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和他的《德意志安魂曲》] 勃拉姆斯 德意志安魂曲

  当我拿到上海交响乐团2012-2013年演出季曲目的时候,就问身边的许多乐迷朋友,你们最想听的演出是哪一场?得到的答案当然各不相同,不过有一场几乎所有乐迷都选择了,那就是2012年10月27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很多朋友说,终于等来了勃拉姆斯合唱作品的演出,而且还是如此重量级的曲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环球唱片旗下的古典音乐品牌DGG出版了勃拉姆斯全集,如果你透过这套全集唱片去了解勃拉姆斯的合唱作品,会发现其实他在作曲生涯的不同时期都陆陆续续有合唱作品问世,内容既有宗教题材也有世俗题材,其中小规模的歌曲非常多,大规模的除了《女中音狂想曲》,就要属这一部《德意志安魂曲》了。《德意志安魂曲》更是勃拉姆斯最长的一部作品,占据了整整一张唱片,几乎达到了CD容量的极限八十分钟。
  
  《德意志安魂曲》创作于1865年到1868年之间,一共七个乐章。1865年2月勃拉姆斯的母亲去世,丧母造成的巨大悲痛促使勃拉姆斯决定创作这样一部作品。1865年4月底,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乐章,其中第二乐章中使用了他在1854年创作的并且已经放弃了的部分音乐,那一年舒曼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疯人院,然后勃拉姆斯搬到了杜塞尔多夫去照顾克拉拉和她的孩子。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当勃拉姆斯的恩师舒曼在1856年7月去世的时候,勃拉姆斯就已经在想要写作类似作品了。到1866年8月,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至第四乐章以及第六和第七乐章,并亲自指挥在不来梅进行了首演,取得巨大成功。1868年5月,勃拉姆斯又额外为女高音和乐队写了一个乐章,至此作品方告完成,并在莱比锡由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完成了全曲的首演。
  “Requiem”一词来自安魂曲歌词中第一段经文的第一个字,拉丁文的意思是“安息”。安魂曲,原意应该是为死者所作的弥撒(Mass for the dead),是罗马教会传统中为死者所举行的一场弥撒典礼的音乐部分,音乐中的每一段拉丁经文直接对应弥撒典礼的步骤。罗马教会在十六世纪特别统一了安魂弥撒所使用的经文,规定了每一个段落。这套统一的安魂弥撒经文包括了一般弥撒曲的通用曲目:Kyrie(垂怜经)、Sanctus(圣哉经)、Agnus Dei(羔羊经),也包括了一些特殊日项目:Introit(进堂咏)、Gradual(台阶咏)、Tract(连唱曲)、Sequence(续抒咏)、Offertory(奉献曲)、Communion(领主曲)等。此外,很多作曲家还会在创作安魂曲时添加一首答唱曲Libera Me(拯救我)。大家所熟悉的威尔第《安魂曲》中排山倒海的那一段就是“续抒咏”中的Dies Irae(神怒之日)。
  但也有很多作曲家不完全使用,或者根本就不使用这套经文,尤其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勃拉姆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1865年,勃拉姆斯给克拉拉·舒曼写了一封信,中间第一次提到他打算写作一部德语的安魂曲,这也是后来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这个名字第一次被提及。《德意志安魂曲》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其原因就是勃拉姆斯反传统地摒弃了罗马教会共订的安魂曲的弥撒篇章和拉丁文的唱词。全部的唱词都是勃拉姆斯亲自从马丁·路德的德文版圣经中节选出来的经文。
  下面简单介绍《德意志安魂曲》各乐章和刊出唱词:
  第一乐章(合唱)
  1 .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 5:4)
  2 .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篇 1 2 6:5 - 6)
  3 .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 5:4)
  乐曲的第一段“哀恸的人有福了”静穆安详,当转到第二段“必欢呼收割”的时候期盼和喜悦之情一扫前段的阴霾,第三段虽然是重复第一段唱词,但音乐中已经充满了期盼。
  第二乐章(合唱)
  1 .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彼得前书 1:2 4)
  2 .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贝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雅各书 5:7,8)
  3 .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书 1:2 4,2 5)
  4 . 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都逃避。(以赛亚书 3 5:1 0)
  乐曲的第一段宛如葬礼进行曲,虽然第二段情绪稍有缓和,但到第三段的时候哀恸之情越发浓重。转折点出现在第三段末尾的“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宛如一道阳光从天空直射而下,接下来的第四段也一扫阴霾,在多次反复“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头上”中达到高潮。
  第三乐章(男中音和合唱)
  1 . 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世人行动全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集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诗篇 3 9:4,5,6, 7)
  2 . 然而公义的灵魂乃是由上帝掌握,并再不会有悲伤,痛苦袭来。(所罗门智慧书 3:1)
  第一段独唱和合唱互相穿插,向主发问,殷切期盼得到回答的心情在“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这句达到高潮。第二段则采用赋格风格对第一段的情绪进行进一步的渲染。
  第四乐章(合唱)
  1 .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神呼吁。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为有福,他们仍要赞美你!(诗篇 8 4:1,2,4)
  整部作品中最温馨的乐章,表达着虔诚,全乐章在最后一句“他们仍要赞美你!”中达到高潮。
  第五乐章(女高音和合唱)
  1 . 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约翰福音 1 6:2 2)
  2 .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以赛亚书 6 6:1 3)
  3 . 仰望我:苦痛只是短时的;劳苦归我;而且我已找到最后的安慰。(传道书5 1:2 7)
  女高音在咏唱只有耶稣的救赎能给我们带来无人能夺去的喜乐,合唱则一直在反复“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最后在女高音“但我要再见你们”中安祥地结束。
  第六乐章(男中音和合唱)
  1 .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希伯来书 1 3:1 4)
  2 .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哥林多前书 1 5:5 1,5 2,5 4,5 5)
  3 .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示录 4:1 1)
  第一段由合唱团缓缓引出。第二段先是独唱,从合唱“因号筒要响”开始进入整个乐曲的最高潮段落,合唱和乐队相互辉映,极富戏剧性,在反复强调“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中达到顶峰。接下去马上进入第三段赋格,宣告耶稣已经战胜了死亡,该乐章在极强的张力中结束。
  第七乐章
  1 . 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示录1 4:1 3)
  最后一个乐章回到安详的氛围,在合唱团反复的“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中宁静地结束了全曲。
  从勃拉姆斯所选择的经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摒弃了很多作曲家所偏爱的末日审判和炼狱的情节,代之以未亡者在上帝照拂下所获得的祥和的心境。所以,听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不会像听其他很多作曲家(比如威尔第)的《安魂曲》,能够在某些段落找到绝对的感官刺激。《德意志安魂曲》更需要听者静下心来,去用心体会勃拉姆斯想表达的东西。
  再次提请大家不要错过上海交响乐团的这次演出,担任合唱的是德国石荷州音乐节合唱团,机会很难得。10月27日,在上海东艺,各位,好好享受音乐吧。

推荐访问:勃拉姆斯 德意志 安魂曲