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濒危文化遗产和扎马尼计划(下篇)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截至2014年,非洲已有17处遗产地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其中5处是文化遗产,即埃及的阿布米纳基督教遗址、坦桑尼亚的基卢瓦-基西瓦尼和松戈马拉遗址、乌干达的卡苏比王陵、马里的廷巴克图城和加奥的阿斯基亚王陵。为了拯救和保存非洲现有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比较脆弱的泥土建筑物,南非开普敦大学提出了“扎马尼项目”,即“非洲文化遗产遗址和景观项目”。上期本文作者对“扎马尼项目”及阿布米纳基督教遗址和乌干达卡苏比王陵的历史价值及现状作了系统介绍,本文继续介绍其他三处濒危遗产——基卢瓦·基西瓦尼和松戈马拉遗址、廷巴克图城和阿斯基亚王陵的历史、遗产价值、濒危情况与修复进展。

关键词:扎马尼项目;濒危遗产;非洲文化遗产;修复

三、坦桑尼亚的基卢瓦基西瓦尼和松戈马拉遗址

基卢瓦基西瓦尼遗址(通常被称作“基卢瓦城”,故下文用“基卢瓦城”)和松戈马拉遗址分别位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相邻的基卢瓦基西瓦尼岛和松戈马拉岛上,曾是印度洋西岸重要的贸易港口。1331年白图泰(IbnBattuta)到过基卢瓦城,形容它“从城市建筑来看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1981年,该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是“呈现有关现存的或消失的文化传统、独特或稀有的文明之证据”。此遗址反映的是斯瓦希里文化,有建筑、考古和文献(《基卢瓦编年史》),见证了9~19世纪斯瓦希里文化和贸易的兴衰,反映了当时东非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遗址包括基卢瓦城的城堡、大清真寺和哈桑·苏莱曼素丹(1310~1333年)在位时修建的胡苏尼·库布瓦王宫(胡苏尼是“城堡”之意,库布瓦意为“大”)及松戈马拉保存完好的5座清真寺、一座王宫和约33座大型房屋,均由珊瑚石和木材建造并筑有围墙。

由于受海水的侵蚀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该遗址在2004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1.遗址的历史来由

相传11世纪时,来自伊朗设拉子(Shirazi)的一位王子阿里·本·哈桑在此建城。因为他控制了黄金贸易通道,即来自大津巴布韦的黄金、经基卢瓦北上开罗的法蒂玛王朝,基卢瓦素丹势力得以强大。到12世纪马赫达里王朝统治时,基卢瓦成为非洲东海岸最强大的城市和贸易中心。13~16世纪,商人从事金、银、珍珠、香水、阿拉伯瓷器、波斯陶器以及中国瓷器等商品的贸易,成为印度洋上重要的贸易港口。在15世纪权力达到顶峰时,基卢瓦素丹宣称拥有马林迪、蒙巴萨、桑给巴尔、奔巴岛、贝拉、马菲亚岛、大科摩罗岛等城邦的主权。

1500年,佩德罗·卡布拉尔(Pedro Cabral)到访基卢瓦;1502年,瓦斯科·达伽马抽取足够的贡赋,葡萄牙国王将一些黄金赠送给里斯本的贝伦修道院。后者用此黄金建造了一座金塔,幸存至今。150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基卢瓦,建造了一座城堡(Gereza,斯瓦希里语是“监狱”之意),成为葡萄牙人的艺术杰作之一。1513年,葡萄牙人放弃了基卢瓦,抢占了更受青睐的索法拉产金区,基卢瓦由此逐渐衰落。

17世纪末,葡萄牙对东非沿岸的控制受到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阿曼人的挑战。1696年,一支3000人的阿曼舰队南下东非,攻克蒙巴萨,占领桑给巴尔岛,基卢瓦也处于阿曼的统治之下。1770年代,因法国在印度洋扩大奴隶贸易所需,基卢瓦城一度得以复兴并摆脱了葡萄牙和阿曼的控制。在此复兴期间,基卢瓦在穆库塔尼巨大的围墙内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王宫(Mukutani Palace)。

1784年,来自桑给巴尔的阿曼人再次获得基卢瓦。阿曼素丹赛义德·伊本·苏尔坦控制了桑给巴尔及东非领地,将首府由阿曼本土的马斯喀特迁至桑给巴尔,并支持阿拉伯人商队深入内地从事奴隶贩卖。此时欧美列强的势力渗入东非沿岸。1843年,基卢瓦的最后一任素丹被驱逐到阿曼的马斯喀特。1856年赛义德·伊本·苏尔坦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承袭马斯喀特与桑给巴尔君主之位。桑给巴尔素丹国遂与阿曼本土分离并于1890年沦为英国保护领地。

基卢瓦城特别重要的是有两本16世纪幸存下来的史书:一是《基卢瓦编年史》(the Chronica dos Reyes de Ouiloa,1505年),1552年由葡萄牙历史学家若奥·德巴洛斯(Joao de Barros)出版;二是阿拉伯文著的《基卢瓦史》(1550年),这两本史书自1867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目前,有关这两部手稿之间的关系、其所提供的国王名单、出土的货币及其名单外统治者的当地铸币都还没有定论,但基卢瓦仍是东非仅有的可以勾勒出历史故事的城镇。

2.基卢瓦城的考古进程

基卢瓦的现代考古工作始于1955年,就在摩尔提梅·惠勒爵士和格瓦斯·马修神父到访时,詹姆斯·科尔克曼博士沿着海堤挖了一条探沟。新成立的英国东非研究所选此遗址作为其考古重地,从而为史料与考古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机会。

1961~1966年,在东非研究所的内维尔·契提克博士指导下,开始了对基卢瓦基西瓦尼城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清真寺、房屋、宫殿和坟墓在内的石质建筑群。1976年,他将所有发掘品都运到了达累斯萨拉姆的国家博物馆。

契提克把研究重点放在进口陶器、玻璃制品及其他小件的发掘上。他认为像基卢瓦基西瓦尼那样的斯瓦希里城镇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殖民化的结果,他们来到这里寻找黄金、象牙和奴隶,被推测与当地的妇女结婚,由此创造了非洲一阿拉伯文化。这种文化是伊斯兰的,故其灵感来自中东而不是非洲。作为支持其想法的证据,契提克和其他殖民史家提出了石头建筑的流行、伊斯兰教的实践和奇异的外国商品的进口,如玻璃制品和陶器,及斯瓦希里语言的性质,其中不少阿拉伯外来语。

然而,现代研究明显强调这些城镇的非洲特性。因为早在基卢瓦城兴起之前,基卢瓦基西瓦尼岛上已经有人。1990~2002年,后续工作由坦桑尼亚文物局进行,包括小规模的研究,先由玛特鲁(E.S.Materu)指导,2005年起由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菲利克斯·沙米(Felix Chami)指导。他们不仅在海岸发现一小块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而且沙米教授在岛上已经研究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的牧场。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像基卢瓦那样的斯瓦希里城镇是非洲内陆文化圈的一部分,而不是阿拉伯和波斯文化圈的边缘部分。

推荐访问:非洲 濒危 下篇 文化遗产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