保收、耕作方便,尤其是桥涵的建设和生产区主干道的畅通,为大型农机具进田作业扫除了障碍,这就调动了有经济实力也愿意投资农业的人的积极性,一批种粮大户逐步出现。由于种地条件的改善,流转出的土地价格也在攀升,从原来的倒找钱找人种地到200元钱一亩,再到现在的一亩1000元~1200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同时,由于土地转出,农村劳动力不再被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所束缚,不需要在三夏、三秋惦记农事,农村劳动力被再次解放,有利于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现状。
  意义还不仅在此。
  马学章所在的孟津县会盟镇小寨村上世纪70年代就靠发展印刷业起家了,曾经有一度,孟津全县的税收达700万元,光小寨村就占了一半。马学章说:“当时孟津县的县长还问俺村借过钱呢!”
  就这样一个“全国学大寨、孟津学小寨”的典型,前几年也“弄得很不囫囵”,换届选举连个带头人都选不出来。
  马学章说,为啥选不出来带头人?是因为群众看不到谁能给村里办实事、办好事。村里3580口人,3500亩土地,连条正经出路都没有,因为地势低,一路烂泥糊,村里光小印刷厂就有25家,有钱!可有钱有啥用,买个汽车也开不动啊!
  “现在的情况好了!开发项目一来,地平整了,水渠修通了,路硬化了,村里小卖部的李老板不高兴了,他曾经给我说,这两年他小店里的胶鞋卖不掉了!”
  马学章有点说相声的天赋,包袱抖得很好。
  小寨村有157名党员、7名预备党员,自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这里实施,党员也积极了,村干部的威望也起来了,村里的水泥路至今都是村干部和党员义务打扫的!
  刘保明说,群众不支持,村干部不团结,村班子“不囫囵”,我们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就不往那里放。想要项目,可以,回去先让群众拥护你、信任你,各项工作村干部都带好头了,我们的项目就去了。
  今后几年,河南要保证再增产200亿斤粮食,就要向剩余的6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提升挖掘增产潜力。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土地改良后,每亩地一年两季可以增产粮食800斤,2500万亩地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200亿斤。
  河南的实践证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的重大举措,是提高粮食单产、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和方向。
  但不得不看到,城市的扩张和城镇化建设也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尽管国家对土地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但补来的土地的粮食产量往往与占去的土地差距很大。另外,连年丰收使河南农民不再过多考虑“粮囤满不满”而考虑“荷包鼓不鼓”,这种思维形式决定农民在种植方面对经济作物会更感兴趣,势必也会影响粮食总产。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南粮食的增产。值得欣喜的是,国家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开发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加上这是个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都十分拥护的项目,路子注定会越走越宽。尤其是河南土地改良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必将对河南粮食的增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立冬后,河南的小麦自北向南逐渐开始浇灌封冻水了,就是这一粒粒麦子,经过6个月的滋润,铸造着河南来年夏粮丰收的传奇。
  粮食安全责任重千钧
  文/本刊评论员 郭林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可以说是“中国的粮仓”。粮食安全责任重千钧。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兴,则中国兴!
  河南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总量多年居全国第五,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是摆在一亿河南人民面前的“四道难题”。如何破解“河南之难”?河南首先瞄准“粮食怎么保”!
  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是一种担当,也是河南的解答。
  近年来,河南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正酝酿一项宏大的挖潜增粮规划: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127.72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调出原粮和粮食加工制成品550亿斤以上。河南还就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制定出详细规划:将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内的93个县(市、区),确定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并筛选了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科技创新等32个项目,以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另外,2012年2月21日,河南公布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条例》明确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强调了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任务。《条例》在解决“钱从哪里来”方面也显示出了积极的态度。从2011年起,河南省取消了12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在全国是第一家。这些探索和创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到2020年,河南省要完成从1127.72亿斤到1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跨越。
  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持稳粮强农,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历史巨幕已全面开启。在未来8年时间里,河南粮食要稳定增产近200亿斤,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完成,因此还需要更多创新和突破,要有“先行先试”的勇气和韧劲,心无旁骛,务实重做。譬如要深化土地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租赁和实现土地集并,扩大经营规模;要深化户籍改革,允许居民自由迁徙,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完善政府财政投入、补贴和金融保险扶植政策;要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富裕起来。
  更为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务院就于11月17日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成为贯穿《规划》的主线。《规划》还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同时,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23项具体支持政策。危机下凸显的“河南之难”,正在被破解。相信,河南一定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推荐访问:粮食 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